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充满中国智慧和人文精神的人体生命科学
1中医学——充满中国智慧和人文精神的人体生命科学刘可勋贵州:贵阳中医学院550002[摘要]“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科学的广义定义上理解,中医学是一门按照中国古代理论原则建立起来的完整知识体系,因此中医学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中医学的养生保健和诊治疾病,是以对人体生命运动基本形式——“清阳浊阴的升降出入圆运动”为理论基础的,因此中医学是一门讲究“生生之道”的人体生命科学。中医学特别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与自然相参相通相应,是典形的中国生物医学模式,但中医学也很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在养生保健和诊治疾病过程中,处处体现出丰富的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自发的“生物——人文医学模式”。中医学是在中华古代文明的土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医学理论思维和临床诊疗方式渗透着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及其方法论:“气”一元论的物质观,“阴阳”论的生命观、“五行”论的人体观、“证候”论的疾病观、“辩证论治”的诊疗学思想以及在这些宇宙观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方法论。中医学是中国智慧在中国人体生命科学上的伟大结晶。所以,“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世界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中医学科学生命人文精神中国智慧2国粹中医,“粹”在哪里?粹在中医学是一门充满中国智慧和人文精神的生命科学。首先,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有关科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科学的广义定义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我国《辞海》就定义科学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并把科学区分后三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德国学者康德对科学下的定义也属此类:“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话,皆可称之为科学。”恩格斯也有类似的观点:“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按此类科学的广义定义理解,(注1)中医学正是“按照一定原则建立起来的”、“经过清理,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关系”的“知识体系”。只不过它的清理分类和因果关系是按照中国古代的“气”、“阴阳”、“五行”等理论原则建立起来的而已。科学的狭义定义,认为只有十八世纪以后在欧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关自然知识,有一定受控实验为依据并分了科的知识体系才是“科学”。恩格思正是在前述“知识变成了科学”的广义定义之后紧接着又把科学的定义“狭义”化了:“十八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重点符号为后笔者所加)只是在十八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了科学的形式。”恩格斯接着列举了当时在欧洲产生的牛顿物理学、天文学、光学、数学;布莱克·拉瓦锡和普利斯特列的化学以及地理学和地质学等,认为只有这些知识体系才可以称之为“科学”。按此科学的狭义定义理解,不但十八世纪以前没有科3学,而且自然科学之外的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也不属于科学范畴。特别是当今科学发展前沿的多学科交叉渗透,有的还不能采用受控实验验证的科学也被排除于科学之外。有不少学者正是按此狭义定义得出了“中医学不是科学”的结论,也可能因此才有了“中医不是科学,但它是正确的知识”这类摸棱两可的说法。笔者认为,还是按科学的广义定义来理解中医学的科学性为好。不要因为中医学理论思维的中华文化渊源、它的交叉学科特性以及不易采用受控实验验证而否定了它的科学性。其次,中医学是一门生命科学。中医学虽然以诊治疾病为主要内容,但它是建立在古人对生命特别是人体生命的特殊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一部《黄帝内经》,大量篇幅是在讲天地之道与生命之道的密切关系,讲“天地之气”与“生命之气(生气)”“特别是人气”的相参相通相应关系,所谓“生气通天”、“四气调神”、“五运行”、“六微旨”“至真要”“气交变”多篇大论,都是论述有关自然界和生命运动本质特征的。明代医学张景岳曾在阐释《内经》书名之义时说:“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并强调了“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也”。言下之意:医学是关于生命的学问。现代生物学研究已经阐明:个体生命是一种由出生、发育、成长、繁殖到最终走向死亡的特殊物质体系。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新陈代谢,自我更新”,恩格斯曾根据十九世纪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指出“这种自我更新表现为蛋白体从自己周围摄取它的适当物质把它同化,而体内其它较老的部分则分解并且被排泄掉。”又说:“生命,即通过摄食和排泄来实现的新陈代谢,是一种自我完成的过程”。恩格斯所讲4的“蛋白体”已经被证实为蛋白质和核酸,其精微结构也已明确,但新陈代谢、自我更新、同化异化,摄入和排出仍然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令人惊异的是,中医理论经典的《内经》对此也有类似的认识。《内经》把具有生命现象的“万物”(包括人)归结为一种“生化之器”,其基本运动形式是“清阳”和“浊阴”的“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巳,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即生命体的出生、成长、壮大、繁殖、衰亡等都是生命体内“清阳浊阴”的升降出入所致,清阳浊阴在生命体内的输运转化被称为“升降”,清阳浊阴的摄入和排泄被称为“出入”,并将升降出入与人体藏府经络的功能结构结合起来,用以指导养生保健和诊治疾病。