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科学课中“放”与“收”的艺术
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科学课中“放”与“收”的艺术要上好科学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放”与“收”的和谐统一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科学课教学中应该怎么去“放”?“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放”要做到层层推进、纵横贯通目前,科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老师们“放”的意识也在大大增强,并且把它当作一门艺术。在一次全国性的科学课研讨活动中,特级教师章鼎儿也重点谈到了“放”的方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有关专家的研究,我想教学中实施“放”的艺术应该要注意到以下几点:1.“放”中有“纲”科学课中的“放”不是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放。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解难,并通过一个个具体活动,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未曾到达过的知识境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否则,学生便会漫无目的,一无所获。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一杯水时,孩子们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物理学、地球起源与生态学以及语言学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和老师一样,也倾向于关注宏观技术问题,很少注意细微的科学问题。这个现象让我们见识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同时也敲响了我们开放式教学的警钟。2.“放”中有“情”“放”就是要焕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科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参与实践,自主设计和变换学习方法,善于发现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开放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蚯蚓”产生了好奇,我就引导学生对蚯蚓进行了长达两周的观察。孩子们的兴趣变成了一种内驱力,和我一起整理出了如下问题:“蚯蚓是如何生下小蚯蚓的?蚯蚓是否只出现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土壤中,而不出现在另外一些土壤中?在土表之外的那些东西是什么呢?蚯蚓真的喜欢黑暗和潮湿吗?”等等。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自己想要并且能探究的问题,并确定探究的方法,制订出探究的计划,再实施探究。3.“放”中有“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从而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科学课堂教学的“放”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其中“纲”是根本,“情”是关键,“法”是保证,要让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在一些地方的教改实验中,有人把“放”当成“时尚”,大家只肯定活跃的课堂气氛,否定严格的课堂纪律;不分场合地肯定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教学中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放弃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作全面的分析,简单地以学生喜欢不喜欢、主动不主动,来肯定或否定一堂课。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收”要做到缓慢消化、自然回收科学课中的“收”,是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老师进行必要的提醒和纠正,去粗取精,去伪留真,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如果把科学教学中的“放”说成是放开的一张捕鱼的大网,那么“收”便是将那张装满各种鱼虾的大网进行成功回收。如果为时过早,便会收获甚少;要是回收过晚,也会让大网内的鱼虾溜走。因此,“收”的时机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实施“放”的阶段,学生的学习虽然有老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和规范,但学生的认知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显得肤浅、零乱。这样,在“收”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点拨、突破,对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这样就会自然形成这堂课的主题结论,做到多而不乱,收放有序,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
本文标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科学课中“放”与“收”的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49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