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 论文杨建猛关于中药古法炮制工艺现状和传承的思考
关于中药古法炮制工艺现状和传承的思考摘要: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特色,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历代医药学家的临床用药经验,形成的独特的制药方法。炮制而成的中药饮片的质量对临床疗效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药炮制学发展至今,研究学者们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炮制工艺的机理,但都没有得到理想的成果。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炮制工艺不是唯一方法,运用中医药学理论阐释也是一种认知方法。但目前的形势是繁杂的古法炮制工艺逐渐被简单的现代炮制工艺所代替,在现代炮制工艺主导的今天,古法炮制工艺有濒临失传的危险,主要表现为忽略古籍文献研究、过度简化炮制工艺、任意舍弃炮制工序,忽视民间炮制工艺。对于古法炮制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需要破除研究思维习惯上的局限性,应该通过在全国建立多个古法炮制示范基地和拍摄民间炮制工艺纪录片等方法来继承和弘扬历代医药学家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古法炮制工艺。关键词:中药;古法炮制;现状;传承中药炮制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炮制经验,根据中医治疗上的不同要求而对药材进行的各种特殊制作工序,将中药材制备为中药饮片,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1中药炮制的重要性炮制,古代又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关于炮制的重要性在我国传统医学史上早已达成了统一的认识。北宋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曾论及到“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若真假非类,冷热相乖,草石昧其甘辛,炮炙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病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再四留心,不得委以他人,令其修合。”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写到“凡药必遵雷公炮炙,入药乃效。如未制生药入煎,不为治病,反为无益。”可见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重要性。若炮制不合法度,就会失去应有的性能,以致疗效有名无实,难以起到治病的作用。2中药炮制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根据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经过炮制后,性味归经及升降浮沉都会有所改变,以增强其治疗作用、减少其副作用等。如明代医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讲:“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而当今时代,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运用化学以及药理学的思路和方法对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的影响上。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也开始尝试运用生物转化、肠吸收转运、体内吸收和分布以及代谢组学等新方法、新技术来阐释中药炮制的机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始终未能在阐明中药炮制的机理方面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而正因为绝大多数中药炮制的机理难以研究清楚,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传统炮制方法的内在价值,这就造成了中药炮制学的发展现状——古代炮制方法渐被遗弃,现代炮制方法正在兴起。3中药炮制学存在的主要问题3.1忽略古籍文献研究中药炮制具有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刘宋著名药物学家雷敩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系统总结了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在《雷公炮炙论》中所提到的中药炮炙方法包括炮、炙、煨、炒、煅、炼、曝、水飞等,被后世称为“雷公炮炙十七法”。后发展至明清,又出现两部中药炮制学专著,分别为明代医家缪希雍撰写的《炮炙大法》和清代医家张仲岩撰写的《修事指南》。此外,历代医药学家在其著作中也均有中药炮制的论述,如梁朝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等。尤其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集前代医家之大成,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对多种药物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炮制之法。如天麻的炮制方法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为“修事天麻十两,锉,安于瓶中。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盖于天麻上,以三重纸封系,从巳至未取出,蒺藜炒过,盖系如前,凡七遍。用布拭上气汗,刀劈焙干,单捣用。若用御风草,亦同此法。时珍曰∶此乃治风痹药,故如此修事也。若治肝经风虚,惟洗净,以湿纸包,于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由此可知,古人根据天麻所治适应症(治风痹、治肝经风虚)的不同,采用的炮制方法也有所差别。而现代的主要中药学著作中记载天麻的炮制方法仅为“洗净,润透或蒸软,切薄片,干燥”,而功能则笼统概括为“平肝息风止痉”。清代医家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病症不验。“因此,若我们不重视古籍文献的研究,会对传统的炮制方法及炮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愈发陌生,在处方用药时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3.2简化传统炮制工艺“九蒸九晒”是中药炮制中一种非常经典方法,但现在绝大多数人只听闻过,并未见过这种方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对传统炮制工艺过度简化有极大关系。一些药材需要经过“九蒸九晒”的炮制才能达到入药要求以发挥最佳疗效,如在《本草纲目》所载熟地黄、黄精、芝麻、何首乌等。《本草纲目》载熟地黄的炮制工艺为“拣取沉水肥大者,以好酒入缩砂仁末在内,拌匀,柳木甑于瓦锅内蒸令气透,晾干。