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 历史文献: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喜欢诸葛亮
历史文献: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喜欢诸葛亮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颇负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那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流芳百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这些美德是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李大钊同志在《“晨钟”之使命》中指出: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伟大人物的成就,是可以从他的青少年时代去度量的。襄阳是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在这里他整整度过了十四个年头,十四年,虽然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是短暂的,但对诸葛亮来说,却是他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旅途上的关键时刻。他勤学苦读,砥砺意志,寻师访友,审时度势,最后向刘备提出了名垂千古的《隆中对》。可以说,襄阳是诸葛亮世界观形成和政治思想孕育之地,是他成才的地方,是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点。因此,了解和研究诸葛亮在襄阳的活动,对认识诸葛亮伟大的一生,对启迪人们去思考诸葛亮成才的道路,对继承诸葛亮这一份历史遗产,都是大有裨益的。变乱时代诸葛亮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七月二十三日。这时正是东汉末年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时期,也是社会经历着激烈变革的时期。东汉后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这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即太后、皇后的家系。宦官(又叫太监),是宫廷里侍侯皇帝,后妃和皇帝家室的人。东汉的皇帝大多是年幼时即位,在十四个皇帝中,十五岁以下即位的就有九个,最小的是殇帝,生下来只有一百天就当皇帝。年幼的皇帝即位后,不能亲理朝政,通常由母后施朝,母后就重用娘家人来处理政事,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把持军政大权,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从东汉王朝第四代皇帝和帝(刘肇)起,宦官因经常接近皇帝,逐渐由原来单纯侍奉皇帝,到传达皇帝诏令、掌握文书,权力逐渐加大。年幼的皇帝成人后要执掌政权,就依靠身边最亲密的宦官去发动宫廷政变,把外戚势力搞掉,夺取大权,就形成了宦官专政的局面。执政皇帝死后,他的母后及其父兄又选立幼小的皇太子做皇帝,外戚从宦官手里攫取大权,又出现了外戚专权的局面。幼小的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宦官打击外戚。于是,就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互相篡权的动荡局面。由于汉和帝以后的皇帝很多早年夭折,如殇帝在位时间只有九个月,少帝只有八个月,冲帝只有五个月,质帝只有七个月,废帝也只有五个月,这样就使外戚和宦官之间的倾轧斗争更为激烈。但无论是外戚或是宦官专权,都同样代表最腐朽的大地主和豪强集团的利益。他们骄横跋扈、穷奢极欲、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完全是一丘之貉(音he和,一种野兽)。大体上说,在桓帝即位前(公元147年)外戚势力占优势;即位后,外戚势力削弱,宦官专权逐渐达到顶峰,当时有一批名士(泛指有名的人士)出身的官员和一批来自中小地主阶层的太学生,对宦官专权越来越不满。这批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朝政,抨击宦官。宦官就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这些官员和太学生,称他们为“党人”,并奏捕下狱,因而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在舆论的压力下,宦官虽然释放了一批“党人”,但有的仍被杀头,有的被禁锢(音gu固,禁闲之意),终身不得做官。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党锢”事件。经过两次(一次是公元166年,一次是公元169年)“党锢”事件,朝廷中比较正直的官员大都被排挤,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受到严重的打击,宦官势力取得了绝对统治地位。东汉统治集团一方面争权夺利,一方面更加肆无忌惮地剥削压迫人民。他们千方百计地搜刮钱财,甚至公开张榜,标出价格,卖官鬻(音yu迂)爵。如郡太守官位卖二千万钱,县令官位卖四百万钱,关内侯爵卖五百万钱等等。那些花钱买官的官员,更是敲骨吸髓,搜刮民脂民膏。一些豪强地主趁机兼并土地。如济南王刘康占田八百顷,奴婢多至一千四百多人。外戚梁冀凭借政治特权,侵占京师洛阳周围近千里的地方作为“林苑”供自己玩乐;他还有一个占地数十里的“兔苑”。后来桓帝伙同宦官捕杀梁冀,并没收了他的财产,当时拍卖的价值竟达三十多亿钱,相当于东汉朝廷一年赋税收入的一半。而这三十多亿钱还不包括房屋、园苑和土地。