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档案事业史——第1—7章
中国档案事业史曾凡云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一、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原始记事的形式、特点与作用1、原始记事的形式:(1)传说记事:远古最原始的记事,是“传说”,即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上古人把这些传说用固定语言,编成口诀、歌谣,因韵语是最便于记诵和流传的。这些远古的历史传说尽管是“传说”,然而确有其历史的内核和要素。远古的历史就是这样相传下来的。(2)实物记事:即在物件上作出一些标记或符号表达思想或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实物记事方法。一是结绳记事: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从《周易》、《庄子》等战果时期学者的著作以及某些金文的数字字形如打结之绳的文字演变说明我国历史是确有过次此时代的。二是刻契: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刻木的行为称契,因之,所刻之木称契。《周易》、《尚书》等古籍中指出:伏羲氏画八卦,代结绳之政。说明八卦是继结绳之后的记事方法。可知使用符号比打结所表示的意义要广泛丰富。(3)图画记事:利用实物记事是一个历史阶段,然而,实物记事不可能发展成文字。原始人逐渐利用图画来记事,这比实物记事更进一步,因为图画是文字的先驱。我国远古传说中就有“龙书”、“鸾书”、“穗书”之类的记录祥瑞的记载,大概就是画鸟兽或禾穗的形状来记录当时发现的新奇或吉祥事物的。2、原始记事的特点和作用:结绳、刻契、图画等原始记事总的特点是其记事形式都是标记或符号。其作用体现在:(1)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的思想联系了起来。(2)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称的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3)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3、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要了解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而不是档案,必须明确什么事档案这一概念。档案最本质的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根据这样的认识,原始记事就不是档案意义上的历史记录。因为:(1)人们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地记录事件,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工具,但所有原始记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脱离语音的,它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都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其意义是不确定的。(3)原始记事主要的依靠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的大脑中。综上所述,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故历史、语言学家把这一时代称为“助记忆时代”。总之,可知,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结绳、刻契、文字画等原始记事并不等于就是档案。(二)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原始记录文字的产生——前提条件国家的产生——社会条件1、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文字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可理解为:只有文字才是语言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因此,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同时还要了解,文字既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文字又产生于何时?从一般原理说,文字的产生和文明的诞生是同步的。故文明社会始于文字的使用;文明时代也是国家产生的时期,因为有了阶级,出现了国家的萌芽,随着“共同语”的形成,早期大同小异的图画文字逐渐整齐划一,从而形成系统。因此,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即文明的诞生与档案的产生也是同步的。(2)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学习这一问题一定要明确:文字作为记录史实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阶级统治过程中,需要有一种权威来发号施令,以调解矛盾,作为管理众人之工具。文字之所以就是因为国家管理想需要,因此,“最初的文字,是书契”。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正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之间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要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需要。为什么说档案最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因为只有当人类社会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后,才有可能形成关于生产的、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成文系统的记录,如组织农业生产是早期国家的基本职能,同时,国家必须掌握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等知识,国家还要管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也就必然会产生这类生产记录。因此,早期社会的文字、知识、技术等一切文化都为统治者所掌握。并作为统治的工具。诚然,与文字产生一样,有关生产技术记录的积累,是由先民群体创造的,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档案则是国际机关的产物。(三)我国档案产生于夏朝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代既然有了国家,产生了文字,国家需要进行管理,需要有条理的文书,因而也就产生;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问题要求以档案产生两条件的基本原理和史料依据来说明1、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看,夏朝已产生了阶级,出现了国家。夏朝是我国原始公社瓦解,进入阶级社会后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随着私有制、阶级的出现,大同社会的禅让制度被传子制度所代替。从此,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王位的制度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出现了以下一系列社会现象。(1)夏朝设置了国家机关和官吏集团(2)出现了固定的武装力量——军队(3)产生了刑法和监狱(4)夏代礼制已有一定规模。