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与管理学5155372874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二、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种环境种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三、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应能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对事物的本质做出判定,并通过继续不断的观察而对这些本质的确切性进行检验。20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是一门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艺术是知道到某种预期效果的有效方法或者“诀窍”像其他所有技艺一样,管理工作也要利用系统化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已获得预期效果。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四、管理的二重性1、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2、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3、掌握管理二重性,对我们学习和从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意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与运用。五、管理学研究的内容1、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2、管理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六、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七、学习研究管理的方法1、唯物辩证法。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八、系统的特性和观点特性: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观点:1、整体的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管理学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二、古典管理理论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第三,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第四,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第五,工人和雇主双方必须来一次“心里革命”。第六,把计划只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第七,实行职能工长制。第八,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2、法约尔与管理过程理论企业职能和管理职能。企业职能包括:商业、技术、财务、核算、安全和管理;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的十四项基本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任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3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明确的分工;至上而下的等级系统;人员的考评和教育;职业管理人员;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人员之间的关系。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三、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1、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总论: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并存在霍桑效应2、有关行为科学的理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称为行为科学。可分成三个层次:个人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四、管理理论丛林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1、管理过程学派2、社会合作学派3、经验或案例学派、4、人际光系行为学派5、群体行为学派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7、决策理论学派8、沟通(信息)中心学派9数学(“管理科学”)学派10权变理论学派五、战略管理1、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的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管理的特点包括1系统性2长远预见性3对外抗争性4灵活应变性六、全面质量管理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由来(抄书上的)20世纪80年以后,人们对于质量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二、全面质量管理及其特点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有:以顾客为关注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与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七、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学习型组织有六个特征:领导远见、要讲究战略、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或水平化、信息在组织内部分享、以及有强的组织文化。卓越绩效模式;(鼓励员工创新)核心观点:领导作用、以顾客为导向、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灵敏性、关注未来、管理创新、基于事实的管理、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观点等。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一、一般环境一般环境亦称宏观环境或大社会环境,主要只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二、具体环境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行业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得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具体环境对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其中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其他因素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一是环境的不确定性;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二是环境的复杂性;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以及组织所拥有的雨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依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吧组织中的环境划分为四种情况;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四.社会责任1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次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当的职责和义务2社会责任的实质和内容;当代(环境保护、绿色经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诸多方面,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股东、媒介、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三、管理道德1、管理道德的含义;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除了由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影响之外,还受到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道德问题的强度等影响。(个人特征是指个人早年形成的。关于什么事正确、什么是错误的基本信条,他们成为组织中个人的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组织结构有助于形成管理者的道德行为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也会影响到道德行为)第四章计划工作的概念一、计划工作的概念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计划工作是一种需要运用智力和发挥创造力的过程,要求高瞻远瞩地制定组织战略,严格地规划和部署,把决策建立在反复权衡的基础上.计划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程序、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而言,计划工作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要做什么、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如何做(五W一H)二、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主导性3、普遍性4、经济性三、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肯定行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四、计划工作的种类1、按企业职能划分,主要有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等2、按计划所涉及的范围分类,可分为上层管理计划、中层管理计划、基层管理计划、3、按计划的内容分类4、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5、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目的或命令、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五、计划工作的程序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阶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订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六、计划工作的原理1、限定因素原理2、许诺原理3、灵活性原理4、改变航道原理第五章/目标与战略一、目标的概念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里奋斗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二、目标的性质(具体明确、可以度量和测量、可以实现、目标之间存在关联、时间限制)具体展开: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2、目标的纵向性(三个层次:环境层、组织层、个人层。)3、目标的网络化4、目标的多样性5、目标的时间性6、目标的可靠性三、目标的作用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目标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四、目标的管理1、目标的由来目标的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3、目标管理的特点(1)、目标管理是参加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4、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1)、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估5、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得不够(2)、没有把握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3)、目标难以确定(4)、目标一般是短期的(5)、不灵活的危险。1、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包括一般环境分析和产业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又简称PEST分析:政治与法律分析(P)经济因素(E)社会文化因素(S)以及技术因素(T)美国战略学家波特提出了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决定产业竞争强度和获益能力的模型,五种力量分别是: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的议价力量、潜在竞争对手、潜在代替品的开发等。2、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核心能力表现在: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开发新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准确迅速满足顾客订单的系统;整合各种技术整合各种创造新产品的技能等。六、战略设计与展开1、使命2、目标3、战略4、政策5、项目6、预算7、程序8、规则七、战略的选择1、总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集中化战略第六章预测与决策一、计划工作的前提与种类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部环境,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等内部因素。(一个人有成就的管理者不是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候及时作出反应的人,而是能预见到变化、并因此采取适应情况变化而行动的人)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按照所涉及的范围、表现方式以及控制程度等可分为组织外部和组织内部的;定性的和定量的;可控的、不可控的以及部分可控的二、预测的含义1、概念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作出的估计。它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明天,以己预测未知。2、作用(1)、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肯定因素,使对未来的无知降到最低限度(2)、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3)、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三、预测的步骤1、提出课题和任务2、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3、建立预测模型4、确定预测方法5、评定预测结果6、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四、决策的概念决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组织在进行决策时,一方面需要有“应该达成的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需要有达成目标的“可利用的代替方案”。五、决策的地位和作用1、决策是管理的基础2、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六、正确决策的特征1、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2、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3、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4、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5、追求的是可能的优化效应七、决策的类型1、例行问
本文标题:管理与管理学515537287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