宦官张让霸占“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田”。当时情况正如东汉末政伦家仲长统所说的:“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貯,满于都城。琦珞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东汉王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满足穷奢极欲生活的需要,又加重赋税的征收。如口赋(人头税的一种)由原来七岁开始征收,改为一岁。田税则一亩增加十钱。面对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生产,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水利建设,则不闻不问,长期不进行整修。致使水灾,旱灾接二连三地发生。据初略统计,整个东汉王朝发生大的水灾共二十七次,而桓帝、灵密时就有十三次,占水灾次数的二分之一;大的旱灾共发生十七次,而桓帝、灵帝时就有六次,占旱灾次数的三分之一,由于人祸天灾,使得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少人倾家荡产,流离沟壑(音he贺),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众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广大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据不完全统计,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到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各地发生规模较大的起义就有六十多次。公元一八四年二月,诺葛亮正四岁时,爆发了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领导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起义军焚烧官府,没收地主财产,惩办官僚地主和贪官污吏,人们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黄巾农民军主力主要集中在冀州(包括今河北中部、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颖川(今河南禹县)和南阳(今河南西南部)三个地区,从北、东、南三面对京都洛阳进行包围。东汉王朝惊恐万分,急忙调皇甫嵩、朱憾(音jun俊)、卢植等领兵分路向义军进行血腥的镇压,各地结寨自保的豪强地主也聚集“家兵”(庄园内的私人武装),配合东汉王朝军队向起义军围剿。黄巾军主力顽强战斗,坚持了九个多月,后因敌我力量悬殊,相互间又缺乏联系,加之张角病死,张宝、张梁在战斗中牺牲,三支起义军主力终于失败了。但其他各地黄巾军仍然坚持斗争,青州(今山东济南以东的北部地区)、徐州(今江苏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冀州的黑巾军先后坚持斗争达二十多年之久。黄巾军的兵败,使一度缓和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又激化了。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为了防止农民起义的再度爆发,加强地方权力,把原来只负责监察的州刺史改为拥有领兵治民之权的州牧。同时,为了对付外戚势力,在中央组建一支新军,在西园设置八校尉。以宦官蹇硕(音jianshuo减朔)为上军校尉,统帅其他七校尉。第二年(光熹元年)汉灵帝死,以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和以何进(灵帝何皇后的哥哥,当时任大将军)为首的外戚集团发生火并。何进立了十四岁的外甥刘辨为少帝,由何太后临朝听政。为了剪灭宦官集团,他又勾结世代官僚地主出身的袁绍、衰术兄弟,先发制人,捕杀宦官蹇硕。接着又秘密召并州(今山西太原)牧董卓领兵入京,准备除尽所有宦官。这时宦官张让、段(王圭)(音gui规)得知消息,就趁何进入宫之机,突然杀死何进。并慌忙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逃出京都洛阳。袁绍、袁术兄弟带兵进宫,把大小宦官斩尽杀绝,甚至连宫内没有长胡须的很多也被当成宦官误杀了。宦官、外戚两败俱伤,董卓却从中获得“渔人之利”。正当洛阳大杀宦官之时,董卓领兵迎立少帝和陈留王刘协进京。董卓进洛阳后,逼走衰绍兄弟,废少帝,另立少帝的弟弟十九岁的刘协为汉献帝,自任相国,控制朝政。至此,长期以来外戚和宦官轮番执政的情况宣告结束。此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便主要表现为各个官僚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冲突,即所谓军阀混战了。董卓是个极端残暴的家伙。在洛阳,他纵容兵士掠夺财物,残杀百姓,从而引起人民的不满。各地州牧和豪强地主便乘机勾结,组成同盟军讨伐董卓。董卓见机不妙,便挟(音xie协,用强力逼迫别人执行某事)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并在临逃时,把洛阳附近二百里以内房屋烧成一片焦土,还胁迫数百万人跟随去长安。致使洛阳遭到空前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董卓西迁后,关东盟军破裂,他们各自趁机扩大地盘,形成一股股割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如: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西部)。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大部)。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孙策,占据江东(即长江以南的苏、浙、皖一带)。