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通知/申请 > XX市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
XX市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工作部署,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武汉“五个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对接大武汉,建设新XX”战略,加强规划对接,深化交通一体、产业协作、市场联动、科创协同、功能互补,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产业功能区、创新成果转化区、品质生活服务区,为实现XX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目标到2023年,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5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显著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初步构建,全面融入武汉公交线路、站场和公交换乘枢纽,路网密度达到2公里/平方公里,“1小时通勤圈”全面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生态环保共治水平显著提升,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低于35ug/m,森林覆盖率达44%,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定任务;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万元,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体制机制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区域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诚信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激发。三、重点任务(一)推进城市圈环境共保联治。1.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加大长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力度,加强长江水域联合执法,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强化长江一级支流水源地保护工作,推进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联合城市圈其他城市共同争取跨地区中央投资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联合实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共同开展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和湖泊局、市林业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2.加强大别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大别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提高大别山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化“绿满XX”行动。(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3.健全联防联治体制机制。加快与圈域内周边城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探索建立统一的自然生态监管体制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优化监测点位与空间布局。建立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内源管控。推广巴河、白莲河生态补偿试点,与武汉共同探索建立举水、倒水等跨区域河流生态补偿机制。(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二)打造同城化基础设施网络。4.构建铁路快速网络。加快开工建设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京九高铁阜阳至XX段,共同争取武汉至安庆铁路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建成黄黄高铁、合安九高铁及武汉新港江北铁路并推动市域化改造,积极谋划阳逻至XX、木兰至红安等市域铁路建设,积极研究推动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延伸至XX市区。联合鄂州、黄石共同打造黄鄂黄全国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5.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围绕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和武汉城市圈环线,加快建设燕矶长江大桥及接线、武汉至红安高速,推动武汉经黄州浠水至蕲春江北高速、武汉至红安高速南延。加快建成G347国道浠水、黄州、团风段接入武汉江北快速路,升级改造G230、G106、G318、S334等国省干线。(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6.积极融入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推进XX港整合,完成长江645工程,实施罗霍洲二期码头建设,谋划推动黄州唐家渡铁水联运专用线建设,构建完善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助力黄州、团风临港经济区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7.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以黄州、武穴等港区为重点,打造一批江海直达运输、内外贸铁公水班列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建设XX临空综合物流园、XX临港新城联运中心、麻城石材物流园等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全面对接鄂州花湖机场,依托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提高综合运输服务质量效率。积极推进城乡物流发展,基本形成“123快货物流圈”,实现市内1天送达、区域主要城市2天送达、国内3天送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8.提升水利保障能力。以长江、白莲河水库等为主要水源,提高供水水量和水质双保证,推进XX市白莲河鄂东大水厂等供水工程。推进长江干流XX段堤防除险加固、大别山南麓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蕲水灌区新建扩建工程、武穴北灌区新建工程和浮桥河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白莲河水库、凤凰关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9.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陕北至湖北、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800千伏直流项目建设,华中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环网建设。新建蕲春水晶等220千伏变电站3座、扩建4座,配套新建6条牵引站供电线路。新(扩)建、改造110千伏麻城石材园等变电站10座,改造35千伏变电站4座。加快推进储气设施建设和天然气管网升级、改造建设,完善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提升储配调峰应急能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国网XX供电公司,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10.升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光纤到户网络改造和骨干网优化升级。加快推动5G基站建设。实现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武汉城市圈中上水平,主城区提供1000兆比特/秒(Mbps)以上接入服务能力,100%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实现城市圈电话区号统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三)构建同城化产业发展格局。