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5 浮力|教科版
《浮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先来说,【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习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习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结论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习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2.教材分析:本课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接下来说,【学情分析】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在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往往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重力等于0。不知道该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他们对于探究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欢用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进一步指导他们完成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理解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3.找到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测量的,向上的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2.学会用科学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解决科学问题。依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教学重点】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教学难点】学会用弹簧测力计科学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需要进行如下准备:【材料准备】教学具:一个水槽、一个弹簧测力计、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塑料量杯、一个小滑轮、磁铁、渔线、记录单、水。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感受浮力。(认识什么叫浮力,感受浮力,总结浮力的概念)1、感受浮力(1)上课开始,我提出问题:“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东西容易浮?什么样的东西沉?”(轻、体积大)让学生复习以前的沉浮知识,以此来引出新问题。(2)然后我出示一块泡沫塑料块,问学生“根据以往经验,这个泡沫塑料块,会沉还是会浮?”(预测)“它会浮,为什么?”(很轻)同学说它轻,我接着问“轻,有没有重量?”“它在空气中如果下落会受到什么力?”(重力)“放到水中,除了受到重力,还受到什么力?”(浮力)〖引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3)引导学生亲手感受。“用手压一压,感受一下这个力。说说手有什么感觉?”〖力看不到,必须感受。你能看到浮力吗?有什么办法感受到它的存在?〗〖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并且描述体验的感觉。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通过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2、通过几个问题,总结浮力的概念(1)当学生感受了浮力之后,请学生说说“这个力的方向是?这个力与平常的力有什么不同?”(垂直向上)(2)把泡沫塑料块中压,我们的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课题:浮力】(3)接着让学生把感受的浮力在图中标出来。“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能不能把它们画下来吗?”〖让学生的隐性思维显现出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师生共同对学生的画图进行评价。(表示力的箭头从物体的重心出发,重心是物体对角线的交叉点)(4)分析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提出问题“浮力与重力有什么不同?”(方向相反)“浮力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板书】接着联系生活,“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设计意图:对于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我通过亲自感受浮力、用图示的方法画出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力的三要素,因此对于静止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有一定的认知困难,我通过打比方,把泡沫塑料块的这种状态比喻成拔河中的僵持状态,双方的力量均等。引导学生用具体形象的认识,理解浮力、重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进入第二个环节,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1、提出问题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学习过测量力的方法,结合今天的教学内容,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感受到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有办法测量吗?”随着问题的提出,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第二个环节。2、讨论测量方法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多种方法。(1)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对他们提出的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筛选。(2)如果学生没有找到科学、可行的方法,我出示几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出测量向上的浮力的方法。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向下的力,泡沫塑料块浮在水中,需要把向下的力进行转换,最好能借助一个仪器朝上拉——小滑轮。课本中介绍的实验装置由于橡皮泥遇水后吸附力不够强,实验失败率较高。在多次实践后,我对教具进行了改进。准备一只透明的塑料量杯,在底部吸附粘钩,在上面装上小滑轮。利用一根线穿过小滑轮,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块,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钩上,就可以测量拉力了。(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装一遍实验材料,讲清实验过程中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拉力。提问:“这是应用了什么道理?”(改变力的方向)〖设计意图〗:怎么样测量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测量向下的力有一定的基础,但测量向上的力在理解上有困难。这样挑战性的操作,需要学生动一定的脑筋,也需要教师的扶持与引导。因此我采取在提出问题以后,启发学生在科学性上找出解决问题方法,出示材料(可行性)解决实验设计这个教学难点。接下面来说第三个环节,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的排开水量、浮力大小(1)“观察泡沫塑料块有什么特点,和记录单上的项目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教材中是测量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我发现学生难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体积,因此课前在泡沫塑料块上做好标记,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实验的目的性和准确性。(2)修改记录表格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泡沫塑料块自重:牛顿塑料量杯里的水量:毫升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的拉力大小和浮力大小浸入后水面刻度和排开的水量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排开的水越多,越大。〖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清楚地分析、对比数据,我对教材中的表格进行了改进,使学生能通过数据得出:排开的水量和浮力大小的关系。〗(3)提问“在测量力的同时,当我们把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水面上升)接着问“水面上升与浮力有什么关系?”师生讨论需要提前测量:①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②未放入泡沫塑料块时,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持平)〖明确实验目的:①测量力的大小(拉力)。②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放入泡沫塑料块后,塑料量杯里的水量刻度)〗(4)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并且请学生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a.水平记录水位线。b.线不要与物体蹭。c.测力计钩和环不能相蹭。〖设计意图: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能科学有效地完成实验,提高动手做实验的水平。〗(5)学生根据讨论好的方法分别测量三种状况,并且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出现困难的小组。(6)收集数据,比较排开的水量,解释浮力大小产生的原因。“从上面数据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通过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板书: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7)分析数据,讨论浮力的计算方法。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弹簧测力计上的拉力,是不是等于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还有?(重力)〖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浮力、重力和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排开水量、浮力大小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已经发现同一个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那么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全部把它们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相同吗?有了先前活动的铺垫,这个问题的推测与实验解释是没有难度的。所以,我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让学生推测它们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学生通过推测引起兴趣,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得到数据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大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排开的水量也最大;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小,排开的水量也最小;说明不同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水量有关。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塑料量杯里的水量:毫升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浸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排开的水越多,越大。〖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与前面的活动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思维递进。测量的方法与前面相同,学生根据前面活动所获得的结果,可以推断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因此可以让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2、比较排开的水量,解释浮力大小产生的原因(1)学生将测量记录的数据填入表格,对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总结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与浮力的关系。(2)引导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排开的水量)有怎样的关系?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完善学生的科学概念。最后是第四个环节,联
本文标题: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5 浮力|教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1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