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某某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全民健康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模式,提高全区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依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和省市有关部署,制定本实施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为民、务实、创新、协调、突破发展理念,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确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不断健全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现代化水平,积极构建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加快幸福城区建设、打造群众精神家园奠定坚实基础。(二)发展目标到某某年,全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万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2万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的人数比例达到95%以上。全民健身覆盖更加广泛,健身指导人员明显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均衡发展,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多元主体协同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同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使全民健身成为促进沈河区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二、主要任务(一)着眼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全民健身新理念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广泛普及健身知识,着力宣传健身效果,切实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特别是利用“全民健身月(日)”和节假日,通过各种载体、赛事和活动,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沈河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二)丰富群众体育运动,打造全民健身新特色在全区唱响“331”体育生活主旋律,即:倡导群众掌握3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充分利用法定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积极推广“三个一”工程,保证每个社区成立一个体育健身组织、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开展一项适合人群和地域特点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在此基础上,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群众体育项目发展,做到全民健身活动四季不落幕,在全区形成“一街一品牌”。全区各个方面要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优势,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体活动。在区文体中心等室内体育馆着重开展乒乓球、羽毛球、台球等室内项目;在两个沿河带着重开展水上、冰雪、笼式足球和骑行等运动;在各大公园内着重开展健步走、太极拳、门球等运动;在各大广场着重开展广场舞、跳绳、踢毽等运动。(三)着力升级场地设施,创建全民健身新模式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创建“100%+”全民健身模式,即实现“10分钟健身圈”目标,每千人拥有健身器材数达到10件以上,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本着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的原则,依据“按需增加、因时换代”的原则,进一步丰富“10分钟健身圈”内涵,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推广拼装式游泳池、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等设施,持续做好全区各大公园、广场以及111个社区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完善、使用、管理和升级换代工作。依托区文体中心项目建设,打造标准的体育场、文化馆、图书馆和多功能体育馆、市民健身馆,满足我区市民文化、娱乐、休闲和健身需求。同时,积极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健身场”,建成4个“社区主题文体广场”(某某社区“新市民广场”、双安教师花园“爱之光广场”、保利社区“幸福方舟广场”和萃苑社区“劳动广场”);分别建成15个笼式足球场地、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在有条件街道建设高标准“社区室内健身馆”。同时,确保全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四)完善业余竞赛体系,搭建全民健身新载体发挥网络等新兴活动组织渠道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业余体育竞赛工作体系。激发全民健身的市场活力,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中的关系,突出政府的主导职能,加强各部门合作,发挥各部门协同作用,放开群众性赛事,搞活商业性赛事,丰富体育赛事供给,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积极搭建全民健身载体,深入开展“常规性、季节性、业余性”全民健身活动,鼓励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区运动会,定期举办中小学运动会、社区体育大会、老年人健身展示大会以及少数民族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系列全民健身比赛活动,确保赛事活动不断线、不断档。在全区每年举办的全民健身活动和比赛中,要结合我区地域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赛事与活动。(五)推动产业相融互促,发挥全民健身新功能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意见部署,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健身消费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我区体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鼓励发展全民健身科技创新新业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促进体育与旅游、养老、康复等服务业的相融促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打造全民健身服务产业与其他行业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的动力源作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和健身培训等体育产业门类规模。赋予某某市场、某某鞋城、某某地区更多的全民健身内容和元素,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体育用品品牌市场。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等行业健康发展。(六)加快足球运动发展,提升全民健身新高度以我市启动“足球名城”建设规划为契机,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加大足球场地供给,全区要新建标准足球场地1块、笼式足球场地15块。每年举办一次“幸福某某足球节”,积极倡导和组织行业、社区、企业、部队、残疾人、中老年人等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开展校园、职工、机关等多种社会足球联赛,使足球运动成为群众普遍参与的运动项目,力争五年内在区足协注册的业余足球队达到100支以上。将足球运动列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并适当加大学时比重,抓紧完善常态化、“一条龙”纵贯小学到大学的四级足球竞赛体系,开展幼儿足球启蒙培养。通过发展社会足球和校园足球,扩大足球运动群众基础,为职业足球储备人才。进一步普及足球文化,编纂《足球宝典》系列丛书,向广大民众和校园发放。与某某电视台,省体育局联手,将全国第一个反映青少年足球开展的电视节目《阳光足球》拍摄和活动基地落户我区。(七)关注重点服务群体,赋予全民健身新内涵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办好我区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坚持特色与精品相促进的原则,开发品牌项目,发挥区少儿体校“全国乒乓球优秀人才基地”和马林等体育名人资源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做强做大乒乓球运动规模,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品牌,继续为上级输送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发挥其多元化教育功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少年健身需求。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养青少年锻炼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锻炼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和妇幼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并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推动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供给体系。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使其享受更多社会关爱。落实“全民上冰雪”国家战略,做好冰雪运动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冰雪运动的魅力,使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在我区沿河带、公园及校园大力开展安全有序的冰雪活动。(八)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搭建全民健身新平台拓展国际大众体育交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策略,扩大全民健身对外交流范围,传播、推广我区全民健身特色项目、品牌活动、优质产品设施等,引进国际、发达地区发展全民健身先进经验和好做法,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搭建全民健身对外交流平台,加强区域间互动交流。积极申请和承办国家省市的群体赛事和活动,将全国现代五项青少年夏令营、省公益体育进社区、省五人制足球赛、浑河廊带跑骑走活动等一系列长线项目落地我区。与德国足协、乒协及科隆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中德群众体育论坛和中德体育文化节,拓展全民健身理论、项目、人才、设备等交流渠道,进一步提升沈河形象和增强我区体育文化张力。(九)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形成全民健身新态势充分发挥区体育总会和行业体育协会等社团作用,区体育总会新建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单项目体育协会,打造品牌行业协会,并吸引全民健身志愿者、退役运动员、智库专家参与全民健身的指导与宣传,推动社会体育向基层延伸。鼓励健身团队和站点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推进社区健身俱乐部、青少年健身俱乐部、老年健身俱乐部、休闲体育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做到每个街道拥有一个以上的健身俱乐部,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达到2个,基层体育组织覆盖率达到100%。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推行体育指导员服务岗位制度。以各街道文体站为依托,开展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质监测、健身指导、设施管理、活动组织等项工作,实现全民健身指导全覆盖。每个文体站每年要完成650人次以上的国民体质监测任务,全区每年完成1万人次以上的国民体质监测。三、保障措施(一)健全领导协调机制成立“区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全民健身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各个方面推进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合力,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二)构建联动对接机制定期召开全民健身及足球工作联席会或专题会,通过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做好宏观管理、资源整合以及工作监督等方面的跨部门联动,推动有关方面将全民健身工作与现有目标和任务相对接。引导社会组织在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培训、组织和体育赛事活动承办等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创新健身激励机制结合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全民健身激励政策,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四好”激励平台,评出年度全民健身好单位、好个人、好社区、好家庭。探索和试行区全民健身公共积分和体育健身消费券工作,努力形成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四)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由区文体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对全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设备及器材等进行安全排查,同时对新上的设施设备及器材等,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安全评估检测。(五)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全民健身事业,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依法赋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六)探索科技创新机制开发建立全民健身和居民体质健康大数据库,研究制定科学的推广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和健身活动指南,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健身APP手机终端和智能健身硬件,实现科学健身指导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四、组织实施(一)要加强顶层设计要通过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
本文标题: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59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