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如今的宗教信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宗教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宗教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而对由人构成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论述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们热衷于探讨的永恒而又古老的话题。宗教表达了人类最深层愿望和恐惧,对信仰者的生活和心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信众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决定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一:对宗教的定义“定义”,就字源来说,有“界说”或“界定”之意,是给某种事物规定范围、划定界限,使与其他事物分离,以便知道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就意义而言,是把一事一物所含的意义,用简单扼要,但是却完整的表达方式加以说明,使人其有正确的观念,而不致与其他事物混为一谈。自古至今,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者对宗教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比如: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类的心智之梦。康德说,宗教是关于作为立法者的上帝的道德律;是对我们的职责的认可,而这职责应被看作是神圣的戒律。柏拉图说,宗教是一种对待诸神的正确行为。马克思则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了解了诸多关于宗教概念的定义之后,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一种特殊信念的指导下,遵守着一定的生活规范,并在一定的制度下举行表达自身特殊信念的礼仪,来获得信靠感,且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群体的幸福生活和信仰环境,以磨练或塑造圆满高尚的人格为内在目的,从而使人对生命真谛及其价值有真切的认识和努力的追求。因为,他们相信现世生命结束之后,有一种超越的生命出现,这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因此,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有一定的组织和严密纪律的特殊的信仰团体。宗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相信神的存在这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根本特征。宗教是个体灵魂与超验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关于自然以及世界的解释,这些解释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每一个体系中都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宗教信仰,相比于政治信仰,有一个人格化的神,宗教信仰的来源,就是人类个体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界以及未知的命运时那种弱小、无力的感觉,于是人们希望有一种自己之外的存在,即为神,能够时刻的庇护着自己。因而信徒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信徒对神有虔诚的信仰,忠实的践行宗教的修行准则,借现世的行善来安妥对未来的恐惧,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获得精神上的宁静平和。(二):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根据费尔巴哈的观点,宗教的本质表现在献祭之中。献祭的根源就是“依赖感”,即恐惧、怀疑、对后果对未来的无把握和对所犯罪行的良心上的咎则;献祭的结果则使人感到自信、满意、对后果的有把握及自由、幸福。凭就这一点,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基础”归之于人的依赖感,并指出这种依赖感的对象是自然。“宗教是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依赖感对于一个人而言,不是时可有时可无之性,而是人的最正常的特性。我们总是在自己与他人所建立的语言和爱的关系之中存在的,基于这一点,信徒在自己与信仰的神圣关系中找到了信靠感,也就找到了可以依赖的对象。这种依赖的对象永远是唯一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信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教。(三):灵魂的得救是宗教的要务宗教的根本在于使众生明理明心,使人们获得有关宇宙人生的真实觉悟,心灵得到慰藉和彻底的解脱。灵魂的得救既需要依靠宗教的教义和机构,又需要自己的努力。按自由主义的价值理论,人生价值是个体自决的,这种自决负担着对个体自身和社会的责任。宗教通过塑造人的精神——灵魂世界,为人的自我救赎指明一条道路。它一方面为人们在现实中的苦难提供宣释,逃避之路,另一方面又为人类的未来设计令人神往的图景:它鼓励人们自我完善,扶助救渡,在超越当下现实的向度上,体现人的一种永恒的本性。因而,个人在遵循教义和服从宗教礼仪以及参加宗教仪式的基础上,依据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的独特性,挣脱孤独、痛苦,达成心灵的充实、平衡、安慰和自足,从而找到自己的灵魂救赎之路。宗教在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那时的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对于严酷的自然现象感到无能为力,对于它的千变万化的奥秘不能理解,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及梦幻、孕育等的不可理解和恐怖。于是,人们就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神灵支配,它可以给人以幸福,也可以给人以灾祸。人们就企图用符咒、巫术、祷告去影响它。①①【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民间流传的诸如众人向老王祈雨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宗教信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它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规定了人们面对自然灾难所作出的反应。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在大多数地方,宗教也由多神教发展成为一神教,认为有一个全能的“神灵”在创造一切、支配一切、决定一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压迫,人们对残酷的社会现象感到无能为力。被剥削的人们在找不到解脱痛苦的出路时,便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而剥削阶级则尽量利用和发展宗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历史上,宗教有时也被人民用来作为团结自己、反抗压迫的旗帜。目前,我国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到以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涉及到国民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幸福问题。