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第1011课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4.17~1971.9.111953.9.7~1964.10.14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赫鲁晓夫改革1、目的: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内容:(1)、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批判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通过决议将斯大林的灵柩从列宁墓迁出,移葬在克林姆林宫墙下。随后进一步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开展对斯大林的批判。全国到处拆毁斯大林纪念馆和纪念碑,斯大林格勒也更名为伏尔加格勒。一、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1、目的: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内容:(1)、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2)、经济改革:提高农业经营投资,但不顾客观条件,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机制。减轻农民负担大规模垦荒推行“玉米”运动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1958年,采取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指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运动)等办法,力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玉米地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地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了威胁。一、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1、目的: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内容:(1)、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2)、经济改革:提高农业经营投资,但不顾客观条件,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机制。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3、评价: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2.19-1982.11.10)勃列日涅夫认为“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政策的不变原则”,他把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他尤其重视发展军事工业,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这使苏联军费开支不断增大,从1965年的326亿美元到1981年增至1,550亿美元,即增长了3.75倍,占苏联财政支出的1/3。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3.2~1985.3.11~1991.12.25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经济民族外交政治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经济方面: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政治方面: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民族关系方面:俄国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国际关系方面:“二战”后与美国争霸,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1988年6月至1989年底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宪法规定的苏共领导地位,模仿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从此,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3.2~1985.3.11~1991.12.25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二、戈尔巴乔夫改革2、经济改革—未有成效3、政治改革: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从以上图片中你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最终给苏联造成什么后果?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3.2~1985.3.11~1991.12.25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经济改革—未有成效3、政治改革: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4、影响:社会混乱,民族矛盾激化。戈尔巴乔夫的眼泪三、苏联解体1、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2、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2.1~2007.4.231991.7.10~1999.12.31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1991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试图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民主派”首脑、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失败。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叶利钦发表演讲,指责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恢复苏联的政治铁幕统治,并号召群众进行总罢工。4、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三色旗取而代之。俄罗斯国旗苏联国旗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请想一想: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ICan’tBelieveMyEyes”1、现实原因(直接原因):3、外部原因:2、根本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苏联解体的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苏联解体的含义: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苏联解体仅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各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减产,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随后演变为流血冲突。10月24日和11月4日,苏联两次派兵镇压,史称“匈牙利事件”。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拉倒匈牙利民众占领一辆苏军坦克一、匈牙利的改革1956年上台的卡达尔致力于推行一项比较适合国情的政策。他强调指出不应该奴隶般地模仿外国的榜样,而应该使匈牙利在一条符合本国经济和历史传统的民主道路上向前发展。改革进展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平稳,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被称为稳健改革的“匈牙利模式”。从1979年开始,改革扩大了范围,匈牙利也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几经反复,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致使改革陷入困境,人民不满情绪增长,党内外人心思变,匈牙利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二、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各国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各国经济仍然未见好转,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在内部危机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东欧各国共产党均丧失政权,改换国名,社会主义阵营遭受极大打击。•1989年—1990年,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发生更迭,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二、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原因: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苏联,照搬苏联模式,产生许多错误和问题。②内部原因:经济方面(旧体制未根本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官僚主义滋生膨胀)。③外部原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西方因素(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原名新名更名时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1989年12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0年4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90年10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991年4月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波兰等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方式,罗马尼亚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为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国家更名简表东欧剧变后的地图西柏林苏美英法对柏林分区占领柏林墙1949年-1961年8月12日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54公里,通称“柏林墙”。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宽的空地,在这长160多公里、宽50米的无人地带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和250只警犬。柏林墙高4米,宽50公分,墙的上端还焊接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德国柏林墙被拆除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于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用于隔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促进了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设柏林。柏林墙被拆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涌向西柏林存在于1963至1992年,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波黑)和科索沃。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暴发要求捷共领导人下台的游行捷克斯洛伐克是1918至1992年存在的联邦制国家。1918年10月28日,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60年通过新宪法,更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4月,联邦议会决议更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主体共和国国家。小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改革(失利)匈牙利等国改革(失利)•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改革社会制度蜕变•国家(社会混乱)•改革与演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1991年)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本文标题:第1011课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6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