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图纸/图片/标牌 > GBT 38306-2019 手部防护 防热伤害手套
书书书犐犆犛13.340.40犆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犌犅/犜38306—2019手部防护 防热伤害手套犎犪狀犱狆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犘狉狅狋犲犮狋犻狏犲犵犾狅狏犲狊犪犵犪犻狀狊狋狋犺犲狉犿犪犾狉犻狊犽狊20191210发布202007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书书书目 次前言Ⅲ…………………………………………………………………………………………………………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技术要求2………………………………………………………………………………………………… 4.1 总则2………………………………………………………………………………………………… 4.2 耐摩擦性能2………………………………………………………………………………………… 4.3 耐撕裂性能2………………………………………………………………………………………… 4.4 热防护性能3…………………………………………………………………………………………5 测试方法5………………………………………………………………………………………………… 5.1 总则5………………………………………………………………………………………………… 5.2 手套脱下时间5……………………………………………………………………………………… 5.3 耐摩擦性能5………………………………………………………………………………………… 5.4 耐撕裂性能5………………………………………………………………………………………… 5.5 阻燃性能5…………………………………………………………………………………………… 5.6 接触热6……………………………………………………………………………………………… 5.7 对流热6……………………………………………………………………………………………… 5.8 辐射热6……………………………………………………………………………………………… 5.9 少量熔融金属飞溅6………………………………………………………………………………… 5.10 大量熔融金属泼溅6…………………………………………………………………………………6 标识6………………………………………………………………………………………………………7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7………………………………………………………………………………………附录A(规范性附录) 接触热测试8………………………………………………………………………附录B(规范性附录) 对流热测试13………………………………………………………………………附录C(规范性附录) 辐射热测试19………………………………………………………………………附录D(规范性附录) 大量熔融金属泼溅测试24…………………………………………………………附录E(规范性附录) PVC膜热特性测定方法31………………………………………………………参考文献32……………………………………………………………………………………………………Ⅰ犌犅/犜38306—2019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2)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赛立特安全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东亚手套有限公司、杜邦(中国)研发管理有限公司、安徽玉杯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钧、赵卫、俞捷、胡迎祥、任昭晋、余晶晶、张秀云、邵良林、蔡夏林。Ⅲ犌犅/犜38306—2019手部防护 防热伤害手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防热伤害手套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标识和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本标准适用于防护火焰、接触热、对流热、辐射热、少量熔融金属飞溅或大量熔融金属泼溅等一种或多种形式热伤害的手套。本标准不适用于消防和焊接作业用手套。注:本标准测试提供的是性能等级而非防护等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5456 纺织品 燃烧性能 垂直方向试样火焰蔓延性能的测定GB/T12624 手部防护 通用技术条件及测试方法GB/T16839.1 热电偶 第1部分:电动势规范和允差GB/T17599 防护服用织物 防热性能 抗熔融金属滴冲击性能的测定GB24541—2009 手部防护 机械危害防护手套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续燃时间 犪犳狋犲狉犳犾犪犿犲狋犻犿犲在规定测试条件下,点火源移开后材料持续有焰燃烧时间。注:单位为秒(s)。3.2 阴燃时间 犪犳狋犲狉犵犾狅狑狋犻犿犲在规定测试条件下,点火源移开后或有焰燃烧终止后材料持续无焰燃烧时间。注:单位为秒(s)。3.3 熔融 犿犲犾狋犻狀犵材料在高温下出现软化并可流动。3.4 滴落 犱狉犻狆狆犻狀犵材料在熔融过程中熔化液滴的分离。3.5 接触温度 犮狅狀狋犪犮狋狋犲犿狆犲狉犪狋狌狉犲犜c1犌犅/犜38306—2019接触热测试中,加热筒接触区域的恒定表面温度。3.6 阈值时间 狋犺狉犲狊犺狅犾犱狋犻犿犲狋t接触热测试中,热量计温度升高10℃所需的时间。3.7 对流热传递指数 犮狅狀狏犲犮狋犻狏犲犺犲犪狋狋狉犪狀狊犳犲狉犻狀犱犲狓;犆犎犜犐在规定测试条件下,使用质量为(18.00±0.05)g的铜圆片和(25±5)℃的初始温度测试时,温升达到(24.0±0.2)℃的平均时间。注:单位为秒(s)。3.8 辐射热传递指数 狉犪犱犻犪狀狋犺犲犪狋狋狉犪狀狊犳犲狉犻狀犱犲狓;犚犎犜犐在规定测试条件下,以规定的入射热通量密度进行测试时,热量计的温升达到(24±0.2)℃的平均时间。注:单位为秒(s)。3.9 热通量密度 犺犲犪狋犳犾狌狓犱犲狀狊犻狋狔单位时间通过热量计暴露面的热量。注:单位为千瓦每平方米(kW/m2)。