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中医国粹需发扬成就健康好中国20159
中医国粹需发扬,成就健康好中国----当代中医发展机制的思考太原市中医医院王有奎尹政先中医药学宝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医学、哲学等方面综合积淀形成的,历代先贤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升华,无数中医药学者传承发扬,使得中医药学历久而弥新,在应对人类新发重大疾病时不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有其独特的优势,但近代受西医影响处于从属地位,优势得不得发扬,这是不公正的,为了世界医学的发展、人类的健康,中医药应该有所变化,对中医药的发展我们有一些观点:一、中西医各自的特点与优势1、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西医重视寻找外因与靶点,而中医更重视内因与整体平衡西医理论体系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以解剖学为基础体系,可以微观到分子生物、基因水平。西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多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关,或者人体电解质、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内科治疗也是人们熟知的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几大类,大多是找到外因再针对该靶点进行治疗。其长项在于使用外在方法去除病因来治疗疾病,比如外科手术中胆石症的微创术、心脏瓣膜置换、先天性心脏病修补、肺大泡切除、支气管扩张咯血的介入治疗等当时效果明显,可以挽救病人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过一段时间很多该类病人还会再形成类似的病变,譬如有的胆石症患者几年间会经历几次手术、甚至摘除胆囊还会形成肝胆管结石、肾结石等,这些问题困扰着西医。中医则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等中医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来指导,认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治疗重点在于恢复和提高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突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疾病是要调动放大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寻找病机关键来调整改变人体的内环境,往往副作用少且能长效不易复发,这是西医不能比拟的。2、西医在辨病方面有特长,中医在治疗方法上有优势人们在现代西方医学知识普及的社会,心理上都希望满足了解自己那个器官患了什么疾病,直观了解病情发展变化是什么?西医客观检查设备多,诊断方法广,善于微观辨病施治,掌握很多疾病的微观病理及发展规律,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西医治疗手段却不一定都能跟的上这种病理微观探索,在诊疗过程中不够重视人的整体生理,甚至可以说是能让人清楚的去死。西医的治疗理念很像字母文字表达的方式。字母文字是遇到新事物或现象往往只能增加新单词,越来越多的新问题造成越来越多的单词,难以记忆;西医在病理病因上探索多,面对越来越多的疾病必须去寻找新的外因才能治疗,那么只是这样不断去扩大寻找病理范围进行治疗。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更是涵盖了中华文化和哲学。正如我们的方块汉字文化,面对电脑、载人航空等新事物只需扩大字词的内涵即可,无需去重新造新的汉字,简明又易于传播,不会越来越臃肿。中医的优势在于:1)、中医重视生理功能人体壮年之后生理功能逐渐减弱,就会产生一些病理产物。如气滞、痰饮、瘀血等导致人体产生种种不同的病变,因此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衰弱是其根本。中医更重视恢复人体生理功能的活力。中医认识到一般病变都是在脏腑、官窍功能受损再受到外邪的侵袭而产生的,所以恢复和增强其生理功能是治病之本的方法。中医治病善于扶正固本、补气养血、滋阴助阳,平衡和增强脏腑的功能,老年病、多脏器受损疾病、慢性病更宜于服中药治疗。2)、中医善于改变病人的体质体质是人体在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殊性。体质实质上是通过组织器官表现出来的脏腑精气阴阳之偏颇和机能活动之差异,是人体生理活动综合状况之反映。体质禀受于先天,长养于后天,所以体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受到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际上,脏腑、经络的结构变化和功能盛衰,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盈亏都是决定人体质的重要因素。中医学主张“因人制宜”就是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上的体现,是个性化诊疗思路的反映。体质学说与中医学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均密切相关。体质反应了机体自身的阴阳寒热的盛衰偏颇,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也不相同。偏阳质者易感风、暑、热而耐寒;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寒热。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年迈之人,五脏精气多虚,体质较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患肺痨、咳嗽。此外,遗传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及过敏体质的形成,也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正气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邪气难以侵入人体致病,体质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邪气易于乘虚侵入而发病,因此,人体能否感邪而发病,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体质状况。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证候的类型,首先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的差异可表现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类型,即同病异证。如同样感受寒邪,素日强者可阻邪于肌表,表现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风寒表证;而素体阳虚,正不胜邪者就会出现寒邪直中脾胃的畏寒肢冷,纳呆食减,腹痛溏泻之脾阳不足之证。所以临床辨证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临床所见同一种病变,同一种治法,但对此人有效,对他人则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于病因同而人不同,个体体质的不同,决定了证候的不同,治法和方药应当针对证候而有别。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实际上包含着从本质上求本治疗之义,通常所说的“因人治宜”,就是区别体质而治疗。在治疗中,常以患者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体质强者对药物耐受力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弱者,对药物耐受力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忌辛热温散,夹寒沉降;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肺系病更多与体质有关。