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项目教学案例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使用灯语交流信息”项目活动【学科核心素养】(1)针对给定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3)运用基本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能使用编程语言或其他数字化工具实现这一方案。(4)针对不同模块,设计或选择合适的算法,利用编程语言或其他数字化工具实现各模块功能。【内容要求】必修课程模块1:1.1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1.7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感受算法的效率,掌握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方法。必修课程模块2:2.3通过分析物联网应用实例,知道信息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方式,了解常见的传感与控制机制。【学业要求】(1)学生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基本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2)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和表示简单算法。(3)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解决问题。(4)知道网络的结构,理解物联网的概念,认识与物联网相关的│附录│应用。【情境设置】小明在电影中看到海军使用探照灯用灯语向其他船只发出信息,自己也想用简单的工具和学过的知识,通过编程的方法来实现。【项目主题】使用灯语交流信息。通过手电筒、计算机及网络等器材、设备,实现灯语的识别及信息的交流。【项目活动】活动1:用手电筒传递信息要求:(1)两人一组,一人控制手电筒开关,按照莫尔斯码发送一组字母,另一人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信号,记录数据,并使用莫尔斯码译出这组字母;(2)双方核对信息,多次重复实验;(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该方法传递信息的利弊,提出改进方法;(4)设计一套自己的灯语,用“密码”传送信息。活动2:用计算机识别灯语要求:(1)设计一个使用手电筒发送灯语、计算机自动翻译的解决方案;(2)完善方案,并编程实现;(3)分析实验方法及数据,提出改进方案并实施,提高信息翻译的准确率。活动3: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灯语远程交流要求:(1)在计算机单机识别灯语实验的基础上,设计能通过网络实现的灯语远程交流方案;(2)完善方案,并编程实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3)优化程序,利用网络实现灯语远程交流。【拓展思考】(1)如何用计算机实现对发光源的控制,使其发送端信号能发送得更准确?设想一种解决方案。(2)如何通过移动终端实现灯语交流?谈谈你的设想。【项目实施说明】灯语是一种通信手段,用灯光一明一暗的间歇作出长短不同的信号来传递信息。灯语通信需要双方约定的明暗表达方式,这就是灯语编码,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灯语编码是莫尔斯码。过去,培养一个专业灯语识别人员需要2~3年的时间。即使是专业人员,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解码错误或者无法解码的情况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如果考虑发送信号的不稳定性,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本案例从灯语传递信息的活动出发,让学生设计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灯语发送和解码的自动化,从而学习“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方案并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1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灯语的场景:通过两人使用灯语传送和翻译信息,了解人工传送与接收灯语信息的不足,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欲望。活动2是用计算机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摄像头捕捉手电筒的光信号,达到信号输入的目的;然后在计算机里将莫尔斯码建库,用计算机实现自动翻译。活动3是在活动2的基础上,通过网络传输,实现远程信息传送和译码。在难度水平的把握上,可以通过提供程序功能模块的方式加以调节。例如:教师提供“利用计算机的摄像头捕捉手电筒光信号”的模块,供学生编程时直接调用,就大大降低了活动2的难度。采用此类方法调节,该项目适用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在水平1和水平2的不同教学场合。拓展思考(1)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该实验,了解自动控制及远程控制的方法,从而了解物联网概念。拓展思考(2)是为了解移│附录│动应用而设计的,条件具备的学生可以将局域网的应用扩展到移动终端。【课时建议】活动1和活动2共2课时,建议连堂进行;活动3建议2课时。所列活动可在相应模块内容学习完成后分别进行,同时应配合必要的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开展活动。
本文标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项目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35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