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第13章20世纪90年代文学下
第一节王朔现象与转型期大众文化的勃兴王朔现象的文学史意义大于其作品的文学价值;王朔《顽主》系列:(一)主要人物:“顽主”(二)语言风格:调侃(三)大众文化特征:消费娱乐批量复制利用现代传媒的运作第二节晚生代作家创作一.直面当下经济发展、市场化引发的变动现实,书写变动现实中个体生存经验与欲望二.何顿的《生活无罪》、《弟弟你好》邱华栋的《夏天的禁忌》、《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韩东《西天上》、《母狗》、《我的柏拉图》、《交叉跑动》朱文《我爱美元》、《弟弟的演奏》晚生代小说总特征作家作品举例他们写作的真实价值在于反本质主义式的祛魅叙事,他们拆除了生活原有的威权意义,把生活最无意义的环节作为叙事的核心,在没有历史想象的语境中,来审视个人的无聊存在。——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397页第三节“现实主义冲击波”一.代表作家作品《分享艰难》(刘醒龙)《大厂》、《车间》、《天下荒年》(谈歌)《大雪无乡》、《九月还乡》(关仁山)、《信访办主任》(何申)、《都市里的生产队》(柳建伟)、《生存》(尤凤伟)二.特征(一)强烈的现实感,类型化的道德主义思路;(二)叙事立场的暧昧不明;(三)叙事意识的欠缺;第四节女性写作陈染《嘴唇里的阳关》、《私人生活》:女性创伤性的个人成长记忆林白《子弹穿过苹果》、《一个人的战争》:女性世界散发出坦荡流丽、富有震撼力的美感,注重对成熟女性躯体美的诗意呈现徐小斌《双鱼星座》、《羽蛇》:“神秘的背后是悲哀”(徐小斌语),是对女性人生不可洞见意味的暗示徐坤《游行》:对男权中心社会文化的解构,塑造承载着这一秩序文化虚伪的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形象这批作家以个人写作的姿态追问作为性别个体的女性自我,这种追问被置于私人化领域来体现。她们把女性个体的私人经验诸如性经验、自恋、同性爱恋、恋父、女性幽闭心理等写进小说,以此表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体验,具有挑战男权文化的意味。第五节几部各有特色的长篇小说(一)以超越党派政治的立场审视革命历史(二)对宗法制传统文化的颂祷哀挽(三)满忧世伤生的悲悯感(四)雄浑、粗犷的艺术风格(一)知识分子精神、信仰的自我迷失(二)在欲望中挣扎沉沦的人们和衰退混乱的社会众生相(三)老到从容的古典韵味(四)性描写问题一陈忠实《白鹿原》二贾平凹《废都》(一)无所不在的野地精神、野地气息,生命、力量之源(二)现代文明毁灭原始生态的寓言(一)张扬精神、信仰、心灵、牺牲的力量(二)文史哲杂糅的文本品格(三)恢弘悲壮的史诗气度(一)通过挖掘被遮蔽的民间词语来展示被遮蔽的民间生活(二)形式创新三韩少功《马桥词典》五四张炜《九月寓言》张承志《心灵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一)帝王伟业、历史风云、宫闱秘事、官场权术、爱恨情仇(二)融历史、人情、侠义、公案于一炉(三)雅俗共赏的风格末世重臣丰富复杂的文化性格及悲剧命运明清易代中的文人命运八七六二月河帝王系列唐浩明《曾国藩》刘斯奋《白门柳》思考题1.王朔现象的文学史意义;2.举例分析晚生代小说的特征;3.举例分析“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特征;4.以陈染、林白、徐小斌、徐坤为例分析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特征;5.举例分析20世纪90年代主要长篇小说创作
本文标题:第13章20世纪90年代文学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6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