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健康中国跨越式再发展战略性的理论技术储备的探索A
1后A健康中国跨越式再发展战略性的理论技术储备的探索:中医多学科“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大连市金州区妇幼保健院郑家贵116100践行健康中国,当今有现代科技、中医学和西医学、全科医学、精准医学等及其人才为其支撑,但除中医外,西医、全科医学、精准医学都是先后从国外引进的,未来健康中国的再发展还要这样的照国外发展步伐亦步亦趋吗?要想未来健康中国跨越式的再发展,试应探索本人提出的中医多学科“儿童发展(或终生)身心脑健康学”(简称新学科)。一、对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定义的再认识WHO的健康观是;“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好适应状态,而不是仅仅没有疾病和虚弱”。达到“完好适应状态”高度,当然应是指身体、心理及大脑健康及高素质的,这三者都能“社会上完好适应”。因此,本文的脑健康,是指脑生理健康基础上的脑功能社会化。中医《黄帝内经》的开篇就说,只有智慧的圣人,才能“……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的身体健康观不但需要心神合一,还需要“知道者……”的聪明智慧大脑参与。百多年来的現代医学是始于对疾病的认识,并由此产生了庞大的疾病医学知识体系及相应的疾病医学体制与机制、社会文化、群众文化,这与WHO健康理念相差甚远。二、知识经济、未来健康中国与为其服务的后现代“身-心-脑”健康学范式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形态主要是消耗劳动者的体力,知识经济主要由消耗劳动者的体力转向消耗劳动者的智力以及支撑智力运转的心力与脑力。未来社会,机器人再推广,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精英。当今中国人正处在由“生存需求”走向“发展性需求”的进程中。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大部分是指社会精英层次才能达到的,而基层普通的大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尚未展开的新论域,叫“中层理论”【1】,可以说新学科就是从生物人学角度研究它,因为普通人其中可能缺乏其更好的能达到精英标準的躯体医学生物学(含中医,下同)、心理学、基于脑的教育人才学的生物学基础。每个人的身心脑健康,应是未来健康中国的任务。世界著名后现代学者[美]大卫·雷.格里芬,提出了“心身相关宇宙中的后现代医学”【2】;美约翰.R.塞尔提出了“心-身”或“心-脑”问题【3】。鉴于上述,本人提出了遗传基因环境背景下的后现代的“身-心-脑”整体健康学范式。三、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是个怎样的学科?中医多学科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其学科性质具有组合、整合、过2程性的,是健康医学、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含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教育人才学以及脑学科、行为遗传学、发育行为儿科学等等多学科及未来这些学科不断创新深化的组合、整合与交叉。中医的“象思维”不可能与现代学科的“概念思维”有机整合,只能是组合;整合碎片化了的细化深化的现代多学科,才能更好的为每个个体儿童服务。实体的本质的分析哲学,产生了现代的疾病医学及其知识体系;本文提出的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又是以“过程哲学”【4】为指导,注重人生全程每个阶段的健康及生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前一个阶段的生活方式等为下一阶段健康打好基础,这才是人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注重健康的生成过程、疾病的生成过程和康复的生成过程、中医偏颇体质的生成过程的研究与业务,而不是单纯注重疾病本身。新学科学术建构总的方向是:在躯体方面——建构不但能诊疗疾病又能预防疾病、亚健康与促进健康为目的为价值导向的健康医学知识技术体系。在心理方面——要建构以积极心理为价值导向的又能解决实际存在的非健康心理问题的学科知识技术体系。在大脑方面——要建构不但能防治大脑疾病、亚健康又能以促进大脑健康高素质为目的的为价值导向的脑学科知识技术体系。这三大方面的当下状态的诊治与预防过程、健康促进的结合,将建构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四.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中的中医学为了说清楚新学科的概貌,所以表述新学科的文字占篇幅较多,这样只能中医占篇幅较少,但在现实的临床上中医应用频率是很高的、广泛的,中医是适宜技术。中医学在新学科当中只是一个学科,但是个唯一能纵横交错贯穿在有关其它众多现代各学科中的学科,被贯穿的各学科可能是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等。这种纵横交错贯穿的整体性,是中医象思维的朴素的,被贯穿的现代学科其具体的科学客观实在和主体因素的实质是在传统中医里“蕴藏着”的。被蕴藏的客观存在和主体因素在当今与未来被科学实证显现出来时,它便是现代科学的了,是属于现代的某一学科、多学科或交叉学科,但这时的学科知识对这个个体客观整体存在来讲多是碎片化了,并且这时这个客观存在整体层次上才能出现的“涌现”规律【5】因整体被支解而随之消失了。生命是个复杂的非线性的生命系统。西方的德、法现象学和东方的中医的象思维虽然二者有着质的差异,但都是直观整体方法的,这方法与现代科学西医的细分深化分析方法,是认识客观存在的两种方法,在后现代当然都将继续独立存在,互相不能代替,只能是在互补中前进。中医的象思维,不能完全被尔后发展的中西医结合所代替。五、专家对健康医学等研究成果通过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在社会基层得到落实在医学方面:著名学者胡大一指出,血管疾病从儿童抓起;有学者提出骨质疏松也从儿童抓起。在心理学方面,著名心理学家郑毅提出心理障3碍患者在儿童时就有心理阴影;国外学者提出:“出生之后前三年的心理因素能够很好的预测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力”【6】。在教育方面:“睡眠强烈影响教育”【7】,等等,怎样把国内外专家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三方面新的有关研究成果落实到每个儿童身上呢?这要靠相对应的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医师;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促进他们的发育发展及对他们的最常见慢性病症等的诊疗,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三种职业是不能分家的,但现实是三种职业老死不相往来。