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 自学考试专题:管理学原理14版
管理学原理—2014年版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活动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随行。管理的产生:1.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人类活动分为两类即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的必要性: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通性。管理的概念: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地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管理的实质是协调。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管理的特性:1.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作业活动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管理活动是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是为了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手段;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关,又有明显区别,管理活动的范围更广,它不仅贯穿于作业活动的始终,而且包括作业活动之前的调研、作业活动之后的经验教训总结等,管理活动比作业活动承担更多责任,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是管理活动而非作业活动)。2.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3.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从事的活动。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2.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3.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现实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管理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效果是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效果的具体衡量指标有销售收入、利润额、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管理者作为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在组织中承担不同角色,需要具备不同的技能。管理者的概念:是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者是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是管理活动的筹划者、执行者。管理者的分类:1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础管理者;2.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管理者的角色角色就是处于组织中某一位置的人所需要做的一系列特定的任务。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管理者在处理与人的关系时便扮演这种角色,具体又包括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管理者所在单位的信息中心,她们不断从内外部获得各种信息,同时又向内外部传递信息。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管理者是组织重要的决策者,在决策制定方面承担重要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管理者应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美国组织行为学专家卢森斯对450多位管理者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即传统管理(决策、计划、控制);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外界交往)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有着自身的特点。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通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对千百年来人类管理经验、智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学习管理的主要途径。20世纪初的1911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实践者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问世标志着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诞生。管理学的特点:1.综合性,2.不精确性,3.实践性,4.历史性,5.发展性。管理学的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系统方法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指19世纪末管理理论产生之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分为两大阶段,即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答:(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前这一阶段。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段时间,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3)管理理论丛林;在此阶段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学派,特点是: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4)战略管理;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的激烈变化,要求企业进行长远思考以便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略是战略管理的特点。(5)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持续改进等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6)学习型组织理论;1990年以后,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出现了,并形成了许多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尧典》、《孙子兵法》、《周礼》、《货殖列传》、《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2.外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1776年他发表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提出了“经济人”观点。2.查尔斯.巴贝奇,英国剑桥大学教授,1832年出版《论机器和制造的经济》,深化了劳动分工原理,认为分工除提高效率外,还可节约开支;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管理的机械原则”。3.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观点。古典管理理论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形成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三个学派。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了管理实践在微观方面—企业生产组织方面的发展。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由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称为“第一流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1916年出版的代表作《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他被尊称为“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的管理思想: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管理的五要素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要公正、集中与分散、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他的思想是思想的组织形态、思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思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果,最高领导层、中层管理者、一般工作人员。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1.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的目标,2.以科学求实态度进行调查研究,3.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实验,在这项实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1924—1932年,梅奥在1933年《工业文明中的人问题》等对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主要有:职工是“社会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激励职工的士气。行为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关于动机激励理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动机又有需要决定的。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双因素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论”、斯金纳“强化理论”、费鲁姆“期望理论”,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生产活动更呈现出大生产的特点,使企业经营环境更为复杂多变。许多学者和管理专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现代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相继出现许多管理理论和新学派,被称为“管理理论丛林”。孔茨把管理理论流派纷呈的现象称为“管理理论丛林”。现代管理理论的各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全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战略管理、业务流程再、学习型组织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人本管理趋势、跨文化管理、参与管理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这些变化也触及管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预示有关管理理论体系也将进行一场革命。在这一时期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思潮就是企业再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世间万物,无不有其环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把与组织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它们具有一些特点,共同对组织产生影响。组织环境:影响组织生产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组织环境的分类:1.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具体环境),2.内部环境。组织环境的特点:客观性、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层次性。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环境的重要性:组织环境的特点制约和影响者组织活动的内容和进行,组织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随之调整,以利用机会,趋利避害,更好地实施管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外部环境影响者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环境制约组织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效率),组织对环境的影响(适应环境,改变自己。影响环境,选择新环境)。组织环境分析是指通过对组织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和评价,以便发现机会和威胁,确定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战略管理过程提供指导的一系列活动。组织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具体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组织环境综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一般环境分析: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因为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具体环境分析:现有竞争的抗衡,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内部环境分析:指组织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组织环境综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和内部的优势与差势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方法。组织文化:组织在其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组织文化的层次:理念层,制度与行为层,象征层。组织文化的特征:客观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继承融合性、发展性。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共同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制度、行为规范、企业形象。组织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约束功能。(5)辐射功能。组织文化塑造的途径:确定合适的价值标准,选择与组织价值相融合的应聘者,强化员工的认同感,建立符合组织文化要求的奖励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组织文化。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道德一般可分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类,管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管理道德的概念: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管理道德的特征:普遍性、特殊性、非强制性、变动性、社会教化性。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道德的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组织机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道德的发展阶段包括: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原则层次培育管理道德的途径:挑选高道德素质的管理者,做好管理道德的教育工作,提炼规范管理道德准则、管理道德行为列入岗位考核内容,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如何做好管理道德的教育工作:提高管理道德认识、培养管理
本文标题:自学考试专题:管理学原理14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54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