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图纸/图片/标牌 > 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释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释/范勇鹏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中国话语丛书/张维为主编)ISBN978-7-208-16909-8Ⅰ.①从… Ⅱ.①范… Ⅲ.①政治制度—研究—美国 Ⅳ.①D712.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009468号书 名: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释作 者:范勇鹏出品人:姚映然责任编辑:贾忠贤 曹迪辉转 码:欣博友ISBN:978-7-208-16909-8/D·3697本书版权,为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所有,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进行编辑、翻印、仿制或节录。豆瓣小站:世纪文景新浪微博:@世纪文景微信号:shijiwenjing2002发邮件至wenjingduzhe@126.com订阅文景每月书情目录建构中国话语——“中国话语丛书”总序序言第一章 底色第一节 人第二节 地第三节 国家理由第二章 代议制起源第一节 欧洲代议制的起源第二节 美国代议制的起源第三章 公司国家第一节 公司国家的诞生第二节 公司国家的发展:尼德兰第三节 公司国家的成熟:英国第四章 独立与立宪第一节 独立运动第二节 《邦联条例》第三节 制宪第五章 宪法制度第一节 公司与契约第二节 宪法制度第六章 宪政弊端第一节 总统制与议会制第二节 官僚制度结论注释建构中国话语——“中国话语丛书”总序张维为中国以今天这样的规模崛起,人民生活水平以这样的速度提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闻的。一个国家的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否则可能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回望中国崛起的过程,如果当初我们没有自己的坚持,而是按照西方话语去做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整个国家大概都会像苏联那样解体了,哪里还会有中国今日之崛起。中国的崛起早已超出了西方理论和话语的诠释能力。过去30多年,西方对中国政治的预测几乎都是错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误判除了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之外,还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缺陷。金融危机、债务危机、难民危机、“颜色革命”褪色、“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以及西方世界层出不穷的“黑天鹅”事件等,其实都反映了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西方话语这些年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却相当之深,特别在政治学、经济学、新闻学和法学等领域,造成了许多人只会在西方话语的语境下论述中国与世界,这就无法真正读懂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讲好中国故事,更不要说与西方话语交锋了。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完全可以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评述自己的国家与外部世界。我们要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所谓“全面的”就是指我们的话语要能够解释中国的成绩、问题和未来;所谓“透彻的”就是要把中国和世界上的事情及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研究透并讲清楚;所谓“强势的”就是要强有力地回应西方话语的挑战。我们需要进行话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建构包括学术话语、民间话语和国际话语在内的大话语体系;建构接地气的、有丰富学术含量的、能与外部世界沟通和对话的原创性的话语体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作为自己的学术使命,我们力求通过原创性的理论创新和话语建构,从根本上动摇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我们推出这套“中国话语丛书”,就是为了不断地向外界推介中国话语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丛书以本院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为主,同时也接受其他优秀的研究成果,内容将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目的是通过颠覆性的原创研究,尽早构建属于中国学术界的话语体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她是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国家的重叠。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大部分时间内都领先西方,中国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情。今天中国崛起只是重返自己在世界上曾经享有过的崇高地位。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这样的国家当然要产生与其伟大传统和实践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我也相信越来越多的优秀学人会加入中国话语崛起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仅为序。2017年1月1日于淀山湖畔序言2020年1月中旬我动笔时,一场重大的病毒疫情正在武汉悄然蔓延,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将亲历一件可能影响人类历史的大事。到3月底结稿之时,中国这波疫情已经基本平息,上海五角场商圈里出现了久违的热闹景象。但是在世界上,有的国家正在陷入绝望境地,有的国家已经启动战时状态。这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没有人能信心十足地预言结局。同时,中国的舆论场进行着另外一场“战争”——价值观的碰撞。疫情期间的舆论斗争堪称现象级,“战场”局面十分混乱,充斥着真真假假的信息、悲悲喜喜的故事、分分合合的阵营、或极端或戏谑的声音。不同的观点背后,隐现着不同的政治价值观。对这些价值观进行分类和梳理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有一个偷懒的做法——尽管任何简单化都必然是不准确的,且会遗漏太多细节——就是将它们按照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划分阵营,虽不中亦不会太远。其实这个方法在几乎所有的重大舆情事件中都屡试不爽。中美贸易战、香港“废青”闹事、美国围剿华为、澳大利亚林火、巴黎圣母院失火、英国卡车藏尸、《流浪地球》热播、“帝吧”出征、凉山火灾、问题疫苗、食品安全、高铁事故……均在网络上催生了巨大舆论分裂。在这些重大舆情争论中,对美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看法往往是鉴定不同观点背后逻辑的一块试金石。直接涉及美国的问题,更是毫无悬念地会在中国舆论场中催生尖锐的分裂。在网络论坛和新闻评论区等公共舆论空间以及微信群和朋友圈等“准公共”领域,一旦有涉及美国的话题,人们往往会迅速地分出阵营,双方剑拔弩张,基本无法“好好聊天”。不夸张地讲,对美国的看法已经成了中国不少社会思潮的标志性特征。恨之者,逢美必反,坚信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爱之者,将美国视为正义代表、民主灯塔、人间天国,以美国的价值观为普世大道,以美国的制度为理想样板,甚至甘心“带路”或“推墙”。