11.推动产业错位协同发展。一是打造城市圈“中央厨房”。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至2023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0万亩。大力实施地标优品工程,扩大XX区域特色农产品在城市圈受众范围。发挥我市生猪调出大县优势、养殖业优势,充分衔接城市圈畜禽产品市场。依托XX伊利公司,大力建设奶牛养殖基地。二是打造城市圈“康养地”。积极发展“住、养、医、护、康”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与武汉建立医疗互助绿色通道。加快建设中医药博物馆、文化馆、药博园等中医药教育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大别山(鄂东)区域医疗康复养护中心、蕲春李时珍康复养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打造城市圈“后花园”。发挥大别山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红色资源优势,推进旅游资源共享、线路对接、市场互通、品牌共推,强化联合宣传营销、旅行社和导游之间的对接,推进一卡通等利益结算方式,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实现城市圈A级景区景点互免门票。共同打造“武汉—XX”旅游精品路线,开通“武汉—XX”旅游绿色通道。四是打造城市圈能源基地。发挥我市风能、光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优势,依托大别山电厂灵活性改造打造风光火储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依托罗田、英山丰富地热资源打造地热能综合利用基地;依托黄梅紫云山抽水蓄能打造风光水氢储一体化基地;依托XXLNG储气项目打造鄂东储气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发改委,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12.围绕产业链做好承接配套。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每年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00个以上。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加快引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形成与武汉车都错位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建材、化工新材料、生物技术材料、先进纺织材料等,与武汉形成产业配套。(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招商服务中心,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13.共建光谷XX科技产业园。强化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资源链接,充分承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外溢和配套产业,力争到2023年,园区集聚一批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和居住功能区更加完善,与武汉共建品牌初显。(责任单位:光谷XX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市科技局、市经信局)14.打造临空产业集聚区。深度对接鄂州花湖机场和武汉临空资源,推进临空经济区起步区骨干路网、顺丰“四个中心”、5G智慧产业园区等重大功能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航空配套、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一批武汉地区优质科技、产业项目、高端人才落户临空经济区。(责任单位:XX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四)共建同城化公共服务体系。15.推动社保服务一体化。加强两地社保、医保政策衔接,推动电子社保卡两地互认互通,畅通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的交换渠道。积极落实工伤、失业保险在城市圈范围内统一参保范围和参保对象,统一费率政策和缴费标准,统一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办法,统一待遇支付标准,统一经办流程和信息系统“五统一”要求。(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医保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16.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推动两地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电子病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通互认。推进县级医院与武汉三甲医院合作全覆盖,建立血液管理联动机制,完善妇幼保健一体化。探索建立实时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或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对接武汉市卫生应急指挥与疫情防控大数据信息指挥系统。切实推进城市圈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落实。(责任单位:市卫健委,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17.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一次办好”,探索建立“武汉-XX”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机制,推动“跨省通办”提质扩面。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推进行政审批无差别化受理,推动标准共商共通、检测认证结果互认。协同建设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18.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支持开通武汉XX城际公交,进一步密切武汉XX间客运联系,加快构建快速化、通勤化和公交化的交通体系,逐步实现武汉XX公共交通一卡互通,切实推动武汉XX公交同城化。(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19.推动教育合作发展。通过学校组建联盟、教师交流任教、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建设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管理平台,建立中小学研学课程资源(基地、营地)共享机制,建立城市圈示范高中新高考研究共同体。鼓励XX师范学院与武汉高校加强合作,推进李时珍中医药学院与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多方面的校际交流与合作。联合武汉市打造区域职业教育联盟体系。(责任单位:市教育局、XX师范学院)(五)共建协同创新发展体系。20.建设科创大走廊XX功能区。突出XX高新区、XX市临空经济区、团风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浠水散花科技园、蕲春李时珍医药工业园等“两区三园”创新空间结构,打造特色创新高地。与武汉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XX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和XX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与武汉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共建“武汉·XX”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共同体。力争到2023年XX功能区高新企业突破300家,建成100家新型研发机构。(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21.搭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建设武汉新港唐家渡一类水运口岸,推动设立XX海关和B型保税物流中心。全面深化跨江合作,加强与鄂州、黄石、九
本文标题:XX市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69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