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第二节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第三节个性与行为第四节价值观与态度第五节学习第六节工作压力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研究的原因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两种观点:个体的心理学解释,个体的结构化解释。个体的心理学解释涉及到个体的知觉、态度、个性等心理与行为特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它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因此,研究组织行为,必须先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研究开始。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S→R新华生主义S→O→R勒温的观点B=ƒ(P·E)需要与行动需要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映。需要具有以下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人的积极性与需要相联系,由动机推动。需要与行动动机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动机。行为行为是指人受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需要和动机有密切的联系需要和动机都是人们行为的原因和动力。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行为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人活动的直接原因。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的愿望。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因此,某种需要不一定产生某种动机,同样,某种动机不一定引发某种行为。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优势动机引发行为。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行为分为三类: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目标导向和目标行为阶段,动机强度的变化是不同的:目标导向行为会随着行动的进行而增强,直到目标达成或者遭到挫折而停止。目标行为随着行动的进行而强度减弱。综上:优势动机引发行为,行为引起目标的实现,消除紧张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新的需要。这就是需要、目标、动机和行为的一般规律。行动与动机的关系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性,相应具有三种机能:始发机能:是行为发动的直接原因。导向、选择机能:指导人作出响应的选择,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前进。强化机能:行为结果反作用于动机。行动与动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动所掩盖。激励机制——概念激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思考:什么东西会让在座的同学产生积极性?需要:生理的或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鉴于需要与动机的关系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强化,改造、改进员工行为,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激励的模式见书上第三种模式(略)。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含义:见书上P34。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激励变量、机体变量以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公式表示:Mn=(Bn-1,GO)Bn=ƒ(P,Mn)M——刺激变量,B——反映变量,GO——组织目标;ƒ——行为函数;m——激励机制思考(重点问题):从激励机制的公式来看,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关键是什么?第二节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知觉的概念:什么是知觉?它与感觉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对人认知:什么是社会知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重点)知觉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错误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重点)归因理论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重点)环境刺激感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外部因素大小强度对比活动程度重复程度新颖性熟悉性连续性封闭性接近性相似性对象—背景对人或事物的假定行为知觉效应内部因素学习刺激个性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感知过程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的反应。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的反映。外部刺激物内、外感觉器官刺激神经冲动大脑感觉饿、渴、倦、反胃、心跳外部刺激物感觉——通过人的内、外感觉器官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映认知——对感觉的信息进行翻译、判断、抽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两者的区别是:(1)概念不同: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3)由于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而知觉带有主观意识性并受其影响。知觉和感觉的联系与区别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知觉的基本特征你看见是什么?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这个三角形在现实中存在吗?为什么?有关知觉的有趣图片社会知觉的内容从知觉对象看,知觉可以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人除了外表之外,知觉人时,还有内部心理状态。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人和社会群体,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可以分为:对人知觉:是指通过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它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着主体的社会行为。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觉对象的特征知觉的情境因素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1)兴趣和爱好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2)需要与动机能满足人需要,符合人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当作知觉对象。(3)个性特征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例如对事物感知速度多血质的人群往往比抑郁质的人群快,而且细致入微。(4)知识和经验内行与外行对事物感知的深度有很大的差别。此外,个人的价值观、自身条件等也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知觉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例如下图。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识别。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远。知觉对象特征的影响人的感觉灵敏度,即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知觉情境因素的影响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穿泳衣在沙滩上和在大街上给人的感受敏感化:在某种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感受性降低:由知觉的相互作用、人的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良嗜好的作用以及药物的刺激等引起。比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社会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效应: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在管理中的运用: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象。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企业形象塑造……归因理论问题引出:晚自习睡觉好学的学生——连睡觉都在看书调皮的学生——一看书就睡觉归因理论的涵义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它是一种行为改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内因与外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关系。二、社会推论问题。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美]B•温纳的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败进行分析时常作四种归因:一是个人努力程度大小,二是个人能力大小,三是任务(事业)难度大小,四是机遇状况的好坏。维纳认为,在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除了把行为的原因归为情景因素与个人因素外,原因的稳定性是第二个重要的问题。这样,个人的行为可归入四个范畴之中: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个体行为决定因素分类支配原因稳定性内在的外在的稳定能力工作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归因理论的现实意义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假如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他事故等,一般不会影响人的积极性,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可能降低行为者的自信心、成就动机、努力程度和持续性。『思考题』:归因理论对我们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三节个性与行为重点:个性特点以及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一个性的内涵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兴趣和能力、气质、性格。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个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就马加爵的人性特征探讨个性心理特征的特点:组合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一般性和独特性: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狼孩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50%~55%的人格特征来自遗传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影响、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速度: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情感情绪变化的快慢等。稳定性: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强度:情绪和情感的强弱、意志力的强弱程度。指向性: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气质与行为气质既是遗传的,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3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