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中国农村社区成员关系论文
中国农村社区成员关系浅析摘要:关键词:农村社区成员关系一、相关概念界定1、社会学角度定义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人群、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一定的管理机构和社区成员的认同感等要素构成的社会实体,既是农村社会的组成部分,又是农村社会的缩影。查阅文献资料定义---农村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域性的共同体或区域性社会的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在当前社会转型中,它包括了传统的农村以及新发展阶段出现的城郊村、城中村以及农民工聚居的社区;中国的农民群体当中除了生活在传统意义的农村社区,还有一部分生活在现代化的农村社区。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农民,那就是农民工。农村居民:在本文中被界定为具有农村户口并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农业户口人员:在本文中被界定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农民以及出外务工的农民工家庭。2、农村社区的类型农村社区类型根据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居民点分布的状况,农村社区可分为散村、集村、集镇等类型。①散村社区。它是最初形成的或因特殊地理环境而形成的零散的小村落。袁小平1,吕益贤2②集村社区。它是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庄,一般是几十户甚至几百户聚居在一起,多以平原、沿海、交通沿线、三角洲等地为聚居点。③集镇社区即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发展而成,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成为农村小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农村社区成员关系特点: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血缘、地缘关系在农村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于时间的变化,农村社区成员关系的特点也在变化,所以本文主要以时间为轴线来分析在不同时间段,农村社区成员之间不同的关系特点。(一)1949年以前农村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因血缘和地缘是农民联系的主要纽带,费孝通认为,差序格局是以己作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地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地域上的靠近可是说是血缘上的亲疏反映。但在1949年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强关系但其也具有封闭性和同质性的特点。1、所谓“强关系”按照格兰诺维特的分类,关系的力量可按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4个维度来测量。互动的次数越多,感情越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为强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由血缘连接,关系非常亲密,彼此的感情很深厚,亲密的感情保证了他们互动的频率。在此时期,村庄与外界的联系较少,村庄内部的主要事件都是围绕家族而展开,不管是日常生活的闲谈,还是作为村庄政治事件的族祭,以及个人生命史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家族的作用,这样也提高了人们之间互动的频率。而生产的小农经营使单个的家庭根本不可能抵抗自然的风险,生存的压力使求救家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也演化出了中国特有的互惠交换模式。因此,传统乡村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纽带是强关系。2、所谓“封闭性”主要源于村民间的交往基于地域的限制,在血缘、亲戚、邻里的关系范围内开展交往活动,交往范围狭窄,多限于大家庭兄弟间、“对劲的”、邻里和亲戚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的生活半径超越不了村庄和家族的范围。对于个体来讲,一辈子都可能没有走出熟人社会,他的接触范围仅限于方圆几里地之内,在该地理和社会区域之内,可以满足他几乎所有的要求,在此情况下,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封闭的。由于该网络形成的基础是先天的血缘关系,所以外来人很难进入。而且,高度的封闭性还使个体关系网的重合度非常高。3、所谓“同质性”主要是传统社会个体关系网的同质性也非常强。网络内的人都从事着同样的农业生产劳动,传递着同样的信息,接触着同样的人群,延续着祖辈流传下来的同样的生活方式,信守着同样的思想观念。网络的同质性还表现为关系网络内的网顶和网差都很低。在某一个体关系网内,居于网顶的人也许是一个比他多几十亩地的小财主,或者是家族的族长。单家独户的精耕细作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谁也不比谁富裕。(二)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家庭、宗族、村落的生活被纳入人民公社的轨的行政权威所取代,集体化的生产成为人们的生活之源,基层政权组织成为人们唯一可以而且必须依赖的权威。原来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守望互助的乡村关系网络已经支离破碎。他们之间关系主要表现是异质性。1、异质性在此计划经济时期已成为农村社区成员之间的主要关系特点,人民公社是集党、政、经、军、民、学于一体的农村基层单位,通过政权的手段使农民之间结成关系网络。从职业的构成上讲,它远比传统社会的单一职业要复杂得多,因此个体关系网的异质性也比传统社会的高,同时,职业的差别又使关系网的网顶较高。在个体的关系网络中,既有国家干部,也有从事农业的农民,网络内部的差距比较大。(三)1978年以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个家庭成为生产的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农民之间必然会产生新的联合需要,再次构建自己新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在重新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传统血缘关系。