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春游南浔的散文随笔春游南浔的散文随笔早春二月,住在南浔。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出门散步,一眼就看见嘉业路边飘起来的柳丝,冒出绿芽。我在心里默念起贺知章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情此景正是再合适不过了。我顺着河,走进了江南水乡一条街。景区是开放的,晨练的人们在做各种各样的活动。接近中午时分,乘着午间和煦的阳光,我开始了对南浔的探访。南浔,取南林、浔溪两地之名而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走进南浔古镇,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尽显江南水乡风韵。在河边,最先看到的.是一座老式建筑,当我走进张石铭旧宅,不禁为其建筑精美、气势恢宏、雕刻工艺精湛而震撼。在南浔,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商并不少,张石铭是其中的代表。穿行在一间间房屋中,仿佛置身于中西合璧的艺术氛围里。最让我思考的是花厅上方悬挂着康有为所书的匾额:“以适其志”。作为甲午举人,参加过公车上书的张石铭,在维新失败后转而从商,成就了一番大事。如果说,豪华的张氏旧宅让人思考,也让人紧张,毕竟建筑的密度太大。走进著名的小莲庄,眼前豁然开朗,多了一些宁静与淡泊。小莲庄是南浔巨富刘镛的私家花园。一个大大的荷池呈现在我的面前,水面上不见绿色,干枯的荷叶漂浮其上。我想,随着春风的吹拂,也许用不了不久,就会满池绿意。沿池,我走了一圈。所见廊、榭、亭、阁绕池而建;树木、石块,自然点缀;观景、听雨,深得其妙。不论在哪个角度,荷池尽收眼底,而各处景象又各有不同,园中花木四季均有。可见主人之匠心,之品位,之学养。临池的“净香诗窟”是刘家邀集文人雅士吟诗酬唱的地方,内部的顶状建筑非常特别,一个如升状,一个如斗状,屋脊上还有传说中的八仙。建筑专家称其为“顶格之妙,为海内孤本”。书屋分一前一后,有真才实学者,才高八斗者才可到后面喝茶。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小莲庄诠释了杜牧《山行》之诗意。隔河相望的嘉业堂藏书楼,因清朝溥仪皇帝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其创始人刘承干,刘镛的孙子,自幼嗜好读书、买书、校书、写书、藏书。在绿树掩映中的嘉业堂藏书楼,走进去才能看清,一座回廊式的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共五十二间。而东侧“宋四史斋”,珍藏着镇楼之宝《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刻本,古老的书架上排列整齐的,都是用红梨木雕刻的,保存时间长,却不走样,不变形,并且这里刻印的《宋四史》书大字大,为国内罕见。中间正方天井占地约二亩,平铺方砖,不生杂草,为夏季晾晒图书之所。我站在天井中间环顾四周,仰头看天,朗朗乾坤,春和景明。一个爱书如命的人,不惜重金建造了如此规模的藏书楼。刘承干在他的《嘉业藏书楼记》写到:“春花秋月,梅雪荷风。人家历历,半住斜阳。负手微吟,诗境亦古。比年以来,此为最适”。颇有陶潜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书生之志,夫复何求?走出藏书楼,已过了午餐时间。随意在路边寻一小店,呼朋引伴。店家上一道菜,我们吃光一盘。上来一盘翠绿的青菜,不细看与其他青菜并无二样,一尝,口感滑润,香味绵绵。一问方知,菜名叫绣花锦,是南浔特产。店主介绍说,绣花锦只在南浔种植方才清香流溢,若出城十里则其味道顿失。并神神秘秘地说,当年西施远嫁经过南浔,歇息卸妆打扮,才有此香气久远。南浔春色,在园林间,也在乡土里,都一样离不开浓浓的文化积淀。
本文标题:春游南浔的散文随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28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