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儿推拿治疗八法小儿推拿治疗八法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的治疗原则就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它们是在中医治疗思想指导下,根据整体观、天人观、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等理论所制订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则。传统中医的治疗原则包括: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整升降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治疗原则是治疗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医学术的基本内容。它具有抽象性、纲领性、全局性和指导性。治疗方法俗称治法,是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对具体辨证结果所提出来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它从属于治疗原则,反应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则的具体化,任何治疗方法都是从属于或体现出一定的治疗原则。治法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治疗八法《内经》已见雏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将攻邪总结为汗、吐、下三途,并将按摩归于其中(汗吐下),明张景岳发挥了温法与补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云:“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从而建立起治疗八法。一、推拿汗法【基本原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通过发汗以驱除在表之邪气。如“汗者,散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等。可见,出汗,是邪较轻浅时一种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故在汗法中,出汗为其现象,而宣散向表、向上,逐邪透达为其本质。【主要适应范围】1.外邪侵袭肌表:如外感六淫、恶寒发热无汗。2.高热无汗。3.皮肤病:风疹,荨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透,及疮疡初起、咳嗽、泄泻等见表证。临床上对于外感风寒可用拿法,先轻后重,使汗逐渐透出,达到祛风散寒解表的目的。外感风热用轻拿法,使腠理疏松,微汗解表,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病体则霍然而愈。【代表手法】点法、按法、拿法、揉法、一指禅推法。【代表穴位】头面四大手法、风池、风府、肩井、二扇门、一窝风、风池,其中揉二扇门为发汗要穴。【注意事项】1.手法力度可稍加重,小儿常因之而哭闹,此有助汗出。2.治疗前适当饮水,以滋汗源。3.中病即止,一般见汗即止,不宜强求。4.汗法使腠理开,治疗后须避风寒以免邪侵。二、推拿吐法【基本原理】《内经》云:“其高者,因面越之”。涌吐,是邪在高位时一种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如肺胃之气上涌,当属升提之性,此点与汗法类似。涌吐为其现象,而逐邪使之排出体外为其本质。【主要适应范围】1.邪气经口鼻而入,病位较高,一般停留在上中二焦。如气机隔拒,肺痈脓血,痰涎壅盛,宿食停滞。2.食物中毒、异物梗阻或锁喉之证。此时的吐法为急救之主要方法。3.肺气郁闭,小便不通。吐法宣肺,提壶揭盖之意。4.取其升提之性,可用于气机下陷之症,如久泻、头晕之症。这是推拿吐法不同于药物催吐的最大特点。【代表手法】手指或器械(如牙刷、鹅毛等)探法、逆(向上)推法、挤压法。【代表穴位】天突、膻中、鸠尾、中脘、胃脘、内八卦、咽喉深部等,其中刺激天突为代表手法。【注意事项】1.手法操作力度宜重,探法宜深入咽喉深部。2.吐法刺激强度大,常有汗出现象,故可用于汗法之适应症。3.病位居中脘以上,病势急迫者适用,且吐之不宜太过,一般以患儿有恶心感即可,但确属邪毒内聚,则以邪毒排出为度。4.邪在中脘以下禁用,体质过度虚弱,慎用。三、推拿下法【基本原理】“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下者,攻也。攻其邪也。”“因其重而减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大凡下法,使用于病位较低者,其趋势为从上向下,能泻实。下法最直观的征象为大便排除或小便通利,二便既利,腑气得通,周身气机调畅、血脉通和、新陈代谢正常,阴平阳秘,自然健康无病。【主要适应范围】1.有形邪气积停体内,尤以中下二焦邪气为宜,例如,宿食、瘀血、痰浊、水饮,虫积等。2.无形邪气弥散体内,如火热、气滞、阳亢等。3.气机上逆之证,如呕吐、呃逆、咳喘、眩晕等。4.腑病,如胆绞痛、肠痈、胃绞痛、癃闭等。总之凡实证及热证可用之。临床上对于胃肠燥热者,多采用推揉中脘、天枢、大横,重揉时短、逆时针摩腹,推下七节骨,力点向下揉按长强等;对食积便秘者,多采用揉板门,清大肠,揉天枢,运外八卦,摩腹,揉脐等法。【代表手法】推法、运法、揉法、搓法、摩法。【代表穴位】腹、六腑、板门、下七节骨、桥弓、开璇玑、肃肺等。【注意事项】1.操作时,力度宜强,时间宜短,并注意操作的方向性。2.表证慎用,以免引邪内陷。3.虚证慎用。4.即使当下之证,应充分考虑下法之伤津、耗气、沉降之性,权衡利弊,适当用之。四、推拿和法【基本原理】《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内经》曰:“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揉以和之,和者,冲和之象。周于藩说:“揉以和之,可以和气血,活经络。”说明可用和法调和气血以扶助正气,驱逐客邪。【主要适应范围】1.天人失和,如小儿夜啼、遗尿、易感冒,水土不服之证见吐泻、斑疹等。2.主要用于邪在膜原或半表半里之间,汗之不可,下之不能之时选用和法。3.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例如,调和肝脾、调理肠胃、调和脾胃等。