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住宅學報 第十五卷第一期 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學術論著 第59頁—78頁JOURNALOFHOUSINGSTUDIES,VOLUME15NO.1,JUNE2006學術論著(本文於2006年10月3日收稿,2006年12月5日審查通過,實際出版日期2006年12月)台灣家庭所得與住宅消費之分配與變動:1980—2000IncomeInequalityandtheDistributionofHousingConsumptioninTaiwan:Changesbetween1980and2000謝博明*Bor-MingHsieh*摘 要本文利用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資料探討不同住宅權屬家庭,在近二十年來所得分配與住宅消費分配及其變動情形。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利用吉尼係數與艾金森指數來衡量家庭所得與住宅消費之分配不均程度,並比較其二者之間的差異。艾金森指數著重於所得分配的移轉效果,因此在衡量所得分配不均時,較吉尼係數更能反映社會公平層面之意義。研究結果顯示,近二十年來台灣家庭所得分配不均有逐漸惡化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住宅權屬間,所得極化的現象較不明顯,但仍有許多低所得家庭集中在出租住宅與無貸款自有住宅。住宅消費分配不均的情形則有減少的趨勢,此一現象隱含著不同權屬間的住宅品質差距已逐漸縮小。關鍵詞:所得分配不均、住宅消費分配、吉尼係數、艾金森指數AbstractByusingdatafromtheSurveyofFamilyIncomeandExpenditure,thisstudyanalyzesthechangeinthedistributionoffamilyincomeandhousingconsumptionbetweendifferenttenuresinthelasttwodecades.Withrespecttoinequalitymeasures,thisstudyemploystheGini-coefficientandAtkinson’sinequalityindex.IncomparisonwiththeGini-coefficeint,theAtkinsonindexallowsresearcherstomaketheirsocialvaluejudgmentsandtogivemoreweightattachedtothebottomendofthedistribution.Theresultsshowthattherehasbeenanincreaseinincomeinequalityoverthepasttwentyyears;however,theconditionofincomepolarizationbetweentenureswaslesssignificantthansomedevelopedcountries.Itisnotedthatmanylowerincomehouseholdswereconcentratedinrentedhousingandoutrightowner-occupiedhousing.Theinequalityofhousingconsumptiondistributionbetweentenureshassignificantlybeenreduced.Thisimpliesasmallergapofhousingqualitybetweendifferenttenuresinthepasttwodecades.Keywords:incomeinequality,housingconsumptiondistribution,Gini-coefficient,Atkinsoninequalityindex*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DepartmentofLandManagementandDevelopment,ChangJungChristianUniversity,Tainan,Taiwan,RepublicofChina.本文部份研究成果係接受國科會的補助(NSC92-2415-H-309-004),以及長榮大學94學年度重點系所發展計畫補助,在此致謝。60 住宅學報一、前言依據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在1980年以前,台灣全體家庭的所得分配有平均化的現象;以衡量家庭所得不均所常用的吉尼係數(Gini-coefficient)而言,也呈現下降的趨勢(曹添旺,1996)。自1980年以後,相關資料顯示台灣家庭所得分配呈現日益惡化的現象(吳慧瑛,1998)。因此許多學者專家紛紛探究所得分配惡化之原因並謀求改善對策。然而卻少有文獻著力於分析在不同住宅權屬間,所得與住宅消費的分配情形。在社會福利先進國家如英國,對於所得分配與住宅權屬間關係的變化已有相當篇幅之研究文獻(例如Hamnett,1984,1996;Robisonetal.,1985;Hills,1995,2000)。當住宅部門發展成為社會福利政策的重要環節之一,如英國的社會住宅(socialhousing),所得分配與住宅權屬間關係的變化常隱含著住宅政策與社會福利政策之施政指標(Hills,2000)。在台灣高住宅自有率的影響下,租賃住宅部門則顯得相對的弱勢,而且在缺乏整體性住宅政策的情況下,所得分配與住宅權屬間關係的變動則不如歐美先進國家來得明顯。我國將邁入社會福利國家之林,佔有龐大社會資源的住宅部門應是未來社會福利政策重要目標之一。若從社會福利的角度來看住宅政策,分配之公平性則是主要的政策課題之一。對於所得分配與住宅權屬之關係,不同權屬的家庭,其所得分配的情形為何?在不同期間內,其所得分配的變動情形又如何?有無出現如國外般住宅權屬之所得分配的極化現象(tenurepolarisation)?這些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在國內住宅相關研究文獻中,對於住宅權屬與住宅消費的探討則著重於家戶(或個人)對於住宅權屬(即租買行為)之決定,而對於住宅消費在各權屬間的分配與變動情形則少有探討。