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农村社会发展专题讲座内容
1农村社会发展专题讲座内容专题一:农村社会发展综述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其产生、传播、发展的过程。农村社会学最早产生于美国,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一、国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美国的农村社会学1.美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缘由一是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同时,农民分化加剧,破产农民日益增多,农民为捍卫自身经济利益、赶山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有组织的斗争,1900年,美国失去土地和不完全拥有土地的农户已占50%以上,农村社会发生了严重危机。如何认识农村、协调城乡利益、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问题?二是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美国的社会学研究价值取向轻理重实,不向欧洲那样偏重理论,而是注重实际、注重应用,也就是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及其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美国的社会学家应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农村的实际问题,经过一定的积累也自然地创建了农村社会学。1894年,美国早期社会学家G.文森特和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A.W.斯莫合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中的有关章节,论述了农村生活的特征、农村中的社会群体、人类社会由农村到城市聚居的发展等。同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C.R.亨德赫在校内首先开设“美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一般认为这是农村社会学成为社2会学分支的前奏。最具学科意义的是1915年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查尔斯.葛文宾(C.Galpin)发表的《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剖析》研究报告,他提出交易概念,并首次用于农村社区的界定,使农村社区的经验研究成为可能。因而,这篇报告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有系统分析的农村社会学研究。2.美国农业社会学的演进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城市化,导致农村人口日趋减少,城乡界限模糊不清,农村社会学传统研究领域日渐缩小,政府对农村问题研究的投入也大不如前,农村社会学家纷纷转行,独立的农村社会学系所剩无几,基本不再培养农村社会学研究人员。社会历史环境为美国促进社会学的诞生和茁壮成长提供了条件,同时变化了的社会历史环境也导致其衰落。对此,部分坚持的学者对该学科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研究很少注重农业生产的研究,而侧重于探索农村社会中与消费有关的问题及其制度,在争论中,一部分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辟了农业社会学的研究,并在美国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力图从社会劳动的全面空间分工中研究农村,并对农村在总的发展中的作用作出解释。农业社会学是研究农业结构、农业政策、农业劳动、农业生态及其地区协调发展的学科。3.当今美国农村社会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根据美国国家统计署“城市地区”和“非城市地区”即“农村地区”的划分,前者占有5%的国土面积,后者占有95%的国土面积,其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0%,但农村人口不等于农业人3口,作为国家后院的农村,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逐步被郊区化,富人迁入农村居住,形成了新的农村居住点。农村人口结构中,农业人口仅有8%,92%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不足全社会劳动力的2%。随着科技的发展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小农场不断被大农场兼并,农场佣工制度发生了变化,为了降低成本,农场主主要雇佣季节工或临时工,而且大多是移民。这些情况说明:一是美国农村地区广大,农业人口稀少;二是美国农场家庭的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纷纷进城找工作,大量移民滞留和涌入农村;三是郊区化地区有增无减,城乡日趋融合;四是农村生活性质发生了变化,已日渐失去其独特性。因此,其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也顺其自然发生了很大变化。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农场制度的变革、农村中的移民问题、城乡界限问题、公共服务等。(二)欧洲农村社会学欧洲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是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如马克思关心农民与土地关系,韦伯也关心农民生活中的土地拥有等方面的问题。但主要是理论上的,缺少经验性的研究。真正形成独立学科则是在二战以后,战后农村与城市一样面临重建和发展。欧洲社会学家引入美国农村社会学的方法,着手系统地而不是个别地研究农村重建与改组,加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协助和推进,使欧洲的农村社会问题研究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三)亚洲农村社会学1.印度印度是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亚洲仅次于中的农业大国。4人口多增长迅速,近11个亿,其中,70%--80%是农村人口,1.3%的大农占有14%的土地,而50%的小农仅有1%的土地。一方面“三农”在国家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登记森严,贫富悬殊、地区差别大等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1947年独立后,在美欧等国农村社会学家的帮助下加强了农村研究,为政府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2.日本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进农村社会学,并使之本土化。二战前主要进行村落研究,二战后到20世纪末一直被坚持。他们从日本农村实际出发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如对家或户与村落关系、农村空间化的研究都很出色。同时,日本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还对农业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在研究“一村一品”、“农民兼业化”、“农业生产合作”等领域,为政府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中国农村社会学(一)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先于日本,其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的示范性传播;其二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选修社会学,回国后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推动了农村社会研究在中国扎根和成长。一个外来学科能否扎根本土,除了它是否适合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重要的是看它能否在大学设立课程和开展学术研究。农村社会学的传入比社会学晚,但一经为中国学者所认可,其发展与社会学的发扎总体5上是同步的。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许多国内学校诸如复旦大学、燕京大学等相继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并出版了多种教材,联系中国的实际,对农村社会性质、农村人口、土地问题、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农村教育、农村组织、农村自制等内容进行了阐述。(二)20世纪前期的中国农村研究热潮1.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在学术界发生了三次论战,依次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前两次论战的延续和深入。