4 技术要求4.1 总则依据本标准制造的手套应符合GB/T12624的所有适用要求。除非另有说明,对于4.4中所述的所有测试性能级别为3和4的防护手套,其结构设计应满足在紧急情况下能轻易地脱下。按5.2的方法测试时,手套脱下时间不得超过3s。4.2 耐摩擦性能按5.3的方法测试时,手套材料应符合表1性能等级至少1级。表1 耐摩擦性能等级性能等级1级2级3级4级摩擦周期100500200080004.3 耐撕裂性能按5.4的方法测试时,手套材料应符合表2性能等级至少1级。表2 耐撕裂性能等级性能等级1级2级3级4级撕裂力/N102550752犌犅/犜38306—20194.4 热防护性能4.4.1 总则下列条款是针对不同热传递形式的热防护性能要求,根据手套预定应用领域中可能暴露的热伤害形式的不同,手套应达到其中一项或多项性能要求。4.4.2 阻燃性能按5.5的方法测试时,手套材料应符合表3要求。表3 阻燃性能等级性能等级续燃时间/s阴燃时间/s1≤20—2≤10≤1203≤3≤254≤2≤5 如果发生熔融,材料应无滴落,手套的最内层应无熔融迹象,测试区域的所有层应没有出现破洞,接缝应没有裂开。4.4.3 接触热按5.6的方法测试时,手套材料应符合表4要求。接触热性能为3级或4级时,手套还应按5.5规定的方法进行阻燃性能测试,且阻燃性能应至少达到3级,否则接触热性能等级只能报告为2级。表4 接触热性能等级性能等级接触温度犜c/℃阈值时间狋t/s1100≥152250≥153350≥154500≥154.4.4 对流热对有对流热性能的手套,仅当阻燃性能达到3级或4级时,才能报告性能等级。按5.7的方法测试时,手套材料应符合表5要求。表5 对流热性能等级性能等级对流热传递指数CHTI/s1≥42≥73犌犅/犜38306—2019表5(续)性能等级对流热传递指数CHTI/s3≥104≥184.4.5 辐射热对有辐射热性能的手套,仅当阻燃性能达到3级或4级时,才能报告性能等级。按5.8的方法测试时,手套材料应符合表6要求。表6 辐射热性能等级性能等级辐射热传递指数RHTI/s1≥72≥203≥504≥954.4.6 少量熔融金属飞溅对有少量熔融金属滴飞溅性能的手套,仅当阻燃烧性能达到3级或4级时,才能报告性能等级。按5.9的方法测试时,产生温升40℃的熔滴数量应符合表7要求。表7 少量熔融金属飞溅测试的性能等级性能等级熔滴数量1≥102≥153≥254≥354.4.7 大量熔融金属泼溅按5.10的方法,用表8规定的相应质量的铁水进行倾泼测试后,模拟皮肤的PVC膜的压纹面应没有变平滑或出现其他异常变化。表8 大量熔融金属泼溅测试的性能等级性能等级铁水/g130260312042004犌犅/犜38306—2019 如果熔滴残留黏附在试样上或者试样被点燃或烧破,则本性能测试是不合格的。应根据需要选择其他金属进行测试,相应的测试结果应在制造商提供的信息(第7章)中给出。5 测试方法5.1 总则对于多层手套,无论各层是否连接在一起,应对所有层同时进行测试,该要求适用于5.5、5.6、5.7、5.8、5.9和5.10中描述的测试方法。5.2 手套脱下时间三双手套在温度(20±2)℃和相对湿度(65±5)%的环境下放置至少24h后进行脱下测试。选择手部尺寸适合的受试者穿戴手套,记录每双手套脱下时间(单位为秒),计算平均值,数值修约至个数位。5.3 耐摩擦性能按GB24541—2009中5.2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5.4 耐撕裂性能按GB24541—2009中5.4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5.5 阻燃性能按GB/T5456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并有如下变动:a) 按图1所示,垂直安装手套使A点位于下边缘中点。b) 将燃烧器置于手套下方,使之与手套(图1,A点)或中指垂直中线在同一平面内,并垂直于手套表面;安装燃烧器时,使燃烧嘴与垂直方向成(30±3)°;燃烧嘴顶端与手套A点(图1)或中指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应为(20±2)mm。c) 点火时间分别为3s和15s,应各测试1只手套,并记录每个点火时间燃烧测试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每个时间均应符合表3要求。图1 手套测试方向5犌犅/犜38306—20195.6 接触热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5.7 对流热按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5.8 辐射热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5.9 少量熔融金属飞溅按GB/T17599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测试应在4个试样上进行。试样应取自一双手套的掌部和背部,尺寸为(120±5)mm×(20±5)mm。分别计算手套掌部和背部各两个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并表示为最接近的整滴数,性能等级由平均值的最低值确定。5.10 大量熔融金属泼溅按附录D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测试所使用的PVC膜的热特性按附录E规定的方法测定。6 标识标识应符合GB/T12624的相关条款,还应符合GB24541—2009第6章要求。应按图2示例标识防热伤害手套及性能等级。图2 防热伤害手套标识示例 如果性能等级标示为X而非数字,则表明该手套不具备该项性能。6犌犅/犜38306—20197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以下内容应与手套一起提供:a) 生产商或经销商的全名及地址。b) 手套名称(商业名称或代码,以便使用者知道生产商和适用范围)。c) 特殊尺寸适用范围及适用场所信息。d) 防热伤害等级标识中X和每个数字含义,及对应各个级别的选用/应用的建议,并包括以下内容:1) 对于阻燃性能等级为1或2的手套,应明确警示该手套不得接触明火;2) 按5.9进行测试的金属材料及相应性能等级说明和适用性说明;3) 对于可以分离的多层手套,应说明所述性能水平仅适用于包括所
本文标题:GBT 38306-2019 手部防护 防热伤害手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5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