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王燕文在道德发展与城市文明分论坛的主旨演讲
让道德之光辉映城市文明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今天,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全国文明城市无锡举办,来自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和道德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尚德江南:道德发展与城市文明”分论坛暨长三角全国文明城市(区)文化交流研讨会,我谨代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文明委,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参会代表致以诚挚的欢迎!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7月,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今天的长三角地区与历史上的江南有着诸多交集。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以“尚德江南:道德发展与城市文明”为主题进行研讨,深入挖掘江南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共同谋划新时代长三角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城市建设,推动一市三省在更高起点和更深层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交流合作,促进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璀璨夺目的江南文化、厚重悠长的江南文脉,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尤应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扬。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文明曙光的出现,到吴、楚、越等政治与文化实体的形成,这里为上古华夏文明注入了南方的生机和活力。江南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数度南移,这里多次承载中华文化复兴之重任,既存亡续绝又融合创新,宋元以后尤以明清时期繁荣之至。江南是南北文化的贯通枢纽地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这里就以水为介积极融入华夏文化的核心,大运河的开凿和整修,串联起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化大格局。江南是美好生活的诗意栖居地自古人人尽说江南好,风景如画的湖光山色,才子佳人的美丽故事,精致典雅的市井、园林、美食、工艺等,无不令人陶醉。江南文化博大精深、意蕴丰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熔铸出以德为尚的重要特质。早在殷商时代后期,周太王之子太伯南来吴地,用先进的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更以礼乐文化施行教化,江南文化尚德之传统由此发轫。吴太伯的活动早于西周盛世百年之久,孔子谓其“至德”“民无得而称焉”。孔子提炼出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范畴,而商周之交江南社会的道德教化实践正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其后,江南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断融合会通,将尚德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为区域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江南的尚德传统,就其文化精神来说,最为突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注重道与器的统一。江南经济社会的繁荣,既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更离不开民生日用实学的发展。以清代为例,从顾炎武撰著《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撰著《读史方舆纪要》,到阮元联络江浙学人编著《畴人传》,以及众多学者悉心研究算学、农学、水地之学,体现了江南学者学以致用的群体意识。他们普遍认为,道不离器,离开“器”而空谈“道”,也就偏离了儒家的大道。其二、崇尚先道义后功利。“三让其国”的季子,厚爱其民的吴王阖闾,功成而不居、聚财而不守的范蠡,悬壶济世的华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江南重德、重情、重义、重信的价值理念。贤明的江南士大夫历来注意恰当处理义利关系。据《汉书》记载,董仲舒任江都国相,劝谏易王刘非,说:“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告诫他要正义明道,不谋非分功利,对稳定东南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这两句话成为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格言而产生深远影响。其三、富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匹妇与有责焉。”在历史上,每当华夏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严峻关口,江南士民总是表现出坚强不屈的英勇精神,书写了大量可歌可泣的篇章。南宋时期岳飞“精忠报国”,矢志不渝;宋元之交李庭芝、姜才从容成仁,明清之交史可法坚守扬州,嘉定士民顽强抗清而遭“三屠”之祸,都是典型例证。晚明东林党人以气节相勉励,与统治阶层的腐朽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体现了江南清流士大夫追求政治清明的正义诉求。尚德江南生生不息,如今崇德向善更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鲜明标识。在这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沃土上,钟扬、赵亚夫、姚玉峰、叶连平等一大批全国“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持续涌现,闵行修齐讲堂、常州道德讲堂、双桂坊诚信美食街、义乌国际商贸城、马鞍山公益善食馆等道德建设重大典型产生全国影响,“礼乐嘉定”“厚德金山”“志愿南京”“大爱镇江”“尚德无锡”“信义金华”“有礼衢州”和“小城大爱淮北”等成为靓丽的城市品牌。近年来,上海市扎实推进市民修身行动,江苏省着力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浙江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八大行动”,安徽省大力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有力推动了长三角文明城市建设。目前,长三角地区文明城市密度最高,有48个全国文明城市(区)、59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区),已成为有显示度和感受度的文明之地。实践告诉我们,城市的文明只有通过公民的高尚道德素养来熔铸,才会焕发恒久的生命力。拥有尚德江南的深厚底蕴和文明培育的坚实基础,长三角城市应当以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要契机,以一体化高质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为努力方向,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道德发展与文明建设相得益彰。要致力于深化道德教育引导,让城市建设更有灵魂。如果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铸就的是城市的“筋骨”,那么道德建设塑造的则是城市的“灵魂”。德性始于教化,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风尚的培育,离不开道德教育引导。我们应当持续深化道德教育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共同价值追求,以此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道德传统,挖掘和运用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尤其是挖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江南伦理文化资源,推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坚持以开阔的视野学习国外“责任公民”教育、信用制度建设、契约精神培育等有效做法,借鉴而不简单照搬和模仿,努力将国外成熟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国化。坚持培育诚信、开放、包容的江南都市精神特质,大力选树和学习道德先进典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们涵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要致力于推动道德实践养成,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文明城市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龙头工程,也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抓手。我们应当突出塑造城市之德,精心设计各类生动活泼的载体,推动创建工作更具人文精神和情感关怀,让市民文明有礼、人际关系和谐、公共秩序井然、社会风尚良好成为文明城市的显著标识。注重将诚信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网络文明建设等有机融入创建工作,加强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文明风尚等软环境建设,引导人们在参与创建中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注重培育新型道德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崇善、趋善、学善、行善、扬善,常发善心,多做公益,在全社会不断放大向善的力量。注重打造更多像道德讲堂一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德教育实践载体,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让道德的暖流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要致力于健全道德约束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有规则。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只有建立起长效的约束管理机制,才能夯实道德发展和文明城市创建的根基。我们应当进一步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各类创建测评体系,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从设计制定到实施执行、修订完善,都应充分体现道德要求,符合人们的道德期待,实现政策目标和道德导向的有机统一。同时,注重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各种手段,有力惩治失德败德、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要致力于加强道德发展研究,让城市文明更有方向。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的作用,加强对道德发展前瞻性、趋势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如何保持张力、道义取向与功利取向如何有效平衡、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如何统一、德治与法治如何协调、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如何良性互动等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进行理性思考、调查研究、对策探求,为创建长三角文明城市群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为新时代道德建设贡献更多的长三角智慧、长三角方案。奋进新时代,书写新征程。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应该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区。让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共同推动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深化道德发展和城市文明建设的交流合作,以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为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标题:王燕文在道德发展与城市文明分论坛的主旨演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79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