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 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复习要点十一
1教师教育理论测试复习要点和参考答案(十一)教育学部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2.学生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5分)1.《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2.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3.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4.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是教师写好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5.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三、简答题(4分)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答:(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四、分析题(6分)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评析。答案: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心理学部分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1.个体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是意识_。2.从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主要的中介环节是__表象_。3.先前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称为_思维定势4.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成分所构成,这七种智力成分分别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_自知智力。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6分)答:(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2.简述教师职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4分)2答:(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专门的教学能力训练(4)反思性教学四、论述题(6分)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答案:1.示范性教师应以身作则,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工作和职业中表现出决心和自豪感。2.教学技巧多样化多样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3.提供明确的反馈有关学习进步和掌握程度的反馈要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应该是详细的,给予学生如何提高的力量和建议。4.表示关心关心学生,当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他们并时刻准备帮助他们时,他们会愿意冒险尝试破茧而出。教学法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A)A.教学方法B.教学设计C.教学媒体D.教学研究2.下列关于教学方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A.教学方法就是教法B.教学方法就是学法C.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D.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学法和教与学的方法3.教学方法现代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D)A.自动教学机器B.程序教学机器C.电视、电影D.计算机辅助教学4.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教学法”是以(B)A.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B.认知心理学为基础C.发展心理学为基础D.无意识心理学为基础5.注入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是(D)A.教师从头讲到尾B.以讲授法为主C.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D.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6.“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讲的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B)A.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B.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C.做到最佳选择D.做到优化组合7.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是(C)A.教学方法B.教学内容C.教学目标D.教学环境8.“跳一跳,摘桃子”是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A)A.难度适中B.便于检测C.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D.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1.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2.一般来说,各种教学方法既有启发性质,又有注入性质,是一把“双刃剑”。(√)3.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4.没有方法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选用什么样的方法。(√)5.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6.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三、简答题:(8分)1.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包括什么内容?(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2)研究教材。(3)研究学生。(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7)制定教案。(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2.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哪些?(1)依据现代教学理论(2)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3)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4)依据学生的特点(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管理部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儿童权利的内容: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2.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教育性管理和学生评价。3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默斯。4.1992年4月1日,《儿童权利公约》在我国生效,它是国际上第一个肯定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件。5.学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最终对象。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一个班集体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途径:(1)通过班级常规工作,开展班集体建设。(2)通过各种班级教育活动开展班集体建设。(3)进行班集体发展水平的评估。方法:目标管理法、规范管理法、系统教育活动法、自我管理法。2.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的方式有哪些?直接式、间接式、提问式、启发式、鼓励式、参照式、商谈式、触动式。二、案例分析题(5分)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俩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问题: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原因。参考答案: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观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教育政策复习提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实施的时间。2第一章:总则3第二章:学生4第四章;教师5第五章:教育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颁布及实施的时间2第二章:权利和义务3第四章:培养和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颁布及实施的时间。2第一章:总则3第二章:学校保护4第四章:社会保护5第六章: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3.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4.第五章:受教育者
本文标题: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测试复习要点十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88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