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读七年知青岁月在厦门在宁德在正定心得体会合集12篇
感悟领袖情怀践行初心使命——读《习近平在厦门》三年岁月,在历史长河中不过须臾一瞬;然而对于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却足以挥洒豪情、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从1985年6月开始,直至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厦门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在厦门》一书正是以实录的形式,向我们娓娓讲述了这三年不平凡的时光,令人读后为之振奋,深受教育。掩卷遐想,我的思绪随着那翻飞的白鹭,飞越千里层云,来到东海之滨的鹭岛厦门,仿佛亲历了那段潮涨风起的峥嵘岁月。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习近平同志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观察时代、洞悉国情,为厦门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厦门工作期间,他立足当下、放眼长远、胸怀全局,推动成立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围绕对台问题、实施自由港政策、建设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三大基本问题,进行了21个专题的研究,制定出《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该战略是中国地方政府第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极具远见卓识。正是在这样兼具科学性、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指导下,厦门以创造性的地域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典型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思维,不仅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身在兵位”的普通干部来说同样不可或缺。正如古语所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万世”谋划“一时”,善于从长远来把握当下。现在的一些做法或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会不会在未来产生“副作用”?会不会“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会不会“治标不治本”?会不会被后人指责诟病?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案?……凡事多从长远想一想,从而可以尽最大努力避免急功近利带来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全局”谋划“一域”,善于从全局来把握局部。要充分认识“小零件”在整台“大机器”运转中的作用,把局部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去谋划,从而找准坐标、认准方向;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考量,从而破除狭隘的本位主义,做到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习近平同志既是有实干精神的战略家,也是一位有战略思维的实干家。他非常注重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甚至骑着自行车载着秘书,深入社区街道、生产一线开展调研,从而对厦门的市情民意熟稔于心。经过充分调研认准的事情,习近平同志大胆去干,如力促成立厦门经济信息中心、兴建银城啤酒厂、大力治理筼筜湖等,都是他为厦门作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厦门三年,习近平同志脚踏实地、勤勉工作,与广大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古往今来,空谈误国、纸上谈兵的教训比比皆是,脚踏实地、勤勉工作才是成就事业应有的奋斗姿态。作为青年党员,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一往无前地实干、久久为功地力行。要坚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真话、报真情、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到说话让人相信、办事让人放心、服务让人满意。我们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站好每一班岗、严把每一个环节,始终严格要求、不断提升标杆,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不断追求优质、力臻卓越。三、“邻家兄弟”的平民本色在《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有位同志说习近平同志“有点儿像邻家兄弟,很温和,没有一点架子”。事实也正如此。在下基层调研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与群众一起坐小板凳,促膝谈心,毫无隔阂。一次,村支书要拿新茶杯给他用,可他二话不说,端起有茶渍的黑茶杯就喝。他会拿出自己的工资,给梁家河的老支书垫付路费;他也会在中秋节前带着月饼,和负箧异乡的学子共度佳节;他还会在泥泞的道路上,和村民一起把汽车从泥坑中推出来……一幕幕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暖心的故事,处处流露出习近平同志真挚随和的平民本色,传递着发自心底的浓浓的爱民情怀。从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到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无论身处何职,始终保持朴素亲和的平民情怀,为全党上下作出了表率。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始终保持宗旨意识的纯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容不得半点虚假,掺不得半点杂质。我们也要始终保持待人接物的温度。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杯温热的茶水,都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群众有困难主动解决,群众有怨气主动回应,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通、意相投,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绿叶对根的情意——感悟《习近平在正定》中的人民情怀一口气读完《习近平在正定》,感觉如饮醇醴,酣畅淋漓。该书事例生动具体,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悟习近平同志青年时代为民奋斗的心路历程。就像盛夏时节的绿叶一般,他时刻心系人民之根,低调无华,以自身努力为根基垂下一片绿荫。从政为民: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正定是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的地方。面对当时脏乱差的县城,习近平同志组建“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既改造环境,在县城修建37个垃圾池和11个公共厕所,又为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在全县建立了13个乡镇文化站和45个村俱乐部;同时,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给71个村安装了自来水。这与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重要决策所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一以贯之的。