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李佃贵传承燕赵中医文化弘扬中医学术思想
1传承燕赵中医文化弘扬中医学术思想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李佃贵关键词:燕赵,中医文化,传承摘要:中医学不但充满了科学和哲学,还涵盖有社会学、人文学、艺术、心理学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科学的范围来解释中医,或简单地用科学的标准衡量中医。要想传承好中医,必须充分认识中医和中医文化,充分认识到中医文化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只有中医药学的基本观念、思路方法、表达方式等,能够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华文明的基因,只有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健康养生理念,防病治病的理法方药,能够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所以,可以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一、燕赵中医文化历史及现状燕赵中医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涌现出许多影响深远的名医大家,为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燕赵历代名医辈出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河北著名医家扁鹊,是中医四诊的奠基人、经络藏象学的首创者、辨证论治和综合疗法的实践先驱、外科及麻醉术的鼻祖。22.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河北医家的理论创新更是将祖国医学推上了一个高峰。沧州河间的刘完素是寒凉派的创始者。他提出“六气化火”“五志化火”等学术思想,为明清时代研究与治疗温热病开辟了新的途径。易县的张元素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在遣药制方上,发明了引经报使的理论,并承古方之法而化裁新方,拟订了五行生克制方大法。这些理论对当代中医临床遣药组方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河北真定人李东垣被后世誉为“补土派”的鼻祖。他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独具见地。所创立的甘温除热治法及相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对后世用药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河北赵县的王好古曾与李东垣同师于张元素,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伤寒阴证的新见解。3.清末及民国年间及当代玉田医家王清任大胆质疑古籍,画出13幅解剖图以改错。其所创制的血府逐瘀汤等逐瘀汤,分治多种瘀证。梁启超称他“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者”。十九世纪晚期,河北盐山医家张锡纯提出了“衷中参西”的汇通观,开创了中西医药物结合应用的先河。对现代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河北也涌现出了许多名医大家,诸如络病学说创始3人吴以岭院士、浊毒学说创始人、首届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李佃贵教授、以脉辨证者李士懋国医大师。还有河北籍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路老先生及首届省十二大名中医等。(二)近年来河北中医药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中医药发展高度重视,河北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1)省中医局升格,极大地强化了中医药的管理力度;(2)河北中医学院恢复独立建制,加强了河北省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3)河北省中医院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河北省中医卫生事业的实力,医院在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步入国内先进行列;(4)加强了对安国药都的建设,使“千年药都”焕发了新活力,继续引领中国的中药行业;(5)“浊毒学说”和“络病学说”两项重大的理论创新丰富完善了中医理论,对河北省乃至全国中医的医、教、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在“浊毒学说”的理论指导下,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我国首个国家级浊毒证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浊毒证研究室”,及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浊毒证实验室”。也相继获批成立。以之为指导,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打破了“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当前,浊毒学说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多系统、多病种的诊疗,均取得4满意疗效。二、弘扬中医文化的思考(一)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既是充满了科学、又是充满了哲学的人体科学。中医学不但充满了科学和哲学,还涵盖有社会学、人文学、艺术、心理学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科学的范围来解释中医,或简单地用科学的标准衡量中医。1.中医文化的源头是《易经》它是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始,是中华文化总源头。《内经》是从《易经》演变而来的,而后成为中医药学。因此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四句话:“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2.从天道论人道道是宇宙自然的规律,是世界观问题;德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是方法论问题。一个是形而上的问题,即是哲学问题,它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一个是形而下的问题,即是德,是科学的东西,行为的范畴。德包括上、中、下德,有好的,有不好的。故“天道酬勤”、“天道酬诚”,故医者要“精诚厚德至善”。