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和国家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不得不审视农村的教育,关注农村的教育数量和质量,不仅要让农村孩子有学上,还要学有所获。我国义务教育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过去的较长时间内,我国义务教育因为尚未全面普及,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只能是用“数量代替质量”,我们只能相信“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我国义务教育的重心已经开始从注重普及转向了普及、巩固与提高并重的阶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村村之间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加之教育投入总量不足,所以造成地区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不足被认为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核心障碍,在农村教育财政的机制和体制问题得到持续高度的政策关注的同时,农村村级小学也逐渐走出了“被遗忘的角落”。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了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时明确提出“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随后,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施省级统筹为主,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这一改革意味着,我国农村地区从2006年开始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2006年9月1日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轨道,要求各级政府明确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资金短缺”的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不会再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但上得起学并不意味着能上得好学。目前,我国农村的“普九”基本上还是低质量的“年限普九”。如何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如何实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提高的历史性转变,如何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对传统的农村教育进行改革,是农村教育事业跨入新世纪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尤其是农村村级小学的教育质量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教育的重点应该在村级小学。在我国,行政区划2最底层的“村”,不管是亲族户集合体的村落还是移民户多姓杂居的村落,在现阶段都形成了一定的自然格局和经济结构。依据这一情况,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在配置和布局上,多数以乡镇为单位设置一所中心小学,在自然村落集中的中心位置设置一所或多所村级小学或教学点。据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数据表明,小学校数、教学点数全国430926所(个),农村382642所(个),占全国小学校、教学点总数的88.8%,在校生数为6676.1万人。由此可见,村级小学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中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校学生数最多的一级学校,农村村级小学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在长足发展的同时,还是没有摆脱不受关注的位置。从教育研究上看,农村村级小学几乎成了教育研究的真空地段。①虽然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不均衡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针对农村村级小学开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数量并不太多,质量和规格也不太理想。提高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动力。关注农村教育,就应该关注农村村级小学,关注农村村级小学的教育质量。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表现形式是很复杂的,如学业成绩、心理品质、健康体魄、道德情操、思想观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由于受主、客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实是很难量化的。所以,虽然学业成绩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但其毕竟是学校教育质量最重要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本文选择了学业成绩作为切入点,从一个地区、一个乡镇、一个侧面窥视我国农村村级小学的教育质量情况并对其发展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吸纳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调查研究和检视思考,透视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提高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丰富和提升农村教育发展理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①王蓉.农村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6):14—16.3一、问题的提出(一)提高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的研究背景1.提高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的可能性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民素质的逐年提高,“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等封建思想意识在逐步消除,使得我国农村人口的出生率急剧下降,造成农村的学龄人口也在逐年减少。据教育部统计,到2006年,农村小学在校生数为6676.1万人,较2002年的8141.7万人减少了1465.6万人,年均减少了293.1万人。农村小学学生数量的持续下降,我们可以将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公平配置,为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好优质教育打下了基础,为关注农村小学尤其是农村村级小学的教育质量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的伟大成就。其重要标志是:2007年底,历时4年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已如期完成。在410个攻坚县中,有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其余42个达到了“普六”标准。至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教育基础最为薄弱的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由2002年的77%提高到9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了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①中国用了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基本解决了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上学,都能接受国民教育的难题,这是中国教育、也是世界教育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义务教育普及广泛而全面,为农村小学教育走上关注质量、提高质量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前提。在推进“普九”的工作中,政府一直秉持把实现“两基”的重点放在农村的基本战略,多年来,形成了领导重视农村“两基”、政策倾斜农村“两基”、投入保证农村“两基”、舆论导向农村“两基”的良好局面,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包括校舍、教学仪器设施、课桌椅、生师比等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物质条件的改善允许我们把办学精力由解决学校生存危机转到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来。②2.提高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的必要性穷则思变。农村义务教育由注重普及转向普及、巩固和提高并重,这是我国教育发展方式上的一种“变”,“变”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这种历史性的转变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不在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现在中国7亿多农村人最为关心的民生要事有三件:住房、求医和上学,而能上好学又是①人民教育观察员.2008年,基础教育发展五个关键词[J].人民教育,2008(1):3-6.②柳海民.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拐点:由普及外延转向提升内涵[J].教育研究,2008(3):33-34.4重点中的焦点、难点、热点。虽然伴随着我国富民政策的逐步出台,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观,但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广大农民并没有因为生活的逐步富裕而改变其在社会上的地位,仍然寄希望于子女,寄希望于教育改变其地位、身份,这种愿望日益强烈,对教育的期望值也日益提高。我们不能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单纯的、孤立的看成是教育问题,而是应该在遵循规律、促进发展的前提下,把其看成是社会问题,这样才能便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具体的说,农村义务教育不能在停留在普及和质量低下的状态,而要在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伴随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实现质的飞跃。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解决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教育公平问题主要集中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和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的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要以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为基础。其中,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只有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平等了,并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公平对待,那么教育结果的公平才可能实现,这一点充分的说明了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彼此之间明显的质量差距导致了学生在入学权利、学习机会和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上的不同。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关注过程、关注质量入手,“关口”前移,把众所关注的入好高中、上好大学的问题放到义务教育阶段来解决。具体的说,就是通过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增强广大农村学校学生的竞争实力,使他们与城市和优质学校学生具有相同的入学权利、学习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①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有“量”的发展和“质”的发展两方面。“量”的均衡是指外延均衡,是形式上的均衡,这种均衡主要是通过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量的、持续的投入来实现的。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的加大投入力度,缩小了城乡教育在硬件设施的差距,使我国农村学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质”的均衡是指内涵均衡,是实质上的均衡,是广大农村人真正期望的均衡。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不能以外延均衡代替内涵均衡,以形式均衡代替实质均衡。国家在基本完成形式均衡的努力后,要及时调整农村教育发展重心,把发展战略转到重点解决实质上的均衡,转到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上。3.提高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的理论稀缺性学术界对农村教育的各种问题都有比较全面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在这些研究中,对“农村教育”中“农村”地域的界定比较广,包括县城学校、乡镇学校以及农村村级学校。关于“农村教育质量”的研究,还很少有具体到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的研究,即使有关于村级小学的研究,也只是以一篇论文的方式笼统的、概括的研究,少见系统、全面的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研究,更没有硕士或博士论文。①柳海民.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拐点:由普及外延转向提升内涵[J].教育研究,2008(3):33-34.5要破解农村教育问题,促进农村小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弥补对村级小学教育问题和村级小学教育质量问题研究工作的忽视,要结合村级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丰富农村教育理论和提高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对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农村教育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政策需求,还非常需要继续对农村教育存在问题进行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对策研究的完善性、针对性及相关的理论观点的辨证性。①正是对农村村级小学教育问题的感同身受,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农村教育理论的愿望。(二)提高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重大意义1.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新农村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这直接导致了教育的二元结构。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承担了多种社会功能,既要培养大批农业劳动者,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又要为城市输送人力,以便把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特别是在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表面上看,提高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是为了缩小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及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但从更深层的意义分析,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解决社会发展的稳定、公平、公正问题。提高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消解公众对教育体制的不满和抵制心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体体现,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可以这样说,社会的和谐就是教育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就是
本文标题: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2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