此外,1959年开始发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也明显说明,夏代国家的存在。上述夏代的国家机器和礼制,以及地下考古发掘,说明夏代已经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国家,国家在统治活动中必然产生系统的文书档案。二里头文化简介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经过发掘的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十余个地点。这种文化遗存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发现。1956年发掘郑州洛达庙遗址时,人们注意到它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称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起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以后,发现这里的遗存更具典型性,故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二里头宫殿复原图2、夏朝已经产生文字可以从两个方面推论和考证:(1)商代甲骨不辞和一些器物上出现的文字约有五千个,它已经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体系,据文字学家推断,中国文字到甲骨文时代至少经过了两三千年的发展;而夏朝共四百多年的历史,商朝往前推四五百年就是夏朝,故夏朝有文字是肯定的。(2)据考古发掘,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上发现有24种刻划符号,有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的刻符即为夏代文字。3、古史记载中夏朝已有档案。可从下列几方面史料看:(1)《左传》、《国语》等古籍中多处引证了“夏书”,《左传“中引证”夏书“就有15处。(2)《尚书》中的《夏书》,其原始材料可能取之于夏代档案。其中的《甘誓》和《禹贡》,学术界认为比较可信,基本上有真实的夏代文书原始素材作为依据。(3)除政务文书外,有关天文、历法、生产方面的记录,史籍上也有记载,如夏代发生的日食、流星雨的记载,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细带还有成文历书《夏小正》,应视为有关天文、历法的技术档案汇集。(4)据《吕氏春秋》记载:夏代已有管理档案的史官称太史令。作业:1、掌握本章基本知识2、预习第二、三章内容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一、商朝的国家制度与档案官员(一)国家制度——神权制的建立1、历史背景2、国家制度——神权制的建立和职官的划分(二)商朝的档案官员——巫与史1、神权政治与巫史2、商朝“史官”——巫与史商朝史官的记载最早可见于甲骨刻辞和一些史籍文献,包括巫、史、大史、小史、东史、西史、贞人、乍册等,名称繁多,统称巫和史。商朝巫史位高权重的原因1、巫史是神权的代言者2、巫史是商代文化的代表者和垄断者3、巫史是当时最高知识分子二、甲骨档案(一)甲骨档案的系统认识1、甲骨档案——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甲是指龟的背甲和腹甲,骨指牛的肩胛骨和其它兽骨。2、商朝甲骨档案——商王朝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是商朝的占卜材料,也是当时档案的主要载体。商代甲骨档案是殷商统治者在占卜活动和其他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记录。因其多数发现于殷墟,故又称殷墟卜辞。然以其制成、体式、用语、内容、保管均有规律性的程式,故按其性质而论,应称为甲骨档案,或称殷墟书契。它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光辉明证。3、现存商朝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近代发掘的商代甲骨档案是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即商朝后期武丁以后九个王统治时期形成的档案,总数达15万片以上。(二)甲骨文书的形成过程甲骨文书主要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五点:1、取材主要是龟甲和牛肩胛骨。龟甲是首选材料,其次是其他兽骨。之所以选择龟甲作为主要的原材料,是由龟在古人观念里的重要地位决定的。甲骨文2、整治工序包括锯、削、刮和磨锯:就是把龟壳背甲和腹甲在”甲桥”处锯开,还要刮去表面的胶质和鳞片。占卜时多用的是腹甲,腹甲还要锯去甲桥边缘的突起部分。背甲——有两种处理方法。较大的直接从中脊处一分为二,较小的则掐头去尾,成为鞋状,同时从中间穿孔,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将其顶端骨臼头从反面锯去一部分,并将反面突出的部分刮平。目的——使用时更适合占卜,外观上增加审美效果。3、凿、钻目的:使烧灼的效果更加明显凿孔——凿,一种是用刀直接挖刻,一种是用小轮开槽,类似现在使用的砂轮,然后再挖刻。钻孔——方法多:钻子;用轮先开槽后用刀加工;也有直接拿刀挖刻的。凿的形状枣核形”,钻则是”圆窠形”。要求——以龟甲反面中线为准,左右对称,左半:钻在凿之左;右半:钻在凿之右。卜骨上的凿和钻多在骨外缘较厚的一侧。4、灼兆正式占卜的开始过程——举行一定宗教仪式之后,主持占卜的人把占卜问求之事向神名、上苍和祖先禀明,然后把一端烧成木炭的圆形木柱插入甲骨背面凿钻之处,这就是”灼钻”。目的——有利于集中受热使甲骨呈一定的格式出现裂纹。甲骨背面凿处受热后产生的裂纹就是兆干,钻处是兆枝,但是龟甲和兽骨的分布方向还有所不同:在龟甲正面,以中脊为线,左甲兆枝均向右,右甲兆枝均向左。兽骨上,肩胛骨正面,左胛骨兆枝都向左,右胛骨兆枝都向右。从殷墟出土的实际情况看,甲骨文书已经形成这样的定制,而”卜兆”也正是甲骨证明的兆枝定向,主持占卜的王或巫史就是根据这些兆枝来判断吉凶。5、刻辞目的——占卜活动结束由专人(可能是主持占卜的巫史、也可能是在其监督下派人)把占卜的原由、时间、卜官名,以及日后占卜效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情况都要用刀具刻契在甲骨上以做备查。内容——主要记述了商王朝的政务和军事大事,也有很多关于实际生产活动、农业、牧业生产的记录,成为后代了解奴隶社会活动的宝贵资料。意义——刻的辞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甲骨文,称为”契文”,主要刻在甲骨的正面,也有少数卜辞以及记述占卜活动的刻辞被书于背面。刻辞结束后,整个甲骨文书就诞生了。目前,对于甲骨文的解读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争论,但是从一些字型的对比来说,它作为我国文字的开始是毋庸质疑的。(三)甲骨文书的体式与专门用语1、甲骨文书的体式和专门用语——通常包括四个部分叙辞,也称前辞,记载卜问的时间以及卜官的名字;命辞,也就是问辞,记述向神祖卜问求告之事,即贞问之辞;占辞,记载卜兆之结果,也就是判断吉凶之辞。验辞,记述卜问以后应验的情况。(四)甲骨档案的内容1、占卜刻辞(卜辞)——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2、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3、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4、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五)甲骨档案的存贮1、从考古出土情况看,商代甲骨档案大部分是集中保管的。甲骨档案主要出土在殷墟,即现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从出土情况看,大部分甲骨档案都保存在宗庙建筑左右半穴居式地下室的圆窦和方窖中,窖深一般在二公尺左右。2、窖藏的集中反映了保管的集中
本文标题:中国档案事业史——第1—7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0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