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技工职业技能考试 > 技能培训-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知识
第一章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知识1、安全:指免遭不可接受危险的伤害2、事故: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3、事件:事故的发生可能造成事故,也可能并未造成任何损失。对于没有造成职业病、死亡、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事件可称之为“未遂事件”或“未遂过失”。因此事件包括事故事件,也包括未遂事件4、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出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5、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6、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是风险率(R),它等于事故发生的概率(F)与事故严重程度(C)的乘积7、风险率(R)=危险度R=F*C8、危险、有害因素:指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9、危险因素:指能够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10、有害因素: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11、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12、第一类危险源: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和危险物质(如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各种有害、有毒、易燃易爆物质等)13、第二类危险源: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及管理因素1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15、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16、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17、危险化学品分类(8类):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1)单一品种时:q/Q≥1,即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2)多品种时:q1/Q1+q2/Q2+…qn/Qn≥1式中,q为每种物质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Q为生产场所或储存区该危险物质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19、安全生产中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1)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为四大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①人的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超负荷、健康状况异常、过度紧张);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指挥错误、违章作业、误操作、监护失误等)②物的因素: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漏电、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抛射或坠落等运动物伤害;明火、高温、低温、信号缺陷、标志缺陷、有害光照等)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爆炸品、压缩气体、易燃液体/固体、自燃物品、氧化剂、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粉尘等)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植物等)③环境因素: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地滑、作业场所狭窄/杂乱、地面不平、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等缺陷、照明不良、空气不良、温度/压力/湿度不适、室内涌水等)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恶劣气候/环境、地面湿滑、作业场所狭窄/杂乱,地面不平,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等缺陷,照明不良,空气不良,温度/压力/湿度不适,场地涌水等)地下、水下作业环境不良(作业顶面/侧壁缺陷、空气不良、地下火、冲击地压、地下水等)其他作业环境不良(强迫体位)④管理因素(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培训制度不完善等)、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其他管理因素缺陷2)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20类①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②车辆伤害: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③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④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物体吊具、吊重打击等⑤触电:包括各种设备、设施的触电,电工作业时触电、雷击等⑥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⑦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⑧火灾:包括火灾引起的烧伤和死亡⑨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发生坠落造成的伤害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⑩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包括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⑪冒顶片帮: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片帮)及顶板垮落(冒顶)事故⑫透水:指从事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⑬放炮: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⑭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⑮瓦斯爆炸:指瓦斯和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遇高温热源发生的热-链式氧化反应,并伴有高温及压力上升的现象⑯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适用于使用工作压力大于0.07MPa,以水为介质的蒸汽锅炉⑰容器爆炸: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物理性爆炸)已经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政府,与周围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产生的化学爆炸⑱其它爆炸: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如汽油挥发)引起的爆炸;可燃性粉尘或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起的爆炸等⑲中毒和窒息:指人接触有毒物质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通风不良的作业场所,由于缺氧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倒甚至窒息死亡的事故⑳其他伤害:上述范围以外的伤害事故,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3)职业健康:分为10类115种①粉尘类②放射性物质类③化学物质类④物理因素⑤生物因素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⑨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⑩其它职业危害因素20、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尘肺、氟可致氟骨症,焦油沥青致皮肤黑变病等21、职业病患者必须具备4个条件: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10类115种)3)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或职业性危害因素,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4)职业危害因素来源分为3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化学因素(生产性粉尘—矽尘、煤尘、棉麻尘、铝/锌粉尘;化学有毒物质—铅、汞、苯、氯气、氨气、CO、硫化氢、甲醛等)物理因素(高/低温、高湿、高压、噪声、振动、辐射等)生物因素(各种病菌、病原生物等)2)劳动过冲中产生的危害因素:作息不合理、神经紧张、劳动强度过大、个别器官过于紧张、不良体位等3)作业环境中产生的危害因素:照明不良、微气候差、辐射5)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顺序:1)厂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天象、环境、交通及自然灾害等方面2)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害物设施、氧气站/锅炉房等动力设施、储运设施等3)道路及交通运输:运输、装卸、消防、疏散、物流等方面4)建构筑物:厂房生产(或库房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5)工艺过程:①对新、改、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②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和辨识③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6)生产设备、装置:从设备的各种状态、操作、维修等方面7)作业环境: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等方面8)安全管理措施: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人员培训、日常管理等方面6)事故隐患: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7)一般事故隐患: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8)重大事故隐患: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9)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该能够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有害因素3)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10)事故预防技术措施分类:按先后顺序选择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11)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2)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带起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消声装置等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自救装置(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5)联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联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7)个体防护、避难和救援12)13)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对策措施1)安全技术措施:按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分: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电气安全技术措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措施(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措施、场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措施等)、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措施等(从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告、个体防护、救援的角度提出)2)安全管理措施:针对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及相应,培训制度,其它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投入,职业健康管理等提出的措施常见的安全管理措施
本文标题:技能培训-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08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