“童年及青少年期是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因为许多健康观和生活习惯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但是很少有研究调查这些观念和习惯是怎样形成的”【8】,这正是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新学科研究与业务的内容;对青年、中年、老年、则要养成健康生活的自我意识,意识决定行为(中医儿科专家也有成人内科的资历)。大数据工具提供了这个可能。本人在社会基层中医内科从医五十多年,其中近二十多年在治疗成人病的同时开展中医儿科门诊,注重儿童早期发育发展的观察研究,儿童是什么原因生成了成人的中医体质偏颇呢?为的是在儿童早期便采取防范措施。著名教授王琦谈到,成人九种体质每种都取决于先天遗传禀赋与后天环境调养【9】,但从儿童到青年偏颇体质具体生成过程则无下文了,这正好是王琦研究没有涉及到的十五岁以前的儿童群体。上述研究指出,成人的偏颇体质占整个人群的67.86%;比平和体质,偏颇体质WOSSF—36得分显著降低【10】。本文长期追踪观察到,成人气虚型体质,多数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时期便有最常见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和体质虚弱,且病症轻浅,时隐时现,家长大都习以为常,医生又没有特别好办法;成人的痰湿性体质,在儿童早期便多有易生痰湿的中医脾胃,且病症轻浅,时隐时现,家长大都习以为常,等。当然,本文缺乏实证研究,没有流行病学调查,不过先是提出问题而已。本文认为,若能在儿童早期对这些比较普遍存在的最常见慢性病症和体质偏颇采取干预措施,再针对WOSSF—36得分显著降低,把智力发育引入儿科学临床,即用“身-心-脑”健康学范式,长期跟踪防范从儿童到青年时变为成人的偏颇体质,这不更好吗。健康医学似乎与医学过度市场化相悖。“……科学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渗透着社会利益”【11】。举国体制的中国,推行健康医学似比西方民主的发达国家有更大的优势。六、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的核心内容疾病与健康、消极心理与积极心理、超常儿童与问题儿童是現代化对立两级“实体思维”二分法的,这种两极分法是医学、心理等问题发展到疾病标准的极端才进行医治和干预,这是社会上层研究与业务机构的任务,这才产生了現代的疾病医学、心理障碍疾病及知识技术体系。而本文又按“关系思维”,把儿童早期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每一阶段的发展状态笼统划分为五大层次类别群体,而不是当前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三大层次分类,是要强调这个五个标准群体中每两个层次之间的内在“关系”,【12】这种“关系”存在于社会基层,存在于个人“生活世界”之中,这必然就是社会基层的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的研究课题与业务内容。Ⅰ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高素质的标准与群体(集合标准,Ⅱ-Ⅴ同):Ⅱ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素质中上的标准与群体;4Ⅲ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素质中等即普通、正常(常态)的标准与群体;Ⅳ儿童发展身心脑亚(中下)健康素质的标准与群体;Ⅴ儿童发展身心脑医学疾病、心理障碍、教育人才问题的标准与群体。Ⅰ、Ⅴ这高、低两个层次之间占大多数的都是普通儿童,怎样使他(她)们身心脑三方面及其每一方面诸多组成要素的发育发展升一层次而不是降一层次呢?则主要依靠健康和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13]等。七、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与世界性人类、医疗、心理学、教育学危机:解决世界医改难题的途径从略八、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对最常见慢性病症、心理行为异常等的再认识从略九、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的现实临床基本原则思路新学科是面向未来的课题,但现时又很实用。根据心理学尤其是脑学科远未普及的现状,当前试点在基层临床上,只能先以医疗卫生保健为切入口,然后,根据个体心理、“脑-行为”等实际状态,用儿童发展身心脑健康学标准,推广健康文化,进一步弄清是否存在外显或内隐的阻碍儿童身心脑更好发育发展的生活情绪行为方式、饮食营养、中医体质性偏颇、遗传先天、环境、家庭、人文等各种因素;要与家长形成“学习型”医患关。不但是“心理、大脑与敎育”三位一体[14],而是本人提出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与大脑’”四位一体的为儿童长期跟踪服务。参考文献(1)徐晓风,社会心理与人的选择——人学研究的新论域,哲学研究,2015(3),30.(2)[美]大卫.雷.格里芬等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95—218,(3)[美]约翰.R.塞尔著,刘叶涛译,意向性—论心灵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4)[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过程与实在,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3--24.(5)[美]约翰.霍兰著,陈禹等翻译,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7.(6)[美]唐纳.科克库尔特W.费希尔杰拉尔丁.道森等主编,宋伟梁丹丹主译,《人类行为、学习与脑发展:典型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26.(7)(14)安东尼奥.M巴特罗库尔特.W费希尔编,周加仙等译,受教育的脑—神经教育学的诞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0,10-12.(8)(13)[美]EdwardPsarafino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4,485,5.(9)(10)王琦,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232-258,273..5(11)[英]约翰齐曼著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95.(12)王治河,霍桂桓等编,中国过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2015-10-7
本文标题:健康中国跨越式再发展战略性的理论技术储备的探索A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