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讲稿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讲稿今天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二、考试情况介绍三、复习建议四、各章复习要点五、试题类型与规范解答举例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师范方向的限选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第五学期开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员掌握新的语文教育理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本课程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实践性。本课程的主要媒体有:文字媒体,电视录像,IP课件,VCD课件。文字教材。主教材与学习指导合一。是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教材,其主要内容为课程大纲规定的全部学科知识内容和指导学员自学的导学、助学内容。电视录像教材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辅助教材,以小专题的形式,对理论性较强的重点、难点内容联系精选的教学案例进行示范性的理论分析,引导学员深入、具体地理解教学理论要点,有效地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IP课件:IP课件的任务是对各章节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系统阐释;进行学法和复习指导;提供本课程相关信息资料。VCD课件:VCD课件的任务与电视教材相同,主要为不具备收看电视和放录像条件的地区学生提供辅助教材,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理解和消化相关理论。此外,还有以下辅助性教学材料:课程形成性考核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杂志社编辑部发行。2网上有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学辅导、期末辅导、直播课堂、IP课件(11讲)。期末复习指导(考核说明、考核内容和要求、试题类型与规范解答举例、各章复习题及答案提示等)本门课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但大多数同学资料不全,因此,今天我把有关这门课期末复习和考试的有关问题加以介绍。二、考试情况介绍1.考核方式本课程由中央电大组织考核,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总成绩满60分为及格成绩。2.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要求分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命题:(1)识记、了解、理解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识记:指对有关内容能够准确记忆;了解:指对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较清楚地知道是什么;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准确的表述。考核题型:填空、简答、论述。(2)掌握、运用中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掌握:指对有关规律和方法有较系统和较深入的把握和认识;运用:指能应用某种方法或原理自觉进行实践。考核题型:论述、分析。3.命题原则(1)每份试卷所考的内容,应覆盖本课程教材所学内容的80%以上的章节。(2)试卷应反映学习目标的各个层次要求;试题应难易适中,一般可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程度,所占比例大致为:容易占30%,适中占50%,较难占20%。4.试题类型及分数比例3本课程考试题型分为填空、简答、论述、分析四种。各种题型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填空题10分,简答题24分,论述题30分,分析题36分。5.答题要求从以上题型及分值分配可以看出,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在理解和能力上,主观性试题比重较大。这是充分考虑到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而设计的,应该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压力。当然,毕竟是课程终结性考试,题量、难易度、覆盖面都有一定的要求,也不会轻松“过关”的,需要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全面认真地复习。考试时一定要注意各题型的答题要求。简答题要求答出要点就行了,不必详细展开,关键是必须答全、答准;论述题则应注意不仅要答出理论要点,还必须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完全照抄教材;分析题要看懂题意,分析要落实到所给材料上,避免空对空高谈阔论。6.考核形式期末考试采取当堂开卷笔试。7.答题时限120分钟。三、复习建议1.认真研读课程考核说明,清楚地知道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命题的要求、题型,根据各章考核内容及相应要求通读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做好笔记或记号;2.根据各章考核内容和要求,针对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每章后面的“思考与练习”,或独立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指导》中的综合复习题;3.找短文实例练习阅读分析,注意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并注意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4.进行课例分析练习,重点分析教学环节和设计目的,以及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新课程理念和特色。5.如何分析课例(1)把案例从头至尾读一遍,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教学环节。4(2)再读,边读边把教师主要的教学行为画下来,理解教师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其目标是什么。(3)从师生的相互作用里,看看教师的目标是否实现了;用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评价这一课例中,教师教学的价值。(4)再读题目的要求,把上述分析与题目要求联系起来,作切合题目要求的回答。比如上学期的课例分析题,是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问题是两个:第一,要求分析教学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以及每个环节的目的。第二问是体现了什么教学理念,有什么特点。在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实录,抓准教学环节,并分析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用简要精练的文字表述出来。在梳理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捕捉并分析其主要的教学理念和特色。不必面面俱到,全面分析,更要力戒离开教学过程空泛议论。四、各章复习要点其中重点章有:第一章“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第四章“阅读与阅读教学”、第五章“作文与作文教学”、第六章“口语交际教学”、第七章“语文知识教学”。绪论了解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经验和弊端;了解近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改革;理解语文教学观念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一章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理解语文学科的任务;了解语文学科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理解语文学习特点;运用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运用学习指导方法分析学习指导案例。第三章了解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理解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掌握语文教学设计方法;运用教学设计方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了解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5第四章了解阅读的性质,理解阅读的心理本质;理解范文的性质和作用;理解阅读教学的内容;理解阅读教学过程的特点;运用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分析阅读教学案例。第五章了解作文的性质以及作文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意义;理解中学生作文心理规律;运用中学生作文规律分析作文教学案例;运用作文教学方法进行作文教学实践。第六章了解口语交际的基本心理过程;了解影响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因素;理解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理解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目标;理解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特征;运用口语交际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第七章了解语文知识的概念;了解语文知识的教育意义;理解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理解语文知识的教学原则;运用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第八章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科中应用的原则。第九章了解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理解专业化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了解语文教师进修、科研与专业化发展的关系。五、试题类型与规范解答举例(一)试题类型1.填空题(,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阅读经典文篇的主要意义在于。(2)教学评价的重点是。答案:(1)提高文化素养(2)形成性评价62.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1)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表述有哪些内容?(2)倾听具有哪些心理特点?答案:(1)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答:快速、敏锐地感知;随时筛选、加工;情绪的反馈;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解、评价和想象。3.论述题(1)举例论述为什么说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阅读教学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的理解。答案:(1)解答提示:作文是按个体内心要求驱使的表达活动,它满足写作者的心理需要;写作过程是积极而复杂的情感活动过程;写作技能主要是通过内部言语来操作的,从调动记忆存储,到编码,再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积极的心智活动过程。(此处举例从略。)(2)解答提示:教学拥有对话的品格。阅读教学过程更是一场多重关系、多种向度的对话。首先,是教师、学生与作者的对话;第二,是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第三,是在课堂情境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对话。在这场多向度对话中,教师以“平等对话者中的首席”身份运用教学语言引导交流和沟通。(此处举例从略)4.分析题(1)阅读余秋雨散文《废墟》节选,以此为例分析范文作为“他人的言语经验”在语文知识教学中的作用。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陨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7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是建筑的黄叶。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2)分析下面的教学设计,根据其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设计作出分析和评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谴词造句的精妙。2.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教师在配乐中用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三)重点学习81.详学“百草园”部分(1)为“百草园”部分加小标题。(2)提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引导想象“百草园”的美景并扩写该部分。(3)提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来描写“百草园”的各种景象?强调描写景象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用好动词、形容词。(4)提问: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来表现百草园的“生机无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5)提问:春夏的百草园如此迷人,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请学生熟读“雪地捕鸟”一段,体会动词的运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并结合学生自己经历谈捕鸟的乐趣,同时演示捕鸟过程。强调:交代事情要有条理,准确运用动词。(6)诵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关段落,进行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1)作者是如何从写“百草园”过渡到写“三味书屋”的?“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样的心理?(2)私塾先生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请你模仿表演一下。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3)讨论并提出看法:私塾先生虽然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四)梳理总结(此处略)(五)课后作业尝试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趣
本文标题: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期末复习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8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