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 中国民航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改革方向
中国民航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改革方向中国改革论坛手机免费访问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查看评论(0)一、新中国民航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起步于1949年,建立起发展的基本框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而真正的起飞则是在90年代。1、新中国民航业的初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序幕。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在曲折、反复和艰难探索中前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80年代以后的改革发展和90年代的起飞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1)新中国民航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1949年11月9日在香港的原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爱国员工毅然脱离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布起义,驾驶12架飞机飞回祖国大陆,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起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建国之初,我国只有12条短程航线。1950年7月开辟三条从国内飞苏联的国际航线。1950年8月开辟两条国内固定航线。1951年12月,开辟第一条地方航线。到1978年,共开辟了162条航线。航空业务从邮局收寄航空邮件、喷洒药剂消灭蚊蝇到开创航空护林、森林资源普查和航空磁测探矿,航空服务范围有所扩大。与此同时,飞机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建国初只有12架小型飞机以及向苏联订购的飞机,后来陆续从英国订购子爵号飞机和三叉戟型飞机、从苏联订购的伊尔-62型和安-24型飞机、从美国订购的波音707型飞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新建或扩建了一批机场,至1978年底,用于航班飞行的机场达78个,初步形成能适应当时运输需求的机场网络。(2)民航体制变迁频繁。1949年11月成立民用航空局后,民航体制不断变化。1952年5月,中央军委、政务院决定将民航归空军建制,并将民航行政管理和业务经营分开,改设民航局作行政领导机构,设民航公司为经营业务的机构。1954年11月,中国民航局直属国务院领导,1958年2月,划归交通部领导,后又改为交通部民航总局。1962年4月又恢复为国务院直属局。1969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并转发中共民航总局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民航体制和制度的报告》,决定把民航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成为空军组成部分,各项制度按军队执行。以上管理体制变迁都是根据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作出的决定。(3)国际交往逐步展开。这一时期,我国民航以不断扩大双边和多边交往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交往逐步展开。1958年7月20日,中国正式加入1929年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1974年2月15日中国政府决定承认1944年《国际民航公约》,9月份中国当选国际民航组织理事国。1975年8月20日正式加入《海牙议定书》。1977年9月中文被国际民航组织作为工作语言。1978年中国有保留地加入《关于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在此期间,我国陆续与法国、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签订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2、以企业化为中心的改革和发展全面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航业进入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1980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民航总局不再由空军代管的通知》,决定民航总局从1980年3月15日起成为国务院的直属局。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民航要走企业化的道路》的社论,指出民航是国家的重要运输部门,是一个企业单位,要按照办企业的方针来经营管理。民航业要打开新的局面,必须走企业化的道路。从此,民航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企业化为中心,改革和发展全面展开的历史新阶段。(1)民航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5年1月7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民航局《关于民航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决定现行民航管理体制要按照“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1987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中国民航局《关于民航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实施步骤的报告》。根据政企分开、减少管理层次和简政放权的原则,将民航局、地区管理局、省(区市)局和航空站四级管理改为民航局和地区管理局两级管理,组建6家骨干航空公司,并将机场和航务管理分开。1985年2月12日,中国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成立,至此,除台湾省外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民航管理机构。1985年12月30日,上海市组建的上海航空公司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自主经营的国营地方航空运输企业。随后,西南、华东、华北、西北四个管理局和航空公司及双流、虹桥、首都、西关四个机场陆续成立。(2)以开放姿态加速与国际接轨。我国民航对外开放走在其他行业的前列。1980年5月,由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与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是我国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同年9月,我国加入《关于制止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和《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次年3月,中国民航加入国际电信协定并正式启用该协会的加布里尔自动定座第一系统,中国民航所有国际航班实现计算机自动定座,标志我国民航与国际民航的全面接轨。(3)高起点全面推动民航业发展。80年代我国民航业以大量引进欧美先进飞机为主要特点,高起点推动民航业的发展。1980年4月1日,中国民航局决定因国内航班不断增加,航班编号由三位升为四位;从美国订购的波音747SP型飞机加入航班飞行。1984年9月,全国所有省城民航班机通达。从1985年8月开始,我国向欧洲、美国订购的现代化大型客机陆续加入航班飞行,一批国产运输机投入运营从而使中国民航运力、技术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90年代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机场建设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民航运输量出现新增长。