(二)中医发展面临的困惑中西医结合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为人类健康、征服疾病开辟了新途径,但也有很多的困惑:51.用形态学、化学的指标评价中医的疗效,结论是“不科学”,但有疗效。2.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研究中医的藏象学、经络学、辨证论治等,结果是不伦不类。3.不将中医的理论、方法作为研究判断分析指标,故中医的理论就“靠边站”了。(三)如何认识中医文化要想传承好中医,必须充分认识中医和中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刘延东副总理也说过:“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提高对中医的认识,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1.充分认识到中医文化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只有中医药学的基本观念、思路方法、表达方式等,能够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华文明的基因。只有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健康养生理念,防病治病的理法方药,能够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所以,可以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62.充分认识到中医的特点和优势五大特点:①个性化的辨证论治②求衡性的防治原则③个性化的治疗方法④多样化的给药途径⑤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六大优势:①临床疗效确切②用药相对安全③服务方式灵活④文化底蕴深厚⑤创新潜力巨大⑥发展空间广阔3.充分认识到中医文化的重要地位中医学是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中医文化,为人类健康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如何认识中医文化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如何实现中医文化继承和创新发展,对于构建新的中医文化,增强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健康家园。因此,才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②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7③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站稳脚跟的重要组成部分。4.充分认识到中医文化的当代价值①中医文化是传承者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因。②中医文化是继承创新中医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③中医文化是实现中西医结合、形成当代整体医学的重要精神支柱。(四)如何传承、创新中医文化如何对待中医文化?怎样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实现中医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1.传承与创新的原则①辩证地继承首先要认真汲取中医优秀文化思想精华,其次,对糟粕的东西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②创新性地发展继承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创造性的发展,才是目的。一是要让其赋予时代内涵,二是吸取借鉴现代医学的成果的精华。③即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一种是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另一种是全盘否定。2.传承创新的方法中医的传承是对中医固有理论及内涵的沿袭。集中体现在中医的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上。核心观念包括:阴阳、五8行、精气学说,思维模式即“象思维”。中医创新是对其固有理论、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改进。但创新必须符合中医理论的核心观念,思维模式即学术特征。3.中医传承必须从教育、临床、文化三者入手①教育:目前,中医院校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越发趋同于西医院校,阻碍了中医学的持续发展。故应在课程、教材编写中要非常重视中医理论体系核心观念及其思维模式的把握。②临床:目前,中医临床常常将中药与抗感染、降压、降糖等概念联在一起,或将中医的藏象与西医的脏器对应考虑,这样中医临床与中医的理论、思维模式形成了脱节,使中医观念虚化、萎缩。今后要重视中医思维的培养,用中医的理论,分析、认识、处理疾病。③文化:中医理论、思维模式植根于中医传统文化,从20世纪“西学东渐”以来,中医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故应将中医文化普及于大众,从娃娃抓起,应在中小学课本中列入。4.对中医发展、创新,应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①应用科学理论帮扶中医,决不能用其束缚或否定中医。②应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决不能用它误解中医③应用科学的数据完善中医诊断,决不能用它代替“四诊”9“辨证”。④应用科学的共识完善中医理论,决不能用它取缔中医理论。5.对中医的重新认识中医理论不仅是医学理论,更是健康理论,他对人体健康的认识超过生命科学。中医与多学科结合最有前景。如整体信息、量子等医学。它的特点是用西医未使用过的现代科学概念和方法研究中医。目前中医发展存在两条路线:一是传统路线:(有挑战)二是中西医结合:(也不太成熟)中西医与现代科学结合各自不同:①西医是在有形层次,即组织、细胞、分子生物学三个层次与现代科学结合。②中医是在整体,人与自然、气血运行与宏观层次上认识生命。中医健康学研究应及时吸纳现代科学最新成果为我所用,以阐明健康理论,让全世界接受。(五)中医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1.辨证论治与消除病因相结合2.调动疗法与对抗疗法相结合103.治病人为主与治病为主相结合4.治未病与治已病相结合5.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6.健康医学与疾病医学相结合7.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相结合8.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本文标题:李佃贵传承燕赵中医文化弘扬中医学术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3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