以血缘为基础来重新构建关系网络,既包括借用原来的父系家族血缘,也包括姻亲关系。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社会分工更细,农民的兼业行为逐渐增多,职业构成呈多样性特点。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与接收能力越来越强,农民外出谋生的也越来越多,同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也使农民转换职业成为可能。在职业分化的基础上,农民慢慢发展出业缘、朋友、同学等自治性社会关系。人们的主要社会关系网络不仅有传统的亲缘关系,还增加了业缘、朋友、同学关系。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有所扩大,网络的异质性有所提高,网差有所加大,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源也有所增强。此时成员关系之间表现是开放化、理性化、功利化、淡陌化特点。1、开放性:农村社区成员的交往范围扩大,朋友关系越来越多,类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业余爱好、一致的经济利益、相近的年龄等,都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圈子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宗族圈子的一员”。2、竞争性: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文化下,农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人情与伦理,缺乏竞争意识,经济交换包含于社会交换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交换逐渐从社会交换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交换形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成了经济交换过程中理性化的准则,这就促使人们根据价值规律开展经济活动,积极参与竞争,以便在经济交换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3、理性化伴随着农村改革的实施,市场经济渐渐被引入农村。市场的根本特征是理性化与契约性,在此影响下,工具主义逐渐成为农民的价值追求,内化进农民的价值观念系统中,村庄社会关联也由伦理型向契约型方向转变。因此,农民对于传统资源的重新建构并不是无条件的情感认同,而是理性的选择,这点在亲属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农民的家庭生产功能得以恢复和加强,农村中的亲属关系得到了强化,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亲属中的紧密程度将有所减弱,经济利益逐渐成为亲属家庭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亲属走到一起除了沟通感情以外,更主要的是为了生产上更有效的合作和经济的互利。因此,经济上的互利可使亲属关系更加紧密,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也可使亲属家庭间相互疏远[8]。淡陌化:1、农村邻里关系的淡陌化传统——生产上互助,生活上守望相助,对晚辈的社会化;改革开放后——邻里之间交往减少(房屋建造高墙隔离,院落式、楼房式;利益矛盾增多。2、农村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淡陌化:孝道观念淡漠: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如:父母定期轮流到每个儿子家养老,或者将老两口分开分居的养老方式)兄弟不睦:夫妻不合:近年来,农村年轻夫妇离婚率上升3、村庄成员之间关系淡陌化传统——生产上互助,生活上守望相助;改革开放后——村民之间交往减少(外出打工者、自家看电电视),利益矛盾增多。信任度下降:/人情+利益0机制:正式关系向非正式关系转化倾向,即人们将原本可以通过协议、契约进行合作改为通过建立网络性关系(认干亲、认宗等)的途径。/让正式关系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同时也使非正式关系具有更多的理性0。在人情与利益的法则下,规范的作用无从谈起,整个社会是按照私下盛行的/潜规则0进行运转,这种状况在乡村社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信任危机首先表现在社会层面,即制度层面上,对地方管理者和正式组织缺乏信心是制度信任缺失的直观表现。其次,这种信任危机也表现在个人层面上,一是表现在村民与外人之间。虽然村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接纳陌生人进入,不得不引入普遍主义的原则,但还存在对外人的不信任,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表现出高度的不信任,,存在于处于不同阶层的村民之间。由于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而在现实中,存在利用体制漏洞非法致富和非法获取利益的状况,信任危机也在不同阶层的村民之间发生,尤其是村庄中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社会贫困阶层,对特定阶层收入的合法性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三是亲缘关系信任危机也已经出现。与以前相比,为了自己的利益,年轻人更多强调的是他们自己的权利而少谈甚至不谈他们的责任。忽视了赡养老人的义务。四、农村社区成员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亟需解决的农村社区结构问题(1)生态家园建设治理(2)人的现代化问题(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问题(4)权力结构优化、协调问题五、社会工作能够发挥的作用六、案例分析[1]袁小平1,吕益贤2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关系变迁[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本文标题:中国农村社区成员关系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06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