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杨志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深刻反映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发展历程。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这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科学概括。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深入领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手段,努力实现好、保障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这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更趋复杂、更加多元化,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处于迷茫状态。面对这种思想状况,只有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主阵地,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责任,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才能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核心价值、巩固共同理想、培育精神文明,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民生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越来越丰富,文化需求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也日益显现。只有将保障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权利、促进文化公平作为重要的社会政策,加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确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造、享受文化福利的机会,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领域的公平正义。这是夯实国家文化发展基础的迫切需要。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直接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关系国家整体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只有继续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注重积累、稳中求进,持之以恒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牢牢夯实文化发展的基础,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和主要内容。要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当前,广大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已对政府管理文化的传统手段和方式提出越来越大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要求面前,只有通过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政府主导下,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责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文化民生的重要工作,涉及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政治性强,社会影响大。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公共文化建设放在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之中,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局之中,放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之中,将之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强力推进、政策上全力支持、考核上有硬指标,使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事业总体布局中凸显应有的地位。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努力开拓创新。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把握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深化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内涵、发展路径等重要理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顶层设计”;从公共管理的角度,不断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推动科学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区域文化发展,结合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施不同的支持政策;统筹软硬件建设,既要抓好设施网络建设,又要狠抓管理和服务;统筹各方面文化资源,调动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积极性,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必须坚持依靠群众,激发发展活力。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努力创造优秀的群众文化精品。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不断激发来自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让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当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大地市级“两馆”建设力度,努力完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以服务人口为依据,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要继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统筹整合文化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创新。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平台和抓手,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继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发挥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把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市场的“大循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加强群众文艺创作规划和统筹,引导各级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创作生产优秀的公共文化产品。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多提供适合群众需要、对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的公共文化产品。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公共文化资源提供平台,通过政府购买版权,移植改编,把电影电视、舞台艺术、出版物、文物资源等优秀文化产品无偿提供给基层群众使用。进一步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深入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推进数字服务进入家庭。到2015年,将工程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高效、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度,借助“三网融合”工程,实现全国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无障碍共享,向基层群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以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将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建设成为文明健康、安全、方便的上网场所。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经费、人才和立法保障力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在经费方面,推动各级财政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在队伍方面,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在立法方面,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步伐,争取早日形成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法律法规体系。(作者系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本文标题: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29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