1981-1990年民航客运量年均增长率17%,绝对量年均增加130多万人,旅客周转年均增长率19%,1990年达到1660万人,230亿人次,民航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民航客运量占社会总客运量的由1980年的0.09%,上升到1990年的0.18%,旅客周转量由1.51%上升到3.41%。3、民航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在80年代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民航业以企业化为中心的全面改革的基础上,进入90年代后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有新的进展,客货运输和各项建设更是飞速发展。飞机、机场、配套设施建设达到空前规模,到1998年底民航运输飞机达到523架,比1990年增加约2倍,而且增加的都是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新机型。航班供用机场由1978年的78个增加到1998年的142个,机场等级也普遍提高。定期航班航线1122条,比1990年增加2倍左右,其中国内航线983条,国际航线131条,地区航线8条,国内通航135个城市,国际通航34个国家和地区的64个城市。在民航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的基础上,90年代民航运输生产进一步高速增长:1985-1990民航客运量年均增加180万人,年增长率为17.3%,旅客周转量年增长率为14.5%,而到1991-1995年的“八五”时期,民航运量年均增加700多万人,为“七五”时期的3.9倍,客运量年增长率为25.25%,旅客周转量年增长率为24.2%,均达到民航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在各种运输方式中也是增幅最高的,比公路客运增幅高出1倍,比铁路客运增幅高出4倍。二、中国民航业总体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经过新中国50年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我国民航业伴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航空运量持续快速增长,航线网络不断扩大,机队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机场、空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迈出较大步伐。航空运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运输规模扩大、地位上升。建国之初,我国民航规模很小,基础薄弱。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40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运输总周转量仅为150多万吨公里,旅客运量仅1万人。到1998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93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30倍;旅客运量5755万人,比1978年增长24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航空运输增长最快,地位不断上升。在国家整个交通运输总量中航空的比重逐步加大,其中旅客周转量“六五”时期占2.29%,“七五”时期占3.41%,“八五”时期占6.27%,1996年占8.2%,民航已经成为我国旅客运输方式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长途客运和国际客运的主力。我国民航在世界上排列位次也逐年提前,其中航空运输总周转量由1980年第35位上升到目前的第10位,旅客周转量由第33位上升到第7位。2、航线网络迅速扩展。到1998年底,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到1122条,通航里程218万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加960条和194万公里。其中,国内航线有983条,通航全国135个城市,较多地开辟了省会(首府)、沿海开放城市、旅游城市、重点经济城市之间和通往中西部边远地区的航线,现已基本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等大城市为中心枢纽,连接全国各地的航线网络格局;一些幅员较大的边远省区形成了区域航线网络。国际航线已达131条,地区航线8条,国际通航34个国家的64个城市,有43个国家的57家航空公司通航我国的13个城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对外开放城市为起点、连接世界五大洲,以沿边开放城市沟通邻国重镇的国际航线网络。内陆通往香港和澳门的定期航线有24条,另有23个城市辟有包机航线。3、运力迅速增强。1998年底,全国民航共有各型运输飞机523架,其中大中型运输飞机占85%以上。提供的座位达到8.22万个,提供的商载吨位达到1.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加9倍和15倍。新引进的飞机有B777、B747、B767、B757、B737、A340、A310、A320、MD11、MD82、MD90等。在增加新飞机的同时,淘汰了老旧飞机。目前,我国民航的主力机队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型,机龄短、技术新、经济性能好,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效益。4、机场建设成就卓著。民航业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采取中央投资、地方集资和利用外资等方式,加强对机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到1998年,全国通航机场143个,比1978年增加66个,其中能起降B747机型的机场19个,能起降B737机型的103个。一大批支线小型机场得到迅速建设和完善,提高了航空运输通达能力。除重点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昆明、哈尔滨、拉萨、太原、大连等一批机场进行改扩建,提高飞机起降能力,改善综合服务条件外,为满足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新迁建了福州、郑州、贵阳、南京、武汉、重庆、济南、银川、桂林、厦门、深圳、珠海、宁波、温州等30多个大中型机场。国庆50周年前夕,北京首都机场航站区扩建、上海浦东机场新建等重中之重工程以及杭州萧山、海口美兰机场建设等都已竣工。5、配套基础设施完备。在加强机场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对配套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在航行保障方面,哈尔滨-沈阳-北京-西安-成都-昆明以东地区6600米以上航路基本实现了雷达覆盖,安装了70多部先进的航管雷达;在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机场以及飞行繁忙机场配置了120多套仪表着陆系统,在全国机场终端区和航路上装备了140多套全向信标和160多套测距设备;陆空通信、平面通信和气象设施得到改善,飞行保障能力有较大提高。在机务维修方面,重点建设了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飞机维修基地,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维修能力,现在已能完成对从国外引进的大型宽体客机的结构检修。在运输服务方面,建立了计算机旅客订票系统,目前已有近300个国内城市和70个驻外民航办事处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开通了联程订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场和西南地区供油设施进行建设,提高了供油能力。6、体制改革初见成效。80年代初,民航开始踏上体制改革的道路,到目前已基本形成政企分开、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的管理体制格局。“七五”期间,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
本文标题:中国民航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改革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4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