在政治制度、价值观、社会文化等方面,美国都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个镜像,令中国人的精神深陷纠结矛盾之中,难以摆脱。其实,这种现象并不稀奇,如何看美国,在中国从来都是个大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早自1784年8月28日,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装载着西洋参等货物抵达中国海岸时起,中国人的美国观就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在最初接触之时,正经受“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所带来的巨大心理震动的中国人,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美国之不同于欧洲列强。一方面,美国人毫无疑问是迥异于中华民族的“夷狄”,另一方面,美国人似乎又不像欧洲人那样具有侵略性。美国人看起来不喜以强势欺人,“不欺凌小国,不桀骜中国”。美国不像其他列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领土野心。01在中国为列强虎视的危局中,美国的独特性甚至令中国士人一度产生“美夷可用”,可借其“以夷制夷”的幻想。中美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其主要条款涉及协定关税、领事裁判、巡查贸易、片面最惠国等内容。当时的中国人尚未意识到自由贸易的威力和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破坏性,这些条件在他们看来,远不如割地赔款等来得凶险。待到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涌起,泱泱华夏面临亡国灭种之祸,美国时任国务卿海约翰向英、法、德、意、日、俄各国发出照会,提出了“门户开放”原则。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之际,美国国务院发出了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强调“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及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各部分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美国反对列强瓜分中国,要求利益均沾、门户开放,自然是以承认列强势力范围为基础,而且并未自缚住美国进一步侵占中国权益的手脚。但当时局势危于累卵,此举令部分中国人对美国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好感。1908年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宣布退还美国因《辛丑条约》获得的赔款之一半,资助中国留美学生。即便是梁启超这样的反美思潮领袖,也承认美国是列强中最可靠者。02作家梁实秋后来回忆此事,曾说:“(清华)学校的创立乃是由于民国纪元前四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半数指定用于教育用途,意思是好的,但是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03今天不少学者和舆论精英依然在拿这些事例证明美国对华亲善的传统,一边片面夸大“意思是好的”,一边绝口不提“国耻的意味”了。此后,中国人的美国观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嬗变。“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计划带给中国人希望。和会的结果却引起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反帝高潮。美国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巨大影响,却又和新传入的马克思主义发生正面碰撞,埋下了中国思想界左右两翼长期角力的种子。某种意义上,今天中国的思潮之争依然未能完全摆脱20世纪之初的影子。抗日战争后期,中美两国成为反法西斯盟友,结下鲜血凝成的友谊,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人对美国的称赞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美国与苏联并称为“民主世界的双璧”,称赞美国“战斗民主主义”的光荣传统。04可是1945年美国的政策走向扶蒋反共,助长国民党黑暗专制和中国内战,站在了中国进步力量的对立面。1946年的“沈崇事件”使美国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从拯救者、调停者转向了伤害者、侮辱者,引起了全面的反美运动。这场运动极大地改变了知识界的中立摇摆心态。随着人民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毛泽东主席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号召知识分子放弃对美国的幻想。此后的历史为人熟知,1950年中美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自此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20余年中,美国被中国人视为万恶的“帝国主义国家”“人类公敌”“纸老虎”。之后从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到1989年,中美关系持续改善。此后至今,虽然关系热度有升有降,中美之间基本实现了正常的国家间关系,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变得日益多元。奥巴马第二任期中,美国官方和战略界发生了对华政策的大辩论,预示着中美关系的性质和结构将发生变化。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进入一个震荡时期,从2018年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到2020年3月特朗普一度坚持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下降期。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的关系调整可能更多是结构性转变,也许世界力量格局的演变正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中美交往的漫长历史中有过不少大风大浪,除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不管中美关系如何变化,中国知识精英对美国的政治制度大多抱着积极乃至过于理想化的看法。在美国首都的华盛顿纪念碑下,有这样一段铭文: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段话出自徐继畬《瀛寰志略》,由清政府于1853年勒石为碑赠予美国。徐氏乃儒门精英,官至督抚大员,其观点自然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了中国官僚士大夫群体面对前所未知的新文明时的新奇感受,纵有不当,亦属历史时局的局限,不可苛责古人。严格而论,徐氏这段话几乎没有一句经得起史实的检验,例如华盛顿并非首“起事”者,“开疆”是通过一代代的移民西进,“不僭位号”是真,却属不可得,“推举之法”亦非其首创。更关键的是,美国的制度并非“天下为公”,甚至连秦制之“天以其大私而行其大公”也未达到。其制度本质乃天下为私,初为有产精英之私,后随着“民主化”,增加了白人男性之私,随着平权演进,逐渐扩散到各族裔、阶层、利益集团之私,终致丧失公共精神和凝聚力,成一原子化内斗之社会。奇怪的是,从清末至今,知识文化精英们对徐氏观点认同推崇者众,辨析批评者寡,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文化现象。中国知识文化界主流对美国政治制度进行了一场断断续续长达一个半世纪(除去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的介绍、宣教、颂扬和神化。不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包括在清末抵制美货、民国末年反美风潮和
本文标题: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29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