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1人本原理⒈人本原理的含义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是社会的公共活动和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为了人”,即社会或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以人的需要为目的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更又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离开人的需要就没有管理的目的。因此,人是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都是为了人。例如,企业的目标似呼为了效益,但如果没有生命安全的保障,效益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二是“一切依靠人”,即在安全系统中,既有工艺技术、设施设备、操作规章等因素,以及需要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等措施,但这些都是需要人去实施、运作和推动的。因此,归根结底一切都要依靠人的行为来实现。所以,以人为本的理论要求我们的安全管理从“要他安全”转变为“他要安全”。安全管理的成功状态是充分发挥员工或被管理者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预防和避免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充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和社会的财产安全-生产资料,这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就是人本原理的体现。⒉落实人本原理的措施(1)重视观念和意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强化安全意识,这是推行人本原理的基础工作。(2)实现科学化管理。推行现代的预防型管理,依靠员工进行科学、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管理是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通过民主管理手段使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在我国安全管理工作体制中,要从事后、被动的管理模型转变到超前、预防型的管理模式。(3)激励人们安全行为。人本原理的核心是激励人的安全行动或行为。对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和本质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事故与人的不安全全行为有关。因此,应该采用恰当的手段激励社会公众安全行为,激励企业员工遵章守纪,真正实现人的安全意识的强化、行为自律遵规,事故的有效预防就有了基础。(4)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安全生产保障水平的提高,领导是关键。政府官员和生产经济单位的负责人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因此,领导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决策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领导如果能处理好安全与经济发展,企业负责人能够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能够摆下安全生产的地位,保障安全生产的投入,事故预防的水平就能提高,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事故风险水平就能降低。⒊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1)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动力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物质、精神和信息,相应就有三类基本动力:①物质动力,即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②精神动力,即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③信息动力,即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2)能级原则。能级的概念来自于物理学,指的是原子中的电子分别具有一定的能量,并按能量大小分布在相应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转。这些轨道所对应的能量数值是不连续并按大小分级排列的,称为“能级”。现代管理引入这一概念,认为组织中的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能量大小的顺序排列,形成现代管理中的能级。能级原则是说: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能级,即根据各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地位和任务,做到才职相称,才能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3)激励原则。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企业管理者运用激励原则时,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企业员工积极性发挥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内在动力,指的是企业员工自身的奋斗精神;二是外在压力,指的是外部施加于员工的某种力量,如加薪、降级、表扬、批评、信息等;三是吸引力,指的是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这三种动力是相互联系的,管理者要善于体察和引导,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取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内在潜力。2弹性原理⒈弹性原理的含义安全生产管理必须保持一定的弹性,即必须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实行有效的动态管理,这称之为安全管理的弹性原理。安全管理需要弹性是由于安全生产系统的人-机-环境要素的动态性和可变性等外部条件及内部条件,以及安全管理运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影响安全生产系统因素的环境和条件是十分复杂的,对于人的因素,受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和自然因素等外部因素影响,同时还受生理、心理等内部因素影响;对于工艺、技术因素,也受产量、负荷、操作、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和控制。因此,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是不能适应动态的安全系统要求的。所以要根据科学的信息,在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动态管理。应该摈弃僵化管理,实行弹性管理的模式和方法。⒉弹性原理应用的要点弹性原理是一条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只要运用得当,企业的安全管理效果会因此而得到较大的提高。在将弹性原理应用于管理实践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正确处理整体弹性与局部弹性的关系。整体包含着局部,局部是对整体而言的。整体弹性是企业管理弹性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处理问题必须在考虑整体弹性的前提下进行。在此前提下,方可解决、协调或调整局部弹性问题。第二,要严格分清积极弹性和消极弹性的界限。积极弹性就是在制定目标和计划时留有适当的余地,在处理问题时多备几套方案等;而消极弹性则过分强调留有余地,保守畏缩。分清弹性问题在积极与消极方面的界限,是应用弹性原理的重要问题。第三,安全管理弹性是有限的。安全管理的弹性是有限制的,不能绝对地无限地伸缩张弛。