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备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备考题一.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这个问题。破坏性的影响(负面)1、政治上: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入侵中国,使中国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各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例如,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协定关税破坏关税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2、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这一时期以商品输出为主),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列强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开始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导致大量农民和手工业破产,激化社会矛盾;同时,列强对原料的掠夺和商品的倾销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3、文化上: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殖民教育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与摧残。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4、西方列强的入侵,阻滞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建设性的影响(积极)1、加速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爱国热情,加速中国民主革命进程。3、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4、对中国近代化历程有一定推动作用。二.试评1905——1907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1、概况:1905年——1907年,在围绕中国究竟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大论战。论战主要围绕(1)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三个方面展开。2、本质:改良派和革命派两种政治理想的对抗,无非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选择。立宪派和革命派是近代中国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对基本矛盾派生出的一对矛盾,是在反帝反封建背景下派生出的一对矛盾,对峙表现了两者的不同一性,但这种矛盾反映的是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双方都在为中国寻找出路,变革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近代化,因而又具有统一性。3、原因与背景:(1)外因: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后采用的政治制度不外乎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方式。对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来说两者是现成的榜样。且两者在不同国家都有成功的范例。(2)内因:革命派与改良派势均力敌,都有一定社会基础。对于革命派来说,封建帝制是社会最大的阻碍,推翻清王朝和帝制代表潮流,具有先导性;对于改良派而言,戊戌变法后,立宪仍然对人们有吸引力,推广变法的光绪皇帝在人们心中仍是变法的象征。4、意义与评价(1)改良派:虽然改良派的主观目的是爱国的,否定君主专制,实现议会政治。但是,反对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只看到革命会带来牺牲,而忽略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认为中国没有民主共和的基础是对国情分析把握的失当,脱离了人民大众;反对土地国有和平均地权更是反应其保守的一面。(2)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对待革命时做到了破坏性与建设性的统一,将建设作为革命最终指向,主张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这些都代表了历史潮流,较之改良派显出其进步性与变革的勇气;主张平均地权,反映了维护人民利益的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把握。论战也反映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上的弱点,例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惧怕帝国主义干涉,体现软弱性与妥协性;其所谓的“国民”主要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非劳苦大众。这些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影响到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3)革命派与改良派都以救亡图存作为目标,以反帝为旗帜,在爱国反帝的要求上有斗争友情;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西方,传播了西方民主政治学说;革命与改良两派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资本主义,以反封建为共同目标。(4)意义:真理越辩越明。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启发民智,舆论造势,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参考文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三.试评五四新文化运动1、性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渊源:(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政治现实: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推行独裁专制;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3、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主要内容为(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意义与评价:积极方面:(1)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冲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主体地位,为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基础。(2)新文化运动促进民族觉醒,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了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关注与参与感。(3)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绚丽景象。(4)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全面的文化转型,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5)值得肯定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而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批判孔学专注于“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这一点,冲破思想禁锢,动摇绝对权威,鼓励独立思考。局限:(1)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学是为了给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但是,资本主义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意味着提倡资本主义民主主义,不能为人们提供认识国情的思想武器,无法有效改造社会。(2)他们把改造国民置于首位,但是脱离了革命实践,又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和有限的宣传手段,不可能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和造成的国民性。(3)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在运用资产阶级方法时难免出现形式主义的偏差。(内部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四.简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若干土地法,以立法形式肯定农民的土地权利,同时制订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主要包括坚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第一次制订了可以付诸实践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2、经济层面: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这为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政治层面:在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的指引下,根据地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前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奠定群众基础。中国没有单独代表农民的政党,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没有坚决的土地纲领,因此,只有制定和执行了坚决的土地纲领、为农民利益而认真奋斗、因而获得最广大农民群众作为自己伟大同盟军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农民和一切革命民主派的领导者。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条件下,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得到坚持和发展,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了农民。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4.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革命道路的具体体现,体现了时代潮流和人民心愿,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和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萌芽并得到检验。五.试评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1、相互联系:(1)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一部分,它们相互依存,同仇敌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2)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规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游击战在敌后的开展和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分散了敌人用于进攻正面战场的兵力,从而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战作战方式。我们应该看到,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同时,面对日军将主要兵力用于对付敌后战场这一事实,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进行游击战,运动战,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使正面战场坚持到底,为战略反攻准备条件。(4)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两个战场相互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主要区别(1)抗战路线不同:正面战场推行的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则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具有更广的基础。(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正面战场依靠的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敌后战场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3)战场范围不同:正面战场是国统区划分的若干战区,敌后战场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前线,是战略上的一大创新。(4)作战范围和规模不同:正面战场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5)战略地位不同: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日的主战场。六.解放战争三年,蒋介石政权为什么迅速倒台?我们要运用阶级分析法,从国民党、共产党正反两面分析。首先,这是由国民党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抗战胜利后其统治的根本目的是使战后的中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这是违背历史潮流与人民心愿的。政治角度: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巨额敌伪资产转归官僚资本集团控制的部门占有,其中很大部分被官员个人侵吞、隐匿、变卖。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加紧迫害反对内战独裁的学生运动和人民民主运动。经济角度: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引发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国民经济遭遇深刻的危机。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中国共产党角度: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呼声,顺应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历史潮流,因而受到人民的拥戴。而国民党以消灭共产党及解放区政权、发动内战为目标,因而失去了人民的拥护。中国共产党争取并团结主张民主建国、反对专制独裁的各民主党派的支持,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局面。国民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备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4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