和法有协调脏腑的功能。4.久病、大病邪气始衰,邪气仍在,正气亦不强之证。临床上对于反复感冒患儿常应用分推头阴阳手法,更好的实现天人合一,从而提高小儿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对与脾胃与胃肠功能失调可采用摩腹、揉腹、分推腹阴阳治疗。【代表手法】揉法、摩法、一指禅推法、合推法、平推法。【代表穴位】手阴阳、腹阴阳、头阴阳、小天心、六腑与三关、外劳、百会与涌泉,运土入水、运水入土,二龙戏珠等,其中分头阴阳为代表手法。【注意事项】1.应遵循不急不徐、不轻不重、不深不浅的原则,使手法体现和解之意。2.“揉以和之”是对揉法和和法的最好解释。揉法本身方向可顺时针可逆时针,力度可轻可重,面积可大可小,最好地切合了病情,故能调和之。临床多用揉法调和,且揉法的操作方向通常相互配合,不应朝一个方向,例如摩腹时顺逆时针相互交替,推法操作时可分推与合推相配合,方起到平补平泻,调和阴阳的作用。五、推拿温法【基本原理】《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劳者温之。”《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温者,温里、温中也。温与火同性,温属阳,能散寒。【主要适应范围】1.外感寒邪,证见恶寒、头痛、身痛、无汗。2.里寒证,证见呕吐、呃逆、心腹冷痛拘急、口不渴。3.阳气虚弱而致久泻、久喘、面白或青,小便清长或遗尿,倦怠等。临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温补肾阳;可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等温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温肺化饮;摩关元,擦八髎,揉龟尾等温阳止泻。揉外劳宫,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疗泻痢、脱肛、遗尿;推三关,性温热,治一切虚寒证等。【代表手法】按法、点法、擦法、摩法、运法、摇法、抖法等。【代表穴位】中脘、命门、丹田、外劳、三关、肚角等。【注意事项】1.临床应辨明外寒、内寒:内寒还应查其虚实。外寒应配汗法以驱散寒邪。内寒属虚还应与补法同用。2.本法操作力度宜轻,时间宜长,力量深透方能起效,应用摩擦类手法使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不可太过,以免泻热,应用摇、抖等运动关节类手法,亦不可太过。3.推拿时可配合温热类介质,如姜汁、冬青膏等。4.治疗各种痛证最为有效,可做治标之法。5.治疗期间忌生冷及受凉。六、推拿清法【基本原理】《素问·至真要大论》:“治热以寒,”“温者清之,”“热者寒之。”寒同水性,能除热泻火。“大热遍身,狂而妄言妄闻,视足阳明大络取之……如前热去乃止,所谓推而散之者也。”【主要适应范围】1.时行热病,热在卫分气分及初入营分。2.脏腑热盛如肠热、胃热、心火、肝火、肺热等。3.阴虚内热,脏腑失津液所养。4.食积化热。如病在表者,当治以清热解表,多用开天门、推坎宫手法;表实热者,逆经轻推背部膀胱经,揉大椎等;表虚热者,顺经轻推背部膀胱经,顺揉太阳穴等;病在里且属气分大热者,当清其气分之邪热,逆经轻推脊柱,掐揉合谷、外关等;阴亏虚热者,轻擦腰部,推涌泉,摩下丹田,清天河水等。【代表手法】擦法、拧法、捏法、揪法、刮法、推法等。【代表穴位】印堂、夹脊、天柱骨、天河水、六腑、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明月等。【注意事项】1.热在卫分与汗法同用,热在气分、营分应注意保津安神,防治闭脱。脏腑热盛可与下法合用,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阴虚内热应与养阴法同用,从而滋生津液、阴血。食积化热,应与消法同用,才可消积,以治其本。2.操作时手法从重从快,以皮肤潮红、微有瘀斑为度。3.推拿时,可配合清凉性介质,如凉水、鸡蛋清、葱汁等。七、推拿消法【基本原理】《内经》云:“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消者消散,去其积聚也。脏腑经络筋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其消法乃得平也。【主要适应范围】1.主要适用于饮食积滞,如厌食、腹胀、胃痛、食积发热或疳证。2.气滞成聚,气机不运,腑气不降。3.瘀血内停。4.痰水停蓄。5.虫证、梗阻等。6.脏腑症瘕、包块。有形的凝滞积聚,可用一指禅推、摩、揉、搓等手法散之,频率由缓慢而转快,可达消结散瘀的作用。【代表手法】一指禅缠法、分推法、摩法、振颤法、颠法、拿捏法、运法。【代表穴位】内八卦、四横纹、板门、脊、腹、胁肋、肝等。【注意事项】1.手法力度较轻、操作时间较长。2.包块、积聚是标,病因是本,故用消法同时,应寻求疾病的根本而治。3.常与补法或下法配合使用,消能去积,但消无泻下之功,配合下法,给邪以出路,从而使邪气难复。消法本身耗伤正气,故对于本虚标实之证常配合补法,以扶正驱邪。4.宜空腹时操作,食后推拿,恐伤气机。八、推拿补法【基本原理】《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补其虚,从而消除一切衰弱之证的治法,也可增强人体机能状态,并促使机体化生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方法。【主要适应范围】1.先天不足,发育欠佳,五迟五软。2.后天不足,营养补给不良,影响生长发育。3.脏腑虚弱或患儿整体机能状态低下,如气怯声低、遗尿、反复感冒、便溏等不足之证。补脾胃以健脾和胃,加强胃腑功能为主,多采用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等;补肝肾以滋阴壮阳为主,多采用擦命门、腰阳关,揉关元、气海等穴;补肾经,摩揉涌泉穴等。【代表手法】摩法、运法、揉法、推法。【代表穴位】五经穴、上三关、二马、脊柱、丹田、关元、神阙、脾俞,肾俞等。【注意事项】1.补法宜详分阴阳气血之不足,分别采用滋阴、温阳、益气、补血等方法治之。2.操作时间宜长,力度宜轻,并注意补法的方向性。3.小儿虚证的根源在肺、脾、肾三脏,故补法以此三脏为重点。4.治疗虚证,结合食补,药补效果更好。推拿重在改变机体状态,而不能直接输入气血阴阳等物质,所以,临床上,多在推拿时配合应用内服药。
本文标题:小儿推拿治疗八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1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