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外交事业的发展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改革开放以来2001年上海APEC会议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在军事上实行威胁,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加以封锁,中美敌对状态长达二十多年。从美国来讲:1.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2.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3.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从中国来说:1.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2.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3.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官员交往: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基辛格与周恩来亲切握手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尼克松。周恩来:“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曾经在任期内访问过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福特1975里根1984老布什1989克林顿1998小布什2002最有中国缘美国总统评选中美关系是如何走向正常化的?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1年10月25日五星红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升起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乔冠华(中国外交副部长)开怀大笑。1、是中国外交的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有利于我国统一大业的进行;3、有利于增强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及控制国际事务的局面。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年9月,周恩来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成立于1989年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11月,在汉城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间:2001年10月21日;地点:上海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会议内容: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的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框架问题。会议结果:通过了《上海共识》,宣读《领导人宣言》评价:亚太经合组织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应归功于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第二,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外交事业的发展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改革开放以来2001年上海APEC会议2001年中国加入WTO新中国外交历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0世纪50-60年代1.建国初年与17国建交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参加两次国际会议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1.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3.中日建交(1972年)无敌国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1997年香港回归2001年上海APEC会议2001年成功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考试题分析1.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刚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他为该图片配上的标题,恰当的是()A.中国的外交成就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2.2007年1月30日至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非洲八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的八国之行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中非友谊历史悠久,毛泽东当年曾深情地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这一历史事件是指()A.1945年中、苏、美、英等50多个国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B.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表达了亚非人民要求独立的共同愿望C.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D.中国加入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中考试题分析
本文标题: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6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