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企业创新的不足以及改进
企业创新的不足以及改进一、路径依赖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解释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时,通常人们都要论及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具有两种形式:一是状态依存型(制度依存型是其中的一种)的路径依赖,二是行为型的路径依赖。 1.状态依存型的路径依赖是说一项技术或一项制度安排,一旦出现,就会出现一种自我强化的现象,使环境成为适合自身生存而不利于其他技术或制度生存的生态场。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规模巨大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促使人们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预期等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自己的对手。相反,一种具有较之其他技术更优良的品质的技术却可能由于晚人一步,没有能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锁定”在某种无效状态之中。总之,细小的事件和偶然的情况常常会把技术发展引入特定的路径,而不同的路径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2.行为型路径依赖本来的意义是说,在相同的初始条件、机会和刺激的条件下,由于代理人行为的异质性与分布会影响长期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异质的代理人是所谓不同行为与技术特性的“执行人”,并且在某种集合的环境中相互作用,市场则根据他们的某些体现出来的实绩,即有关他们获取的利润,进行奖励与惩罚。而奖励与惩罚则影响每个行为人的增长与存活的能力。受到奖励的行为人可能更加努力,并用奖励作为投资,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增长与存活能力,形成有关成功的行为规则,形成自我强化、报酬递增的机制。反之,受到惩罚的行为人可能被锁定在无效的行为规则中,形成恶性循环。另一种解释是,当一种技术存在一定的通过学习而被改进的空间时,人们开始在特定的方向上学习(这做起来很容易,假定这种特定的方向是由一个外生的相对价格系统引发的)。在某种技术知识与研究技能的积累帮助下,本上的技术能力(即与相邻的特定投入组合与产出特征一起的能力)的开发将快于有关其他生产可能性的潜在部分的知识的一般增长。因此,其他情况相等,技术进步在这个方向上将比其他方向上更容易。由于有了一定的储备,人们在这个研究方向上的前进,进一步增加特定的知识与技能。容易看出这个故事的价值;沿着特定的轨道,这个通道也是对激励创新的反应,将以动态的递增收益而结束。在一定的技术轨道上,干中学或用中学会提高行为者的能力,实现收益递增。而收益递增,则会鼓励行为者进一步的学习行为,从而形成积极的反馈。 二、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状态依存分析 企业是一个具有特定目的的组织,我们假定中国的企业也像一个经济人那样行事,而制度则是这个组织的游戏规则。为了了解企业为什么会产生创新不足的行为,必须分析制度与组织如何在改革进程中互动。 改革主要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是一次真正的制度变迁。多重复合的改革路径显示出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质。就与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安排的子集来说主要有科技体制与企业制度的改革。渐近性改革的路径从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但并没有使企业走上促进技术创新之路,相反形成了创新不足的状态依存。 1.科技体制的改革没有给企业创新注入足够的科技资源。应该说,科技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但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仍未解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使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有了推广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但是企业已经习惯于在创新上搭便车,无偿取用科技成果,使得科研人员被迫自己搞转化。目前,鼓励兴办科技型企业,从根本上说,不过是对这种现状的确认与推进。从产业化的角度看,仍然是创新不足。 2.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提供技术创新的足够激励。从企业方面来看,改革后的企业即使具备了创新的条件,也不具备这种动力。因为从经济人的理性出发,一是寻租的机会多多,如企业可以通过在承包基数上的讨价还价向发包者寻租,并通过对资产的过度耗用和不恢复资产原值以增加虚假的剩余收入;通过争取上市额度,资产包装上市来获取收益,并且可以争取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获取租金。二是转型期制度漏洞多。由于知识产权与专利制度不完善,创新的外部性存在,创新的成本自己承担,而创新的收益则因被模仿、假冒而被其他企业侵占,创新的租金耗散。再加上创新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企业选择不进行创新是情理中的事。 以上的分析说明,放权让利对改革路径的偏离具有一种自我强化的趋势。有可能使企业长期置身于不思创新的无效制度安排之中。 三、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行为依赖分析 1.科研院所创新不足的行为依赖。科研院所创新不足不具有源头性,可以说是由于企业创新不足引致的创新不足。在我国,企业不思创新,除了制度问题以外,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曾长期使企业的产品处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地位。当过剩经济来临时,人们才注意到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于是,企业把目光首先投向科研单位,希望拿到最新成果,使企业走出困境,但这种企望是不现实的。新产品从研制到生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成功既取决于它本身的科技含量及其市场的竞争力,又取决于一系列的配套技术与资源。这决非一个科研院所所能完成。企业不进行这方面的投入,不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带来的影响是严重的。对科研机构来说,丧失了进行干中学的机会,丧失了系统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科研机构越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越是难以指望企业进行投入,进行联合开发。陷入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这可以解释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不足的行为依赖。 2.企业创新不足的行为依赖。本文将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与科技起家的企业分开分析。 (1)国有企业。国家放权让利主要是增加职工的收入。这种制度安排客观上不鼓励进行技术创新。从客观上说,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费用。国有企业也有技术改造费,这笔费用可以用于购买机器设备,但不可以用于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可以大量进口设备,但却吝于技术创新。企业长期不进行技术创新的结果就是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减退。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企业寻求并建立其独特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企业越是没有这种能力,就越是不能进行成果的转化,而越是不能进行成果的转化,企业越是不能从中学习,以获得这种能力。因此企业的行为依赖也存在着自我强化的趋势。 (2)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创办之初,主要是靠那些“星期天工程师”,这对我国的技术扩散可谓功不可没。但乡镇企业一开始选择的依赖外部技术资源的路径(后来实际上成为乡镇企业的普遍模式),使乡镇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自己进行技术创新的传统。其结果乡镇企业实际上在技术与产品上都是国有企业的克隆,微观上与国有企业争资源、争市场,宏观上造成了产业结构雷同,投资则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当市场趋紧,一部分企业就陷入了困境,只有少数先行的企业,开始了一轮新的与国有企业同步的对外国技术与产品的依赖。 (3)科技起家的企业。按理科技型企业以科技起家,技术创新应是其主要传统。事实上,今天在市场经济中独领风骚的高科技企业,如北大方正、东大阿派、联想集团等可以说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规则。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有许多一开始是高科技起家的企业,并没有抵挡住在卖方市场下遍地黄金的诱惑,而放弃了在自己的核心技术的进一步创新,结果泯然众矣。与技术创新越离越远,也与成功越离越远,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匆”。 在我国,就有无技术创新的传统与能力而言,企业可以说是二元化的。具有这种传统与能力的只是科技型企业的一部分,另外,在组装型的制造业企业中,也有一部分从进口依赖转向了自主创新(如春兰、海尔等家电企业)。但我国的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还处在中低技术的统治之下,大部分企业既没有技术创新的传统,也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解决状态依存型技术创新不足的关键是进行制度变革,加强技术创新的产权保护,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网络。具体地说,就是改变创新的成本与收益的相对价格,一方面,诱导科技型企业的出现;另一方面,诱导现有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形成技术创新的新惯例。以解决状态依存型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 解决行为依赖型技术创新不足,主要要改变其行为规范,但这个问题要归结到培植其创新能力,使其形成自我强化的机制。一是在新的制度安排下,鼓励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组织的出现;二是加强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逐步形成企业的创新能力;三是形成以具有创新传统与能力的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将创新能力输入到相关企业中去。
本文标题:企业创新的不足以及改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0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