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在新课标下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1
-1-在新课标下——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东莞市东坑镇中心小学李效良李梅芳摘要:根据有关调查表明,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这个调查强果表明,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索、研究的的问题。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面对21世纪的小学生,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需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计算教学方面应寻求创新,力求有新的突破。关键词:计算兴趣动机速度目前,在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曾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的各自不同的见解。我校是新的联办学校,通过联合初期两年来的观察、考查、分析、总结,发现我校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参差。因此,我校数学科组决定开展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计算。我们结合当前的情况,根据各年级学习任务,初步确定的一个试验方案:低年级结合生活实际,使数学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计算的速度;中年级则注重培养数感,提高学生口算、笔算的速度,能运用运算定律提高计算速度;高年级要求加强速算训练及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来提高计算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做法:一、让数学计算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新教材常常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中,生活需要数学,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使用的方法有:1、创设不同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计算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把计算生活化,常常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联系玩游戏、制造故事情节、媒体辅助等方式,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在巩固“10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出示小狗爬上10层台阶回家的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狗回到家前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动画显示小狗爬上2层台阶,先请学生列出算式:可能是10-2=8,也可能是10-8=2。让小狗继续往上爬,根据小狗爬的结果,列出算式。学生在全-2-情投入帮助小狗回家的过程中得到了练习,巩固计算,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了,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高了。又如:在表内乘法教学时,我们创设这样的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们进行比赛计算6+6+6+6+6+6+6+6和8+8+8+8,看谁算得又对双快?”孙悟空笑着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它们的得数是48和32。”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出用乘法口决来计算。这时我就介绍乘法的意义,通过创设这种生活中故事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而且很快掌握了乘法口决。2、借助生活经验,探索计算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计算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借助生活经验去探索计算的策略,往往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算理常常是我们感到头痛的事情,我们不妨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67-25+28”时,学生就可以结合平时乘公交车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思考:原来车上有67人,到站时后门有25人下车,前门有28人上车,这时我们可以先从67人中去掉下车的25人,再加上上车的28人,当然也可以把67人先加上上车的28人,再去掉下车的25人。有的学生或许还会这样思考:一辆车上共有67个座位,正好坐满。到站后,有25人下车,28人上车,这样上车的28人中的25人正好能坐到座位,还有3人只能站着。坐着的和站着的人一共有67+3=70(人),在计算中也可以这样表示67+(28-3)=70。像这样,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撑,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也经过一翻梳理和提炼,上升为不同的计算策略,真正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口算、笔算和简算能力。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口算、笔算和简算教学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他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专心致志,同时也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从而使其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校对四、五年级948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学年的跟踪调查测试得出“学习动机越强烈的同学,其口算、笔算和简算的学习成绩就越好”。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口算、笔算和简算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才能提高-3-学生的计算质量。1、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口算能力单一的口算训练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就不可能保证口算的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的这一特点,我们把部分练习创设成了游戏,比如:在“小小邮递员”这个小游戏中,把口算题做成一个个“信件”,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信箱”,每个“信箱”写上口算题可能得出的结果,然后把“信”发给学生,让学生担任“小小邮递员”,来完成这项投递任务。这时同学们个个都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致,跃跃欲试。这个游戏不但有趣、参与性强,而且还可以立即反馈结果,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口算也跟学习数学实践课一样有趣。此外,我们还设计了“打数学扑克”、“写得数比赛”“夺红旗”、“开火车”等口算比赛,并适当评奖,激发学习动机形成。2、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笔算能力笔算教学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练习课。如果老师仅以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只会让学生感到笔算更加枯燥以至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可通过笔算找朋友、抢答等游戏活动以及改错、判断、选择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3、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简算能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或乘法交换律时,我问学生:“这个学期课室里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化”,学生:“老师没有变,我变了。”我让同桌学生互相握握手说:“天变地变,我们的友谊永不变”。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边说边握着手。我还让学生调换一下位置再次握握手问:“现在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说:“我们的位置变了,人没有变(友谊不变)”我再次说:“其实我们的数学也有这种情况,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这时课堂气氛异常高涨,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说:昨天老师到市场上买苹果,苹果是每千克8.6元,我买了1.1千克,店主很快就算出了总价,同学们你们知道店主是怎样算出来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用,那么学生就愿学、乐学,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三、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优化小学生计算速度。-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运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通过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有如下做法:1、灵活运用运算定律,避免盲目简算许多学生都头疼这样的题“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的确,这种题有难度,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有些学生受到数字干扰,一看到要求就盲目地进行简算,结果出现如下的错误:9÷41+43=9÷(41+43)72+73÷71+72=(72+73)÷(71+72)94-93×51=(94-93)×51学生对运算顺序认识不清是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题中的特殊数字会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对简算的理解要透,要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漏了哪处可以简算的地方,也不能盲目地进行了简算。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做这样的题,而是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列举了各种不同的思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简算对象“25和4”、“125和8”、“5与2、4、6、8等偶数”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包括小数、分数和整数),同时使学生对简便算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甚至有些学生有了对简便运算的直觉。然后,再重温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对运算顺序进一步加深认识,使学生基本上能做到不假思索就能按正常顺序完成。此时,学生已经有了简便算法的基础,对产生了简便算法直觉,同时又牢固地掌握了正常情况下的混合运算,就已经不再认为这种题很难了,就可以避免盲目简算了。2、学会科学思维方法,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然后再算括号外面的。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算的含义。如:妈妈带我到华润商场里买了一台电磁炉202元,又买了一台电冰箱835元,付钱时妈妈一下子就能算出了一共要给多少钱。后来妈妈很骄傲地给我说了她的算理,我觉得妈妈很厉害。所以学生通过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分析、总结、类推-5-这类简算题的数字特点,从而悟出这类题解答的规律。683-198(多减要加)1556-301(少减再减)=683-200+2=1556-300-1=483+2=1256-1=485=1255858+99(多加要减)735+102(少加再加)=858+100-1=735+100-2=958-1=835+2=957=8373、利用迁移规律,优化小学生计算速度新旧知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思维过程,需要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渗透了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例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题的教学过程中,我这样教学生:先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应用运算定律计算的简便运算题,然后让学生试做以下题:30×(52-21+61)10+109×125-83365-(65-145)5-43-41学生已有了简算的基础,就不再认为这种题很难,反而认为这种题更容易算了,不用通分,只是运用运算定律、性质、改变一下原来正常的运算顺序。学生从整数四则计算到分数四则计算这一发展变化,激励、点拨学生完成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转化,概括归纳出计算的方法,学生在充分感知中明确算理,在探索中逐步掌握算法,培养了学生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速度是衡量计算能力高低的一条标准,如果计算只停留在“会”的阶段上,那是不够的。不仅要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更重要的是,使学到的定义、定律、法则、性质、规律等达到融汇贯通的境界,是计算题中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
本文标题:在新课标下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09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