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都江堰工程现状和历史问题
书书书作者简介刘星辉,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会员,男,汉族,1923年出生于四川省灌县(今都江堰市),九岁迁崇宁。中师毕业,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崇宁县任小学教员六年。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参加征粮,随即调县政民干校学习,作为一名中共崇宁县委工作人员(本人非党员)参加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及人民公社化等运动(其中1952年为区干部)。1959年崇宁县并入郫县后,1961年遂调郫县农林水利局从事农田水利工作,直到退休。1981年受命主编《郫县水利志》,该志书获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修志成果奖。退休后致力于都江堰史研究,有论文十几篇发表在《四川水利》《成都水利》等刊物上(见本书附录)。2002年被推选为四川省水利学会水利史专委会委员(两届十年)。—自序—这本书———《都江堰工程现状和历史问题》是2001年成稿的,迄今已十余年。十余年间,曾作过多次修改。现在,我已是风烛残年,再没有精力将书稿改得更好,只得就此奉献给读者了。书名中所谓“现状”,是指成稿时都江堰工程状况;以后都江堰及相关情况有什么变化,本书并不涉及。都江堰是伟大的水利工程,名扬四海,光耀千秋,功施万代。对它的兴建和发展,理应有专门的著作加以研究。但是很遗憾,这样的著作,至今还少。本人不自量力,撰成此书,阐述自己在都江堰兴建和发展史上的一管之见,希望能对都江堰史的研究作一点贡献。我生在都江堰老灌区,长在都江堰老灌区,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就在都江堰老灌区从事水利工作,对都江堰有深厚的感情,也比较熟悉都江堰的工程和水系,只是对都江堰史的知识获得较晚。1981年受命编写《郫县水利电力志》,因修志需要,便涉足都江堰史研究。但在当时,一接触这个问题,就如堕入“五里雾”中,左冲右突,都找不到出路。我强烈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可能在志书的框架和修志的时限内得到解决,又以都江堰史是中国水利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甘心于不了了之,遂决意在修志任务完成之后,凭个人的精力去自由探索。我根据自己时间充裕而力量单薄这一条件,将都江堰史上有争议的主要问题排列起来,从易到难,一个一个地加以剖析:对照文献,审以事理,验诸实际,使三者统一,务求找到经得起推敲的答案。我知道,研究历史首先要靠文献记载,但同时也认识到,文献记载必须合乎事理,合乎实际。如果文献记载与事理有抵触,则应尊重事理;文献记载与实际有抵触,则应尊重实际;事理也不应该与实际相脱离。取得初步成效之后,我便将根据这一认识所得到的主要成果撰为论文,陆续发表在《四川水利》《成都水利》等刊物上。历时既久,积累的成果渐多,由新的认识勾画的都江堰的历史形象便渐具轮廓,于是产生了撰写这本书的念头;但当时还有带关键性的问题没有解决,未敢鲁莽行事。直到1998年确信找到了《史记·河渠书》“沫水”的答案以后,才满怀信心,全力投入书稿撰写的。真没想到,因偶生一念,竟驱使我付出后半生精力,断断续续,揣摩30年。现在看来,尽管书中还有不如人意之处,但能开门见山,直言不讳,坦率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我就很高兴了。完成这本书稿,我就如从重雾中走了出来。回头再看身后的“雾”,不禁为之愕然。原来都江堰史上存在的问题并非很多,解决起来也不是很难,倒是历代的一些研究者(不少是大学问1都江堰工程现状和历史问题DUJIANGYANGONGCHENGXIANZHUANGHELISHIWENTI都江堰工程现状和兴建发展史概观上篇家)一面努力解决问题,一面又由于各种原因(最重要的是不了解都江堰实际情况),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使问题复杂化,神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解说越来越多,问题则越解说越多,越解说越复杂,各种解说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甚至互相反对;而互相反对的见解多源于文献记载之殊异,每自相矛盾,鲜有能自圆其说者,叫人不知所从。30年前就有好心人劝我不必多事,认为,“都江堰史问题实在‘说不清楚’”,可见其问题之难解,已到了令人望而却步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如不敢冒一点风险,摆脱书本的束缚,反过来以事理和实际检验文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据以判断其可信程度,恐怕至今(甚至永远)也辨不出方向。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看来这句话在研究都江堰史时还值得咀嚼。20世纪80~90年代是研究都江堰史的高潮时期,书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较多,可供参考的资料也较多,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本书的资料,即有很多都来自《都江堰》《都江堰志》《四川省水利志》以及其他当时发行的书刊,我从这些书刊中得到的启发不小。特别要提的是,本书中有几个重要见解原是别人提出的或是在别人见解的基础上提出的。如《华阳国志》“李冰……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这段文字中“捡江”二字不是江名,“捡”应是动词这一见解,是徐慕菊(《四川省水利志》主编)提出的(见1984年出版的《四川水利志通讯》第5期),我认为很有见地,并据以得出李冰所穿二江应是郫江、沱江的见解;都江堰最初只是简单地从宝瓶口引水的工程这一见解,原是郭发明(前四川省水利水电研究所所长)提出的(见198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都江堰史研究》),我认为很有参考价值,遂加以进一步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都江堰工程建设具有阶段性的见解;《蜀王本纪》中“鳖灵决玉山”这句话的意思应是“鳖灵疏导玉山出水”的见解,是尹亚雄(郫县水务局工程师)提出的,我非常赞同,并和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华阳国志》“开明决玉垒山”说不可靠的见解;《史记·河渠书》“沫水”应是“二江”水源的见解,是我兄弟刘星灿提出的,这使我坚信“沫水”应与“岷江”同义,并从而得出“沫水”之“沫”应是“江水”之“江”的字误的见解。