从政为民,是信念、是责任、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习仲勋同志“要老老实实地做人民的勤务员”的家风家教,到在正定县城大街上摆桌子听取群众心声,再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一次次对脱贫攻坚作出部署、推动落实——习近平同志的群众观念早已成为一以贯之的信念,血脉中流淌的人民情怀早已转化为坚定不移的行动,从政为民的实践正在一步步改善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勤政为民:孜孜不倦的人民情习近平同志甘入“苦海”、以身许国、夙夜在公,从正定到中南海,一路走来,变化的是地域和肩负的职责,不变的是为人民的事业勤奋耕耘的身影。勤政为民,勤在日常。回忆起正定的习书记,与习近平共事过的同事说,他有好多废寝忘食的故事:住在他隔壁的同事一觉醒来,习书记房间的灯还亮着;熬一个通宵,天亮再继续工作是常事;错过饭点,就吃几口凉馒头,喝一碗白水中兑了几滴酱油的热“汤”。在为人民事业不停的忙碌中,他已没有多少个人的时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毅决心和为之付诸的切实行动,在正定期间就已清晰可见。勤政为民,勤在脚下。“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为了把县情搞清楚,他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县委当时有一辆吉普车,但他更喜欢骑自行车下乡调研。第一次去西兆通公社时,他不认识路,碰到人就打听道儿,遇到大沙窝就扛起自行车走,早上8点多一点儿就到了,开始了解生产生活情况。2019年,他到重庆华溪村调研,先后用了三种交通工具,专程看望乡亲们,看到“两不愁、三保障”得以落实,他“心里感到很托底”。在“看真贫、访真贫,不打招呼、不预先安排”的基础上,脱贫攻坚的要求更明确、部署更有针对性,成效也更显著。善政为民:讲求方法的人民情对人民的深情是潜入身心的,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却不能仅凭同情心甚至一腔热血,而是要以清醒的头脑去想办法、做工作。虚实之间,务实也务虚。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时,既切切实实解决人民群众眼下最关切的问题,又努力改变人们的观念。当时的一篇通讯中写道:“(他)讲的都是‘虚’的,什么‘第三次浪潮’,什么‘新的技术革命’。初听起来和‘庄稼经’简直挨不上边,犹如‘天书’,但听多了就渐渐开窍了。”这种“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实际”相对,即与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却能突破日常生活的藩篱,让人们见识到未曾谋面的、更广阔的世界;二是和“具体”相对,即和具体行动不直接相关,却能成风化人,让人们打破思想的禁锢,更易于接受新方法,逐步实现新变化。正是在虚实结合中,正定从“以农业生产为主”走上了定位明确的“半城郊型”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之路。远近之间,择远也顾近。书中,多位受访者提到正定“高产穷县”,正是因为习书记把准了人民生活的痛点,及时向上级反映粮食征购负担过重,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一年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远”的问题,需要系统思维、战略眼光;做好“近”的工作,需要把握时机、运转协调;处理远近之间的关系更不容易,既需全局意识,又需统筹能力。新旧之间,创新也“念旧”。“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正定时,习近平同志将这副对联作为座右铭,也将这份创新精神融入实际工作。借助《红楼梦》电视剧在正定取景的机会,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县委班子主动筹资,建造了一个“真实”的荣国府,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也给百姓带来了真实可见的实惠。同样是经济与文化方面,保护正定古建筑则体现了“念旧”的一面。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的说法,文物古迹甚多,却缺乏科学的保护与利用。在习书记的关注下,大佛寺得以修缮,石碑得以保护,古文化的遗迹得以完好保存。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是立足现在的,是面向未来的,也是尊重历史的。人民是根,党员是叶。细读《习近平在正定》,能从三方面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从政为民是发自心底的信念,难得的是一以贯之的坚守;勤政为民是脚踏实地的行动,难得的是孜孜不倦的奋斗;善政为民是长期历练的能力,难得的是讲求方法的理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能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满怀绿叶对根的情意,勤勉不息、砥砺奋进、接续奋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去迎接实现共同理想之后的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感悟一以贯之的改革精神——品读《知之深爱之切》《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收录的是习近平同志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正定工作期间的37篇讲话、文章和书信等。20世纪80年代初的正定,对于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怎样看待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等,还远不像今天这样坚定和明确,基层干部群众对改革举措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奋斗在改革一线的习近平同志着眼长远,突破当时思想和体制的束缚,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对改革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知之深爱之切》这部著作,篇篇闪烁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其中有若干篇是专门阐述改革工作的。品读这些篇章能深刻体会到,习近平同志的改革勇气、改革韬略、改革艺术,是在他长期而又丰富的改革实践中锻造而成的。改革要矢志如钢、义无反顾习近平同志对改革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心,他在《让姜世谭们“弃盾舞双剑”》一文中写道:“纵观古来成大事业者,既要顺乎民心,又要矢志如钢。而今时逢改革,上有党中央政策、下有亿万群众意愿,只要看得准,于国于民有益,即便冒‘不民主’之嫌,也应义无反顾,开拓前进。”四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问题,倘若惧怕风险,知难而退,对改革失去信心,那么,我们的改革大业势必半途而废,也就没有今天改革的辉煌成就。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形成的坚韧不拔的改革精神,在他主政其他地方期间,也始终如一地体现了出来。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改革既要积极主动,又要稳妥慎重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改革既要积极主动,又要稳妥慎重。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清醒的改革者,明确改革的目的和目标,多做调研,多加学习。同时指出:“讲稳妥,绝不是要大家消极坐等,上级说一句动一下,而是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积极、稳妥是改革工作的两个方面,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如果盲目蛮干、一味冒进,其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如果只讲稳妥、忽略目标就可能失去改革的良机。习近平同志以哲学家的智慧指明了改革的路径,指出了改革的办法。他认为搞试点是个好办法,试点成功的经验要迅速推开,偏差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并多次强调“
本文标题:读七年知青岁月在厦门在宁德在正定心得体会合集12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72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