那种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制度变换不停,要求松紧变化不一,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余地过大等的安全管理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弹性原理的应用应该恰到好处。弹性原理对于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全管理所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事故致因是很难完全预测和掌握的,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尽可能保持好的弹性。一来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加强系统安全性分析和危险性评价,尽可能做到对危险因素的识别、消除和控制;二来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事故防止对策,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从人、物、环境等方面层层设防。此外,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注意协调好上下、左右、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取得各级人员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安全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3预防原理⒈预防原理的含义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预防,其本质是在有可能发生意外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场合,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伤害的发生。预防与善后是安全管理的两种工作方法。善后是针对事故发生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处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处理工作如何完善,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已经发生,这种完善也只能是相对的。显然,预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安全管理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其基本出发点源自生产过程中的事故是能够预防的观点。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凡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而造成的危害,总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探索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原则上讲就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由于预防是事前的工作,因此正确性和有效性就十分重要。生产系统一般都是较复杂的系统,事故的发生既有物的方面的原因,又有人的方面的原因,事先很难估计充分。有时,重点预防的问题没有发生,但未被重视的问题却酿成大祸。为了使预防工作真正起到作用,一方面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对既成事故和大量的未遂事故(险肇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安全分析、评价技术,对生产中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实施有效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实际上,要预防全部的事故发生是十分困难的,也就是说不可能让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为零。因此,为防备万一,采取充分的善后处理对策也是必要的。安全管理应该坚持“预防为主,善后为辅”的科学管理方法。⒉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对于工业人身伤亡事故,美国学者海恩(Heinrich)调查指出:对于跌倒这样的事故,如果反复发生,则存在这样的后果:在330次跌倒中,无伤害300次,轻伤29次,重伤1次。这就是著名的海恩法则,或者称为1∶29∶300金字塔法则。日本学者青岛贤司的调查表明,伤亡事故与无伤亡事故的比例:重型机械和材料工业为1∶8;轻工业为1∶32。上述比例的意义在于指出事故与伤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偶然性的概率原则。从中我们得到启示,要预防1次的严重事故,需要从300起无伤害事故入手。以爆炸事故为例,爆炸时伤亡人数,伤亡部位与程度,被破坏的设备种类、程度,爆炸后有无并发火灾等都是由偶然性决定的,一概无法预测。我也有的事故发生没有造成任何损失、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nearaccident),但若再发生完全类似的事故,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只能由偶然性决定而无法预测。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惟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连险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2)因果关系原则。因果,即原因和结果。因果关系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着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关系。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环环相扣,导致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即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锭,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必然性来自干因果关系,深入调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依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收集尽可能多的事故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从总体上找出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为宏观安全决策奠定基础,为改进安全工作指明方向,从而做到“预防为主”,实现安全生产。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3)3E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称作“4M要素”:第一,人的因素。由于教育和培训不力,导致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生产的知识和经验,作业技术、技能不熟练等。也由于生理状态或健康状态不佳,如听力、视力不良,反应迟钝,疾病、醉酒、疲劳等生理机能障碍;怠慢、反抗、不满等情绪,消极或亢奋的工作态度等。第二,技术的因素。其中包括:设备、工具有缺陷并缺乏保养,防护与报警装置的配备和维护存在技术缺陷。第三是环境因素,包括作业环境不良(照明、温度、湿度、通风、噪声、振动等),物料堆放杂乱,作业空间狭小;也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等。第四,管理的原因。其中包括:领导人对安全不重视,安全投入不足,机构不建全,专业人员配备不完善,操作规程不合适,安全规程缺乏或执行不力等。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这三种对策就是所谓的3E原则。技术对策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教育对策是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
本文标题: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51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