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三合一”备课笔记】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特色教案】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根据形势发生的变化,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增强了苏联国力,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的建设模式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1991年的苏联解体,也表明僵化了的苏联模式失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但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学习建议●列举不同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及其成效,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特色教案】《列宁在1918》是一部著名的苏联电影,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电影中的这一幕场景,真实再现了1918年开始的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严重缺粮的情况。那时,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阅读教材,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政治军事上:国内:(1)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恢复失去的政权。国际:(2)帝国主义集团军事进攻和扶持反革命力量。使国内战争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经济上:(3)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2、阅读下列教材,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1)直接目的: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2)根本目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所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情景,描述了红军战士保尔于国内战争期间在铁路工地与以前的恋人冬妮娅偶遇。当时.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起初,冬妮娅的丈夫不同意参加铲雪。后来,保尔和冬妮娅说服了他.他们一起参加了劳动。历史纵横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因卢布迅速贬值,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政府还派遣征粮队携带武器下乡征粮,连农民的部分口粮也被征走。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5.评价(结合材料)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三: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材料四:“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材料五:“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积极作用:在特殊历史时期,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取得了1919~1920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局限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商品、市场的作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余粮收集制);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学思之窗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思 考◎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阅读教材,回答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1.原因:(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苏维埃俄国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不是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的经济政策)(2)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2.标志:同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此后,政府还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3.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粮食税,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农业政余粮收集制粮食由策自己支配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工业政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时无力开发的策有化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垄断贸易,取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贸易政消自和商品策由贸易。交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分配制制和度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5.影响(结合材料)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也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6.启示: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1.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斯大林模式”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背景(1)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3.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2)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3)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阅读下面教材,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得到什么认识?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据苏联官方统计,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5.认识: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历史纵横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交纳的“贡税”。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总收获量的400%,而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学习延伸】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观点一有人认为,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有着很大的弊病,但这种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适用的,也不能说没有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观点二还有
本文标题: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三合一”备课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0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