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主要有两方:一方是以陈翰笙、薛暮桥等为代表,称“中国农村派”;另一方是以邓飞黄和王宜昌为代表,称为“中国经济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即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是以生产力还是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问题;第二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问题,即中国农村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还是资本主义的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派”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要是生产力,即人和自然,主张以对自然物或生产技术的研究来代替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在掩盖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根本社会性质。“中国农村派”认为,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中来考察生产力,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必须以生产关系作为主要对象,才能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生产关系前提下,孤立地看待生产力,只能是旧秩序的持续和局部改良。中国生产力的真正发展首先必须推翻旧的生产关系。6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农村派”和“中国经济派”主要就帝国主义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土地关系、租赁关系及雇佣劳动、农村的阶级关系等方面进行论战。“中国经济派”无视农村中广泛存在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按人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占的地位划分阶级的科学方法,把土地问题作为论证农村资本主义性质的一部分,认为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形态已被资本主义生产所制服,中国农村土地资本主义化了。“中国农村派”用大量实证资料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农村的剥削和统治是以维系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必须坚持农村人口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阶层为标准来划分农村各阶级,无论是从地主、富农来看,还是从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各阶层来看,农村的阶级关系并未资本主义化。批判了“农村经济派”的错误观点。2.农村社区研究。(1)吴文藻倡导农村社区研究。20世纪3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发起农村社区研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学者采用西方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调查、解释和解决中国本土的社会问题。其中他所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为社区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他受当时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和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理论影响,提出了“社区方法论”,主张以功能主义为基础,通过社区研究的方法来考察中国农村社会。他还积极倡导对中国农村的村落社区的调查研究,以克服学术界的空谈弊端。并培养了一大批后续研究中坚。(2)费孝通创造性的农村社区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社区研究中,费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接受了吴社区方法论的基本观点,认为7“具体的社区”是研究社会的切入点。同时他还发展了社区方法论,提出了类型比较法,认为单个社区繁荣分析只是“认识中国社会的起点”,还需要在调查了许多个单一社区的基础上通过第二步的比较研究,才能“接近认识中国农村的基本面貌”。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在江苏吴江开弦弓村进行了社会调查,所获得资料写成在英国博士毕业的博士论文,以PeasantsLifein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为名出版,书中扉页的中文书名为《江村经济》,其中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中国的乡村村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以及这个村落在面对现代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冲击下所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是中国学者从司农村社区研究的经典之作。另外在抗战时期一批学者对边区的人口、乡村劳动力、农村手工业、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宗教等进行调查研究,并有一大批著作面世。(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农村调查1.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在20年代末开始从事农村调查,此后始终强调调查的重要性,他在农村研究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实地调查,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进行的农村调查。广泛调查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农民家庭生活以及根据地的土地分配情况与问题,而且还深入调查了农村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和社会行为。形成了多篇调查报告,这些报告生动、深刻反映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的状况与问题,以及农民的期盼,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8其二是课堂教学,亲自为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培养干部。其三是理论研究。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农民问题所做出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其四是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指对调查研究实践活动自身的概括与总结。主要表现在:第一,“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重视实地调查,恰当地处理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的关系;第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第三,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第四,真理的认识永远是不会完结的,电查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第五,既要注重中国社会研究,又要了解外国的情况;第六,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2.抗战时期延安的农村社会调查。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的调查理论和方法已为全党所接受,并被用以指导延安地区的农村调查。并形成了许多调查研究成果,其中描述并分析了西北地区农村的土地问题和地主经济如何剥削农民、如何兼并土地,为党制定党的农村政策提供了可靠资料。同时,这些成果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错误认识,将之简单地视为资产阶级学说,在1952-1953年的大学院系调整中社会学被彻底取消,农村社会学研究因此停顿下来。1957年5月费孝通带领极为年轻学者重访开弦弓村,重点调查合作化后农村生产生活情况与问题,应《新观察》编9辑之约,写了《重访江村》一文,指出了副业和乡村工业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但这观点很快在接下来的“反右”运动中被批判,于是刚刚开始的社区追踪研究被迫停止。1979年,在邓小平、胡耀邦等领
本文标题:农村社会发展专题讲座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2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