如体质强壮者,正气盛,抗病力强,邪气难以侵人致病;体质弱者,正气虚,抗病力差,邪气易于侵人而发病。偏阳盛者易感受风热之邪而导致发热、咽喉肿痛;偏阴盛者易感受风寒之邪而恶寒、头痛、身痛;过敏体质者易感受特异之邪而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偏阴盛体质者多导致痰湿壅肺型之咳喘,痰白质稀而量多,咯吐爽利;偏阳盛体质者多导致痰热郁肺型之咳喘,痰黄质稠而量少,咯吐不利。3)、中医重视整体思辨的疗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都在发挥自身的生理功能,但是各脏腑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肺系病病位在肺,但不都是肺脏自身的功能失调才产生肺系的病变。其他脏腑组织的功能失常影响肺的功能失常也会导致肺系的病变。如脾运化失常多导致聚湿生痰,痰浊阻肺会导致咳嗽、气喘的发作,而形成肺系的“咳嗽”、“喘证”;咳喘日久不愈,往往会波及于肾,导致肾不纳气,动则气短,呼多吸少或肺气虚无力推动心血的运行,导致心悸、脉结代、唇舌紫绀等。所以,肺系病不是孤立的,其发生发展与脾肾心肝等脏及胃、胆、大肠等腑甚至鼻、咽喉等组织都息息相关,尤其与脾肾更为关系密切,在辨证治疗中应以整体考虑。采取以恢复和提高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方法为主,来治疗疾病的发生发展。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强弱是决定一个人健壮与否的关键。疾病的发生实则就是由于某种病因,导致了某个脏腑的生理衰弱而致,中医治病一般主要采取恢复和提高患病组织的生理功能而使该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疾病得到好转或全愈,而现代医学是通过消除病因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如对上感,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肺卫功能弱,感受风、寒、暑、热、湿、燥或异气的侵袭而病;或外因导致肺气上逆而致,所以治疗时除根据辨证祛邪解表外,还要合以补肺益气的药物增强肺主宣通肃降的功能;以虚喘、肺痨等更是以通过补肺益气,肺主气主宣通肃降的功能得以恢复和提高,胸憋气短、咳嗽气短等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又如这些病中的气短、呼吸困难、活动加重、精神不振、倦怠无力,中医学主要是靠补肺脾之气,补肾纳气的方法,使气的生成逐步增多,而现代医学是通过输氧来改变气虚之症,只能临时缓解氧气不足呼吸困难的症状,停止了输氧,呼吸困难依然如故。所以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医治疗疗效巩固,能够治本。4)、中医在治疗疾病时重视环境、季节、地区、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中医在辨证治疗的过程中重视疾病发生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例如过敏性哮喘多在春冬季发病和加重;过敏性鼻炎多在秋季发病,多在8、9月份发病,10月份缓解;咳喘多在冬季发病或加重,第二年天暖时自然减轻,甚至缓解,秋末及冬季等寒冷为主属阳虚,在治疗时多用扶阳散寒之品,而且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在夏至季节采取以温肺散寒为主的贴脊疗法,治疗这种阳虚寒盛的咳喘病。二、中医药学发展缓慢的因素中医药学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可是现代西医学传入中国后发展迅猛,以致有人认为中医太落后了,要废除中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虽然花了很大力气来发展中医事业,但其发展也不尽人意,为什么中医的发展如此缓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1、中医的病名不够突出中医病名多数以疾病的主症来命名,如咳嗽、喘证、头痛、眩晕、呕吐、泄泻、心悸、痹症等等,反应不出疾病的解剖部位、难以揭示疾病的发展规律,难以解决现代患者要求明确病性规律等心理需求。2、中医的诊断方法不够“先进”明了老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靠望闻问切这“四诊”,医者很多情况问不到真实症状或切脉各有不同不用感悟,诊断各异则治法迥然。加上很少用医疗器械作相应的检查,这样就会使诊断结果不一定准确,难以让患者看到信服的证据,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3、中医太灵活,学好中医难度大中医的特色是个体施治的灵活性,但难度也在于此。中医理论体系涉及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经络气血等等,又有庞杂的各家学说为补充,方药涉及药品性味归经亦多,诊断时既要重视整体又要查色观脉摒除假象,没有深厚的中医功底,只能“盲人摸象”偏执而失败。4、中医传承有弊端一些老中医虽然医龄长,临床经验丰富,对某种病有独特的高招,但他们不善于做治疗前后相关的检查,所以即便疗效可靠,也算不上什么成果,更不会被医学界所重视和认可,难以得到更大的发展,不幸的只能使有价值的经验消亡。少数能建立传承团队学习其学术经验,在老师临证时可以及时指点弟子的辨证用方,加深对老师用方用药的理解体会。而近30年来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青壮年中医,对中西医的诊疗都掌握,这本来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一件好事,但由于大环境下西医影响力大,人们需要解决内心对疾病的恐慌,迫切要求明白自己患的是什么病,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影响,希望尽快减轻个人的痛苦,这些正是西医的强项。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不如西医规范,临床施治有困难,更加上受经济效益的影响,形成了多做各种检查、滥用西药治疗,走上了中医西化的道路,甚至是中医的掘墓人。三、当前是中医发展的有利时机1、新中国建国后,各级领导都重视中医的发展,为发展中医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各省都成立了中医学院,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教学、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等。近些年还评选中医国医大师、建立各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等。国家希望通过这些手段积极保护中医学术精髓、传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2、综合医院不断增加先进的诊断设备,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清楚。四、中医发展之路1、中医应该吸取西医之长补己之短1)、在疾病命名上,中医不要执拗在用中医的病名上,只要是西医诊断清楚的,大家公认的疾病,名称就用西医的,未尝不可。何必非要争论是“肺胀”抑或“喘证”,都知道是慢阻肺(COPD)就也这么命名就行了,只要采取的是中医辨证特色治疗就不失中医本色。采取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2)、在疾病诊断上,充分利用西医的先进检查手段和设备,尽快诊断或者排查患者可能的疾病类型,获得患者心理上的认同。再权衡现有治疗手段的合理性与副作用及患者的接受程度,选择侧重中医或西医的治疗方案。国家应加大中医院设备建设投资,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2、中医治病应该抓住本科疾病的基本病机,方不离法现在中医也分科比较多,各科专攻方向不同,可以深入解决本专科疾病问题,应该在临证时抓住本科常见病的概念、主症特点,关键要辨其主要病机,才能使处方有依据、有疗效。比如哮喘的病机应当是“宗气不足、
本文标题:中医国粹需发扬成就健康好中国2015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