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今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以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小部分)。刘焉,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藏北部)。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董卓、李傕(音jue决)等,先后占据司隶(今陕西中东部、河南西部)。马腾、韩逐,占据凉州(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这些割据一方的豪强地主武装集团,控制所在地区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成为各霸一方的“土皇帝”。他们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间展开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攻打公孙瓒。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中郎将吕布杀死,王允后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杀死。不久,李傕、郭汜之间又互相残杀。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公孙瓒攻打刘虞,曹操攻打袁术、刘备、陶谦等等。总之,军阀间的长期混战,不仅使东汉统治了二百多年的江山四分五裂,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更重要的是使黄河流域一带的土地荒芜,经济凋蔽,民不聊生,连各地军阀的部队也没饭吃,到处是一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在社会的大动荡中,同时出现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如在思想方面,原来是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现在随着形势的变化,兵家、法家、纵横家、农家、墨家的思想又活跃起来,出现思想解放的新局面;在土地制度方面,东汉时是豪强地主的庄园制,现在自耕农经济扩大,屯田制开始出现;过去地主阶级奴役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现在依附农民成为主要阶层,佃客、部曲成为主要剥削对象,在军事制度方面,过去是国家强征自耕农当兵,现在出现士家制度,在选拔官吏方面,过去是“察举”(地方州郡推举有名望、德行的人,经考核任以官职)、“征辟”(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现在出现“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这些变革的趋势是历史向前发展的表现。乱世出英雄,变革显人才,诸葛亮就是在这样一个变乱的时代里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平凡家世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名,故城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人。关于诸葛氏的来历,曾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诸葛氏原单姓葛,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葛婴的后代。“葛婴至东城(今江西九江),立襄疆(音jiang江,意同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围杀襄疆,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到西汉文帝时为追封葛婴的功劳,封他的子孙为诸县侯,称为诸县的葛氏,后称诸葛氏。另一种说,葛氏原住诸县,后迁移至阳都县。因为阳都原有姓“葛”的,阳都人为了把他们和当地姓葛的区别开来,就称他们为“诸葛”;即诸县来的葛氏。从此,“诸葛”复姓就代替了原来的单姓“葛”了。诸葛亮出身于一个门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诸葛珪当过太山郡(治所在奉高、今山东泰安市东北)的郡丞(协助郡太守掌管郡内行政、司法的中级官员)。诸葛亮的祖辈也算不上世家望族。《三国志》记载他是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丰,字少季,在西汉元帝时担任司隶校尉。他为人刚正不阿,执法公允,不畏权贵,敢于揭发达官贵人的不法行为。汉元帝嘉奖他,授予他符节(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作凭证的一种信物),加封他为光禄大夫(为加官及褒赠之官,掌顾问应对)。元帝有个宠臣叫许章,此人骄横不法。曾纵容他的门客犯法。诸葛丰出于自身职责,准备弹劾许章。有一次,恰逢许章私出,诸葛丰在路上相遇,便举节要他下马,“欲收之”。许章—见符节便惊恐万分,立即驱车逃进皇宫去了。之后诸葛丰一再上奏元帝,请求惩治许章。由于诸葛丰的行为触犯了元帝的尊严和利益,许章不但未被惩办,连诸葛丰的符节也被元帝下令收回,并降为城门校尉(职掌京师城门的屯兵)。从诸葛丰起,历
本文标题:历史文献: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喜欢诸葛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54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