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不可能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将存在大量的唯物拜金的思想。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却没有给我们的精神带来多少抚慰,相反,在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人的压力愈来愈大,信仰的缺失让人们更加迷茫和恐慌。因而,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倾听宗教界得声音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从其产生直至消亡,需要经历一个十分曲折且漫长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西美尔的观点,“宗教”一词的原始含义是人群因某种一致性而形成的凝聚,但人群毕竟是由个人聚合起来的。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融升华、献身、神圣、忠诚于一体的特征,就是宗教性的关系。若从这种关系发展出一套具有理想内容的神圣观念体系,分化出一个特殊的身份阶层(教士、僧侣、儒生),成为神圣观念体系的化身,专业料理宗教性的关系,宗教就出现了。因而,西美尔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指出:个体自觉依赖于某个普遍的高级集体,并期望在集体中得到升华和拯救,他同集体之间可以说既有差别又有认同。人与人的交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宗教不在社会的彼岸,不在社会之外,它就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提供了社会整合的绝对形式。所谓整合性,不外乎指多个因素彼此相连、休戚与共。由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宗教可以作为促进社会整合的因素,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向着更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②③②③【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在本文中我们研究的主要是宗教信仰在社会日常生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宗教是一种集体性的崇拜情绪,个体基于对同一宗教的信仰,能够形成对自然对世界的一致的看法和信念。从中能够看到宗教对于群体生活的影响。(1)积极作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宗教的社会作用的概念是什么。宗教的社会作用依赖于它的社会功能,宗教的社会功能侧重指宗教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于社会的能力。而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指宗教以其自身的功能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其源于宗教的复杂性以及其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下面我们从宗教的功能入手,来分析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有意识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它有实体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一套调适、控制的整合社会的机制和体系。宗教的功能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认识功能—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生产力还没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还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和改变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其需要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试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上的庇护和寄托。一方面,它对于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自然奥秘做出了理论上合理的解释,消除了人们对于神秘自然地疑惑,并培养人的虔敬之心。另一方面,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2.组织功能—一宗教是社会关系的整合器。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如基督教、佛教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组织体系、教条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的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如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等等。3.调节功能——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特有的教义教规的去信徒群体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某团体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宗教为共享的价值和目标提供一种非理性的解释,并经常通过仪式周而复始地来巩固共同的感情,从而使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稳定4.教育功能—一宗教是催人奋进的指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趋善的人。基督教中,对上帝的爱、对诫命的信和对天国幸福的希望,是它的三美德,加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形成了基督教神学的七大美德。④伊斯兰教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敬畏真主、喜爱真主而作的善行中,而不在于肤色、出身、财富和权势,最尊贵者是对真主最真诚最敬畏者。所有这些启示都教人信仰和尊奉具有普世价值的美德,都能够教人向善,追求精神上的丰满和充实,使人们获得健康的完整的人格。5.评价功能—一宗教中存在的神是公正的法官。宗教道德总是趋人向善,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基督教认为世界有末日,到那时所有人的灵魂都将受到神的审判,因信得④王利耀《宗教平等思想及其社会功能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救的人进入天堂,否则就进入地狱。因此,人当敬畏、信仰神,行义事做义人,取得神的喜悦。⑤宗教道德是人以教义来评价和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6.平衡功能—一宗教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宗教成了解除精神紧张状态的一种手段,它向人们指出可期望达到的救赎的目标和途径。宗教信仰者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宗教教义、戒律、仪规)达到自我实现
本文标题:宗教信仰的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0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