若是從公平的角度來看住宅消費之分配與住宅權屬間的關係,例如不同權屬的家庭,其住宅消費的分配情形為何?在不同的房地產景氣時期,其住宅消費分配的變動情形為何?這些問題在學術上與政策上皆值得深入研究。此外,台灣家庭的住宅消費一直佔所得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在探討此一課題之同時,若能與前述之所得分配在住宅權屬間的變動情形做一比較,則更能顯現出兩者在不同權屬間分配的差異,比較結果亦可作為住宅政策與社會福利政策之參考。本文主要利用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資料來探討不同住宅權屬家庭,在近二十年來所得分配與住宅消費分配及其變動情形。本文共分成六節,第二節探討所得分配與住宅消費分配的相關文獻;第三節敘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第四節描述「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內容;第五節分析家庭所得分配不均與住宅消費分配不均程度及變動情形;最後則是本文的結論。二、相關文獻回顧在不同權屬間的所得與住宅消費分配與變化情形之研究,大多以國外文獻為主。在所得分配與住宅權屬之關係方面,近二十年來的研究重心在於社會與住宅權屬的極化現象(social-tenurialpolarisation)(例如Hamnett,1984,1994,1996;Bentham,1986;Forest&Murie,1990;Murie,1991)。在眾多文獻中,ChrisHamnett可為研究社會與住宅權屬極化現象的先驅者之一。Hamnett(1984)指出,由於社會、經濟與住宅市場等狀況的發展,英國家戶的住宅權屬已有極化的現象。換言之,即是社會經濟狀況越高的家戶則集中於自有住宅權屬;反之,社會經濟台灣家庭所得與住宅消費之分配與變動:1980—2000 61狀況較低的家戶則越集中在公營出租住宅權屬。Hamnett(1994,1996)更指出此一現象自1980年代以後更加明顯,如此則更突顯社會階級,容易造成社會衝突。Hamnett所提出的這種現象不只在英國,在其他先進國家中亦被廣泛的討論。此外,亦有不少研究指出Hamnett所提出之社會與住宅的極化現象,實際上並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例如Bruegel,1996;Burgers,1996;Clarke&McNicholas,1996;Baum,1997;Carteretal.,1998)。Bentham(1986)接續Hamnett(1984)之研究,探討英國家戶的社會與住宅權屬極化現象。Bentham指出,從1953年至1983年家戶所得與住宅權屬關係中,自有住宅家戶的平均所得與其他權屬之家戶所得有明顯差距,特別是自有住宅家戶與公營住宅承租戶間的所得差距最大,且有逐年擴大的趨勢。Bentham的研究結果亦贊同Hamnett的推論,認為英國家戶已有社會與住宅權屬之極化現象。而過去二十年來,英國住宅政策與補貼制度偏重於自有住宅部門,造成住宅資源分配的失調,都是造成社會與住宅權屬極化現象的主因。所以政府應該調整住宅政策與補貼制度,以和緩此一極化現象持續惡化,並減輕社會階級對立。除了住宅權屬與家戶所得的變動關係外,Jenkins&Cowell(1994)則提出所得的極化現象(incomepolarisation)。從其研究結果中,作者指出不僅是家戶的工作狀況與所得的關係間有所得的極化現象,在住宅權屬間亦存在所得的極化現象。Hills(1995)亦指出對於住宅權屬間的所得極化現象(incomepolarisationbetweentenures)或是所得分配的住宅權屬極化現象(tenurepolarisationbetweenincomelevels),兩者間的差異在於觀察或分析的角度不同,其結果應是異曲同工。無論何者,其共同現象是中高所得家戶明顯集中於自有住宅權屬;而低所得家戶則明顯集中在公營出租住宅權屬。在最近的文獻中,Hsieh(2002)從家戶的住宅權屬選擇行為中,研究英國蘇格蘭地區家戶所得與住宅權屬的關係,其結果證實了Hills等人之研究結論。此外,Hsieh亦指出住宅補貼制度與進入各住宅權屬的門檻限制,除了對家戶的權屬選擇有深遠的影響,亦對住宅權屬的所得極化現象有催化的效果。所以Hsieh贊同Hills等人的建議,政府對於住宅政策與補貼原則應是住宅權屬中立(tenureneutrality),如此住宅權屬的所得極化現象才能和緩。相較於研究住宅權屬與所得分配關係的文獻,對於研究住宅消費分配(thedistributionofhousingconsumption)的文獻則為少數,一般認為是不易精確的估計住宅消費數量有關。Robinsonetal.(1985)採用吉尼係數與艾金森指數(Atkinsonindex)作為衡量住宅消費分配的依據。除了比較兩種分配不均度指數的差異外,作者亦比較不同住宅權屬間住宅消費分配與家戶所得分配的差異。其研究結果指出住宅消費的不均程度較之所得分配的不均度來得小;若是住宅消費與住宅品質水準成正比,此結果隱含著不同權屬間的住宅品質差異較所得水準的差異來得小。此亦顯示英國住宅政策在住宅品質的提昇上有良好的成績。對於住宅消費數量的估計,Robinson等人是以住宅的公定現值(Ratablevalue)(註1)為依據,再依出租住宅的年報酬率計算而得。然而此公定現值與一般的市價差距頗大,因此所估定的住宅消費數量亦有所偏差。此外,HsiehandGibb(2003)接續Robinsonetal.(1985)之研究,探討蘇格蘭地區家戶所得與住宅消費在不同權屬間的分配情形。與Robinson等人之研究所不同的是Hsieh與Gibb利用特徵價格法(Hedonicpriceindex)來推估住宅價格,然後據之估計住宅消費數量。較Robinson等人採用住宅公定價值,Hsieh與Gibb所採用住宅特徵價格較接近市價,而所估定的住宅消費數量亦62 住宅學報較能反映實際狀況。Hsieh與Gibb的研究結果亦支持Robinson等人結論。再者,二篇研究的結果,均隱含著英國在近數十年來,住宅權屬間所得分
本文标题:住宅学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