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二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二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毛泽东及时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始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课题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如何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相联系的。毛泽东后来曾说过:在建国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当然,建国初期从苏联学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这种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反对教条主义的经验,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因而比较早地认识到,建设道路也同样不能照搬外国,特别是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的思想更加明确了。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在这里,毛泽东把“努力找到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这是一个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加以探索的历史性课题。这样,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新课题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工作。通过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深入思考,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促使我们党重新审视苏联模式的利弊得失,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东欧,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的建设道路便成为这个时期探索的主题。党的八大前后一年多时间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集中的探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等人提出的许多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不够成熟,有的处于萌芽状态,有的未能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对社会主义建设许多问题的探索,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加之社会主义建设本身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课题的探索,必然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其间难免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误。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就是要分析什么是社会主义。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哥达纲领批判》等一系列著作中,都作过论述。在马克思恩格斯那时,资本主义还没有进入垄断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曾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发达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同时获得胜利。但是一直到马克思恩格斯逝世,除了在巴黎公社的一个短暂的时间里,无产阶级曾一度掌握了政权外,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还没有出现。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运用唯物辩证法,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发展问题。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的划分及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差别,以及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条件等问题,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从大体上勾画了一个轮廓,作了若干科学的预见和设想。但这只是一个总的设想和预测,并不涉及具体的构想。列宁曾说过:“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象自然科学家提出某一新的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一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的。”对于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是把它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其中的低级阶段。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也不是一下子就很完善的,而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进入共产主义必须具备一系列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从资本主义不能一下子跳到共产主义,“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列宁)。因为共产主义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此需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才能最终消除旧社会的痕迹,实现共产主义的最后目标。而这个过渡的时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在强调两者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基础上,指出了两者在成熟程度上的不同。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旧的痕迹。除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以外,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上,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和共产主义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三大差别还存在,个人的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因此还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尽管按劳分配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但“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还必须承认这些差别及事实上的不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许多论述和设想,但是他们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对于社会主义有过许多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也有的把平均主义当作社会主义,把贫穷当做社会主义。由于在社会主义的认识上的一些错误,导致了社会主义在其实践中的挫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1978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影视:经验教训。邓小平在92年的南巡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段话,包含着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的物质前提,也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层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三层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奋斗目标的物质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三层含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首先,突出地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之所以会取代资本主义,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则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列宁早就说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的话一方面强调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创造了比封建制度下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所以,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也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另一方面也反过来在实际上指出了,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中就要表现在社会主义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不然既没有必要搞社会主义,也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战胜资本主义。只有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主义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物质基础,从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以社会主义一旦建立起来,就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特别是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就更加突出。因为,这些国家更加普遍面临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基础之间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只是依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生产力。因此,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又必须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方面是和生产力、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又存在不相适应的一面。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残余还会存在,从而影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即使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会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逐渐变得不相适应。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改革掉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生产力得到解放。所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影视:批唯生产力论。其次,突出地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通过解放生产力来发展生产力,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从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就进入了阶级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使得一部分人能够无偿地占有另外一部分人的劳动。这种剥削制度的产生,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有其客观必然性,同时它也有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则由于剥削的存在,一部分人侵犯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少数人的富裕是以大多数人的贫困为代价的。这种两极分化,又必然严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劳动者的贫困,必然严重影响其积极性,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剥削的评价,主要的不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的,而是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出发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奴隶社会要比原始社会进步。但是,剥削制度毕竟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从而又会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剥削制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使剥削变得更加隐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由于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根本的变化,因此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就不可能解决,社会的公平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实现了平等,从而从根本上为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奠定了基础,也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证。当然,在我国社会主
本文标题:第二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0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