《内经》还特别强调了“升降出入”是维系生命存在的根本:“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由此可见,中医学的根本意义在于维持正常的人体生命运动和纠正反常的人体生命运动。已故国医大师陆广莘正是站在此生命科学的高度,提出了中医学是一门“养生生之德,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1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政,成生生之善”的学问。再次,中医学是充满人文精神的生命科学。中医学在论述生命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时,强调了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作为生命之中最贵的人体生命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但中医学并未因此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在《内经》和以后历代医家的中医学论著和医疗实践中,处处体现着丰富的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诊治疾病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即“治未病”。《内经》中就强调了“不治未病治已病,譬犹渴而穿井、5斗而铸椎,不亦晚乎?”二是中医诊病重在“辨证”,辨证的依据来自“四诊”,四诊中的内容特别强调了病人的主观感受,治疗时也把解决病人的切身痛苦放在重要地位,而这正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循证医学”所强调的方面。三是中医诊病不仅关注病人的生理病理状况,也很关注病人的社会环境及因此导致的心理状况。明代医家张景岳在阐释《内经》中《素问·疏五过论》“诊有三常”的有关内容时说道:“三常即常贵贱、常贫富、常苦乐。封君败伤,故贵脱势之人,追悔以往;凡欲侯王者,妄想将来,因此情志抑郁不伸,精神内伤,迷惘而不达,不死而已矣。始富后贫者,忧愁思虑,则心肺俱伤,气血俱败,故而皮焦筋屈,痿璧为挛等病。曾贵而后贱者,其心屈辱,神气不伸,虽不中邪,而病生于内,心志不舒则无血以生,脉日以竭,故为‘脱营’。曾富后贫者,忧煎日切,奉养日廉,故其五藏之精日加消散而‘失精’”。景岳认为,对于此类疾病,医生“求之于内证则藏府无所凭,求之于外证则形躯无行据”,因此临床问诊时必须详问病人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心理状况,否则就会产生“莫况其何病之所虞”。此外,中医问诊还“必问饮食居处,爆苦爆乐”,甚至“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等等。可以看出,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自发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特征,或者说中医学就是一种“生物——人文医学模式”。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生命科学。最后,中医学是中国智慧的伟大结晶。所谓“中国智慧”,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元气论”的物质观及其方法论:整个宇宙皆由6一元所化、一气生成,天地万物莫不是“气”;天气、地气、生气、人气、正气、邪气、藏府经络之气,药物五味四气等等。这与西方(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实体性物质观(原子、分子等构成自然界天地万物)大不相同。前者需要从个体整体与环境的关系来认识和把握其运动变化规律,后者则可以敝开环境来解剖分析其结构组成以认识和把握。二是“阴阳论”的生命观及其方法论:天地有阴阳、万物则“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天地之道,也是生命之道。由于清阳浊阴的升降出入“圆运动”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故“生之本,本于阴阳”,“病之本亦本于阴阳”从而养生保健、诊治疾病亦要求本于阴阳。三是“五行论”的人体观及其方法论:中医学虽对人体作了初步的解剖,对人体组织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未从此出发来理解和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而是运用五行理论并与人体藏府经络的功能作用结合起来理解人体生理病理,得出了具有特定的系统、控制、信息特征的“五藏”人体观。有学者就明确指出,“中医五脏并非解剖生理学概念,而是结构功能概念”,“气、阴阳、五行是建立五脏概念的方法学基础”。(注2)四是“证候论”的疾病观及其方法论。中医学虽然重视局部性疾病表现,但更关注的是整体性的“证候”,“辩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讲辩证就离不开“气、阴阳、五行”等具有整体生命“圆运动”特征的理论模式,讲论治就是注重对人体生命整体“气、阴阳、五行圆运动”失圆的调控,中医学的各种辩证纲领: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辩证等都是整体“圆运动”方法论的深入和展开。综上所述,国粹中医,就“粹”在中医学充满中国智慧和人文精神的人体生命科学特征。习近平主席认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遂的7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世界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观点应该说是继毛泽东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伟大指示之后的又一精辟见解,必将对实现中国梦的“健康中国”和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注1: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6~657页。注2:烟建华:中医五脏并非解剖生理概念,而是结构性功能概念、《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9月21日,学术与临床版。2015年10月1日稿联系电话:1359515253013595100092
本文标题:充满中国智慧和人文精神的人体生命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