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运脾消积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应用
运脾消积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专业:中医学年级:08级姓名:汪永娟指导教师:吕晓武【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运脾消积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内服中药制剂“小儿增食合剂”,源自甘肃中医学院张世卿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方的组方加减,观察60例厌食症患儿内服小儿增食灵合剂后食欲、食量改善情况,以评价运脾消积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结论运脾消积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上有显著的疗效。【关键词】运脾消积法;小儿增食灵合剂;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小儿厌食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夏季暑湿当令时发病率较高。儿童时期均可发病,临床以1~6岁为多。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患儿除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低下,而易罹患他症,甚或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厌食属中医“恶食”、“不思食”、“不嗜食”范畴,由于本病有增多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从而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取得了较大进展,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医学认为引起小儿厌食的原因,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最为多,其病机关键为脾胃不和,纳化失职[1],故本病治疗当以运脾开胃为法则。对于本病的治疗江育仁教授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2]的观点。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脾胃不和多合并食滞内阻症状,因此治疗厌食症的关键即为运脾和胃,消积导滞。我们采用中药运脾消积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夹积型,获较高的临床治愈率,且未出现毒副作用,观察结果如下。1临床资料(细化临床资料)病例全部来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儿科就诊的患儿,共计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0岁,平均3.8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半年,平均9.5月,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厌食”之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肾、结核、寄生虫和佝偻病等慢性疾病因素。(查统一的诊断标准,辩证标准{添舌脉},排除标准,疗效标准)2、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中医辨证标准:脾虚夹积型(1)主证:a、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或拒绝进食,食量较同龄儿童明显减少;b、厌食病程长,至少连续2个月以上;c、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物不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偏食等;(2)次证:a、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呕吐;b、形体略瘦,面色少华;c、精神尚可或见懒言少动;d、大便偏干或燥结,小便黄。1.2.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吴瑞萍等主编《实用儿科学》1中,厌食症诊断标准拟定。(1)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入量较病前减少l/3一l,2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月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2)体重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食欲习惯或喂养不当史。1.2.4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及其他纳入标准者;(2)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病者;(3)其他疾病的厌食者(如神经性厌食);(4)对本制剂过敏者。3、治疗方法小儿增食灵合剂方药组成:苍术、乌梅、鸡内金、茯苓、槟榔、胡黄连、炙甘草。口服小儿增食灵合剂3ml/次,3次/天,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3疗效观察疗效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根据饮食量增加及食欲改善为主要指标。痊愈:食欲及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所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正常量的3/4;无效:食欲、食量均无改善。4、治疗结果(列表分析结果)60例中,服药1个疗程,治愈4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治愈46例中,3例因感冒或饮食不当复发,但再服本方1个疗程后好转,其余43例,随访半年未见复发。5、典型病例患儿陈某,男,5岁。2012年3月10日初诊。胃纳不香,进食减少4个月。患儿平素嗜食肉食及香燥性零食,近7月来不思进食,每餐稍食即饱,强喂则哭闹拒食,脘腹胀满,口气酸馊,夜卧不宁,小便正常,大便溏薄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腻,脉缓无力。平常易感冒,无肝、肾、结核及寄生虫等病史,曾服参苓白术散、资生丸等中药4月,未见好转而就诊于我院中医儿科门诊,予以小儿增合剂口服,3ml/次,3次/天,服用一个疗程后诸症改善,食欲明显增强,食量比服药前增加约75g,面色好转。半年后随访,面色红润,体质改善,未再复发。(分析典型病例诊断病名、证型、辩证分析,对症施法,依法处方)6、讨论一、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认识与研究(查历代医家对运脾消积法的认识文献检索)中医古代文献,虽无厌食症的病名,但纵观历代儿科医籍,用不同的病名对该病进行描述者,却并非少见。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杂病诸候》提出的“不嗜食”,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所谓之“不思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虫》所指出的“恶食”,及其他医案提到的“纳呆”等,都可以说是小儿厌食症的不同称谓,从而说明本病并非近代发现,古人已经在历代文献中作了详尽的描述,只不过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加上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小儿厌食症已成为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病因病机探讨(简略带过查课本)1.