再以砂仁酒拌蒸晾。如此九蒸九晾乃止。”清代医家张璐关于熟地黄“九蒸九晒”的意义做过阐述:“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得太阳真火,确有坎离交济之妙用;若但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可见,根据中医药学理论,九蒸九晒可以有助于熟地黄达到“补肾中元气”的功效。有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做过研究:地黄在炮制过程中,多种化学成分特别是活性成分如梓醇、毛蕊花糖苷等的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地黄炮制前后药理作用变化的基础,但是这些成分与药效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阐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无法证明“九蒸九晒”的内在价值,现在熟地黄的炮制工序已经普遍简化,多数以蒸熟、晒干一次便作为饮片入药,多者也不过蒸晒三次左右,九蒸九晒至熟地黄“黑如漆,亮如油,甜如蜜,香如饴”者十分罕见。3.3舍弃传统炮制工序古代医药学家恪守医道,对炮制药材所用的器具、辅料、时间、时辰都有严格的要求,以确保药材的性味得到修正,功效达到入药要求。如《雷公炮炙论》中记载蛇床子的炮制工艺就对于辅料、时间和时辰有严格的规定。原文为:“凡使,须用浓蓝汁并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时,漉出,日干。却,用生地黄汁相拌蒸,日干用。”由此可知,蛇床子先经过“浓蓝汁“、“百部草根自然汁“浸泡,晒干后又经”生地黄汁相拌蒸“这些工序,而且每道工序的时间非常考究,浸泡时间为”三伏时“、蒸制时辰为”从午至亥“。而现在通用的炮制方法仅经过“除去杂质“,”晒干“这两道工序,没有经过”浸“、”蒸“这两道重要的工序。清末民初医家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论述这两道工序的目的在于”监制其燥烈之性“。在《炮炙大法》记载的补骨脂的炮制工艺也颇为讲究,原文:“此药性本太燥,每用酒浸一宿后,漉出浮者去之,却,用东流水浸三日夜,却,蒸从巳至申,出,日干用。”这说明古人用补骨脂入药前是经过了“酒浸“、”漉出浮者“以制约补骨脂的燥烈之性,对补骨脂蒸制时辰也非常严格,为”从午至亥“。此外,还用采用”东流水浸三日夜“。关于东流水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其有”荡涤邪秽“”性顺疾速,通膈下关“之功。而现在通用的炮制方法仅为“晒干,搓出果实,除去杂质“。上述古法炮制的意义可以用中医药学理论阐明,但目前难以用现代实验研究方法研究清楚,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炮制经验和方法。3.4忽视民间炮制工艺在中药炮制发展历史进程中,许多古代医药学家会把其掌握的炮制工艺或方法记载到他们的著作中,但也有许多传统炮制工艺是由老炮制作坊的一代代药工通过师传、口授的方法传承的。如关于姜炭的炮制工艺,陈醋炮制鹿茸的工艺,牛奶炮制淫羊藿的工艺等等。正因为这一部分炮制工艺或方法未形成书面文字,随时都有失传的可能,因此,更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我们现在知道,炮姜和姜炭为功效不同的2个干姜炮制品种,但在近代,药典及教科书上常将他们混淆为一物。在古代医药学著作中关于二者的区别记载的非常清楚,如《炮炙大法》写到:“若治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得配本草》提到:“入温中药,炮用。入止血药,炒炭用。”但有一点缺憾就是文献记载中仅用了“俱炒黑”、“炒炭”等寥寥数字描述,使得后人无从掌握姜炭具体的炮制过程。而据了解,这一炮制工艺却通过一些民间的老药工中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认真研究和继承民间老药工所掌握的炮制工艺对丰富和完善我国中药炮制学有巨大帮助。4.中药炮制学发展建议4.1破除研究思维习惯上的局限性中药炮制学研究要同时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进行中药炮制机理的研究,另一种是在按照中医药学理论指导,在继承古法炮制的基础上,通过临床用药实践来验证。两种方法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阐明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从而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药炮制工艺。4.2建立古法炮制示范基地在全国多个地区建立中药古法炮制示范基地,以展现古法炮制的完整的工艺流程,让古籍文献中记载的炮制工艺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与此同时,示范基地可作为培养基地,以培养更多高素质古法炮制的专业人才,使古法炮制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4.3拍摄民间炮制工艺纪录片掌握民间传统工艺的老药工仍然是依靠“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传授,但由于国家对于民间炮制工艺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老药工难以招收到学徒,且他们中大部分都年事已高,以致一些独家的炮制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通过拍摄纪录片的形式走访这些老药工,可以使的他们的炮制经验和工艺被永久保留下来。结语中医药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而影响临床疗效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中药饮片的质量。传统炮制方法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并经由历代医药学家经过数千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得来的,这说明由古法炮制的中药饮片的疗效已得到了诸多医家的临床的验证。虽然目前古法炮制的机理不能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解释和证明,但这并不能否定古法炮制的临床价值。中医药学在中华文化复兴新时期处于关键地位,古法炮制工艺在中医药学中也处于关键地位。因此,中药古法炮制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刻不容缓,值得每一位中医药人为之努力。作者信息作者信息姓名:杨建猛简介:1986年12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在北京广誉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任职。邮编:100000详细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街大江胡同118号联系电话:18600815225电子邮箱:yvgyjm@163.com
本文标题:论文杨建猛关于中药古法炮制工艺现状和传承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4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