如果没有这些书、这些人提供资料并给以启发,本书也就没法写成。我对他们的研究表示钦佩,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会使都江堰更受人们关注,都江堰兴建和发展史也就更具研究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给人们认识都江堰起一点参考作用。不过,本人限于精力和水平,对都江堰的兴建和发展史,只能围绕工程实体作一些研究,无法涉及其他;就是在工程实体方面的研究,也只能粗枝大叶,无法再深入,再细致。况且,都江堰工程在人们头脑中是有不同印象的,要对它的历史形象作如实的描绘,并获得公认,确也不容易。就本人的愿望而言,只要不会画马成驴,就满足了,何敢多求。所得到的见解是否正确,自应接受批评和检验。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喜出望外。缺点错误,请读者不吝指正。本书的初稿,曾请过一些学术界前辈和朋友评论。在此谨对他们表示诚恳的感谢之意;但为了避免产生误解,就不道出他们的姓名,也不道出他们对本书的见解持肯定看法或否定看法了。刘星辉2014年2目录导言(1)………………………………………………………………………………………………上编都江堰工程现状和兴建发展史概观第一章都江堰工程现状(上)(7)…………………………………………………………………第一节今都江堰渠首及灌区工程概况(7)……………………………………………………第二节外江闸(8)………………………………………………………………………………第三节内江总干渠及其引水、分水工程(8)…………………………………………………一、河口引水段工程设施(9)…………………………………………………………………二、内部分水段工程设施(11)…………………………………………………………………第三节附工业引水工程(12)…………………………………………………………………第四节外江总干渠及其引水、分水工程(13)…………………………………………………一、沙黑总河进水闸(13)………………………………………………………………………二、小罗堰闸(13)………………………………………………………………………………三、漏沙堰闸(13)………………………………………………………………………………第二章都江堰工程现状(下)(16)………………………………………………………………第一节内江四大干渠(16)……………………………………………………………………1都江堰工程现状和历史问题DUJIANGYANGONGCHENGXIANZHUANGHELISHIWENTI都江堰工程现状和兴建发展史概观上篇一、蒲阳河(16)…………………………………………………………………………………二、柏条河(17)…………………………………………………………………………………三、走马河(17)…………………………………………………………………………………四、江安河(17)…………………………………………………………………………………第二节内江走马河、柏条河派生干渠(18)……………………………………………………一、徐堰河(18)…………………………………………………………………………………二、毗河(18)……………………………………………………………………………………三、府河(19)……………………………………………………………………………………第三节外江两大干渠(19)……………………………………………………………………一、沙沟河(19)…………………………………………………………………………………二、黑石河(20)…………………………………………………………………………………第三节附通济堰及西河、岷江正流诸小型引水渠堰(20)……………………………………一、通济堰(20)…………………………………………………………………………………二、西河诸堰(20)………………………………………………………………………………三、岷江正流小堰(20)…………………………………………………………………………第四节新建输水干渠及大、中型水库(21)……………………………………………………一、人民渠及鲁班等水库(21)…………………………………………………………………二、东风渠及黑龙滩、三岔等水库(22)………………………………………………………三、三合堰(23)…………………………………………………………………………………四、牧马山灌溉渠(23)…………………………………………………………………………第三章都江堰历史追溯(24)……………………………………………………………………第一节今日的都江堰是岷江出山口的一处统一分配岷江上游来水的引水枢纽,以外江闸横断岷江为主要特征(24)…………………………………………………………第二节古都江堰就是内江引水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组成,以经宝瓶口引水为主要特征(25)……………………………………………………第三节古都江堰工程,最初只以宝瓶口为主体(27)…………………………………………第四章都江堰赖以建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31)………………………………………………第一节岷江水源(31)…………………………………………………………………………一、水源丰富(31)………………………………………………………………………………二、来水稳定(32)………………………………………………………………………………三、含沙量小(34)………………………………………………………………………………2目录第二节岷江水源涵养区(34)…………………………………………………………………一、集雨面积大(34)……………………………………………………………………………二、分属几个气候区,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34)……………………………………………三、干流及各支流流程悬殊(35)………………………………………………………………四、植被好,水源涵养能力强(36)……………………………………………………………第三节岷江水发挥效益之地(36)……………………………………………………………第四节都江堰兴建以前岷江在成都平原上的分流(37)……………………………………第四节附蒲阳河尚未引都江堰水时情况(39)………………………………………………第五章都江堰工程设计方案的由来(43)…………………………………………
本文标题:都江堰工程现状和历史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21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