饮食不节是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小儿厌食症的致病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2)多病久病,损伤脾胃。(3)先天不足,后天失养。(4)情绪变化,精神因素。2.脾胃不和是小儿厌食症的病机关键脾为脏,胃为腑;脾属阴,胃属阳;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化,胃主纳谷,两者属阴阳表里关系。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知五谷矣”。和,即协调配合之义,脾与胃共同完成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从这段经文来看,脾胃不但与肝、肺、心、皮毛、膀胱诸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将饮与食分别论述,把饮食进入人体后的输布过程都分剐作了详细的介绍,阐明了食与饮入胃后,通过胃之消化,脾、肺、肾等运化,分清泌浊,将浊气排出体外,清气输布全身的整个过程。脾胃同居中焦,为机体升降出入的枢纽,称之为“后天之本”。人体后天营养的获得。全靠脾胃功能的协调正常才能完成,脾胃不和就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远大于成人,脾胃功能的相对不足和小儿机体对物质的高需求形成了矛盾,此矛盾是本症发生的潜在原因。加之识未开,食欲不能自调,饮食不知饥饱,若家长盲目投以肥、甘、厚之品,超出了小儿正常需求量及生理承受能力,使脾胃受损、纳运失权则致厌食。由于摄食减少,生化乏源,胃失水谷之滋,脾无散精之用,脾虚无以生化气血,血虚不能荣养肌肤。则形体日见瘦削,面色少华,神疲肢倦;运化失权、食滞中土则腹胀。今之小儿,多骄横任性,若所欲不遂即忿怨搅闹,如此怒躁久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或多病久病,先天不足,失于调理,脾胃益虚则加重厌食。二、运脾消积法治疗厌食症的理论基础(现代研究)1、厌食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摄食行为异常。主要原因是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其基本病理机制为脾胃不和,纳化无权。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方能知饥欲食,食而能化。小儿生理特点如“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是本症形成的体质因素。在诸多非体质因素中,喂养饲育不当导致食积内阻,日久损伤脾胃在病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小儿厌食多责之脾运不健,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运脾法,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八法中的和法。“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具有动而不息的特性。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如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伤脾气,必须做到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本病病位在中焦,当以调理脾胃,肩复转运之机为基本原则,以和为贵,以运为健。调理脾胃应遵《幼科发挥》“重在助运,贵在中和”之旨,予以运脾化滞、和胃消食之法。2、方药分析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发生的关键为脾胃失调、纳化失常,临床上以运脾消积为治疗原则,小儿增食灵合剂是张士卿教授将厌食症病机与“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指导思想结合,经过多年临床探索研制而成。张教授认为,脾以运为健,胃以和为贵,小儿厌食,不仅责之脾运不健,同时还存在胃有食积,中焦气滞,湿困热郁,兼或虫证内扰等,以致脾失运化、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小儿增食灵合剂中苍术味微苦,芳香悦胃,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通阳泄浊,与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的习性相符合;茯苓性平,作用和缓,可健脾补中,与苍术相配燥湿而不伤脾,补脾而不敛湿,又补中有运,补运结合,共为君药。槟榔味辛,入胃肠,功擅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鸡内金性平,有较强的消食化积作用,并能健运脾胃,两药合用可行气和胃,运脾化积,是谓臣药。脾虚致水湿内生,加之小儿体禀“纯阳”,且饮食停积胃肠而化热,因此湿热内生,阻于胃肠。鉴于此,选用胡黄连,胡黄连味苦寒,入胃肠,善清胃肠湿热;乌梅酸收,可益气开胃,与胡黄连配伍可助其除疳清热之功,与槟榔相合可助其安蛔,合甘草又可化阴,故能生津而护胃;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三药相合共为佐使。上述诸药合用,可谓消补并举,动静相和,标本同治,补而不滞,消导而不伤正,共奏健脾助运,消食和胃,行气补中之功,正合小儿厌食症之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厌食患儿存在胃窦舒张障碍,可致胃排空阻力增大,胃泵的作用降低,这可能是胃液排空延迟的原因之一[2]。长期厌食、营养物质缺乏、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研究表明四君子汤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拮抗乙酰胆硷和组织胺等作用,促使处于紊乱状态的胃肠分泌、消化、运动及营养功能恢复正常,并可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可使人体血清IgG含量较显著地上升。藿香中的挥发油有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的作用。鸡内金促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或药中含有较高的消化素和补锌,促进消化系统消化,达到治疗厌食的作用。(查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小儿开胃增食合剂的作用机理)临床观察表明:小儿增食灵合剂治疗小儿厌食证的总有效率为96.67%,复发率较其它药物明显降低,且服药期间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显示出该中药制剂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观察结果显示,运脾消积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虚弱,伴有积滞内阻方面有安全、显著的临床疗效。(围绕观察结果分析讨论)参考文献[1]韩新民主编.中医儿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011重印).[2]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10(1):4-7.[3]吴瑞萍.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91.
本文标题:运脾消积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1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