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的形成和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2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的活动中所涉及的问题能有感性认识,但认识深度恐有不够。其次,学生可能会对活动本身投入较多而忽略了相关问题。另外,要求学生从活动中提炼出相关概念也是有一定难度的。3设计思想本课波的形成和描述(第一课时)以原子弹爆炸,昆虫撞蜘蛛网视频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从生活现象引进机械波,从学生整体发展出发,采用学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发出声波时声带的振动就是声波的振源,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还在其间引入学生活动,用“人浪”模拟绳波的形成,使学生亲身体验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是机械波形成和传播的关键,通过相互作用达到能量的传递,并以此为依据从力学和运动学两个角度说明横波、纵波的区分,完成课堂练习,加深理解并掌握机械波传播的特征。4核心素养(一)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波的概念,知道其形成的条件2、理解机械波传播过程的特点,知道其传播的是运动形式、能量和信息。3、知道机械波的分类及相关概念。(二)科学思维:1.通过分组讨论与课件、视频等从感性出发剖析机械波波动的规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2.通过对机械波形成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方法,并进一步从根本上理解机械波的传播过程及特点。2(三)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参与模拟绳波的过程,从波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个体动作要服从整体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泡沫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多观察,多思考,中学生也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5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机械波传播中各质点的运动规律。2.质点间的带动作用造成的各质点振动的重复性和滞后性。【教学难点】1.各质点只是上下振动,并没有沿传播方向迁移。2.各质点间是带动作用,其传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6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与视频、讨论探究。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7教学教具PPT课件、绳子、波动演示器、多媒体视频。8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教师以原子弹爆炸,昆虫撞蜘蛛网视频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像这种振动通过介质由近及远向外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研究课题。活动2【讲授】2、新课教学师:让学生观看PPT,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种波动形式,如五星红旗迎风飘摆,舞蹈演员手中的丝带,树枝敲打水面会形成水波等。引导学生说出还有那些形式的波?3师生小游戏:用手扶在喉咙处,当发出“啊”的声音时有什么感受?生:声带在振动生:绳子上出现凸凹相间的波形向前传播。学生模拟绳波产生过程:教6-8名同学到讲台前边来,站成一排。师:采访亲自参加实验的同学,为什么第一名同学在振动时他们没有跟随着振动?师:总结波的产生条件:1振源2介质生:声波,地震波等等师:那么要想产生机械波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师:这说明要想产生波首先要有振源,声音的振源是声带的振动,水波的振源是用树枝拍打的地方,昆虫落到蜘蛛网上,昆虫的振动就是振源(师演示绳波):用手抖动绳子一端,在绳子上形成绳波,并提问学生绳子上出现的情况?每个同学相当于绳子的各个不同部分,先让第一名同学上下振动,结果没有形成波,他的振动形式没有传播出去。小组讨论:在第一名同学振动时为什么后边同学没有跟随着振动,没有形成波?生:他和其他同学没有连接在一起,他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生: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每个人回答都是一样的。他们之间没有作用力,没有感受到前边同学的带动。师:这说明要想产生波,不但要有振源,还需要连续的介质师:组织学生胳膊挽着胳膊连接在一起,重新模拟绳波的产生。活动3【活动】3、师演示波的演示器,总结机械波传播的特点:4带动性滞后性重复性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特点:密部和疏部波的形成和传播1振源2介三、机械波的形成过程:1、横波2、纵波(1)靠近振源的质点先振动,远离振源的质点后振动。(2)介质各个质点起振方向与振源起振方向相同。(3)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做机械振动,质点并不随波迁移。(4)各质点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质点振动周期与振源振动周期相同,振幅相同(不考虑能量损失)。(5)波能传递振动形式、信息和能量。活动4【活动】4、播放视频并动画模拟横波和纵波,总结波的分类播放视频并动画模拟横波和纵波,引导学生思考: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有什么关系?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特点:波峰和波谷活动5【板书】5、板书设计一、机械波定义:二、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四、机械波的传播特点:五、机械波的分类51.向右传播的波上三点A、B、C,请指出该时刻振动的方向2.一列横波沿绳子向右传播,某时刻绳子形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对此时绳上A、B、C、D、E、F六个质点()A.它们的振幅相同B.质点D和F的速度方向相同C.质点A和C的速度方向相同D.从此时算起,质点B比C先回到平衡位置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波的形成和传播》这节课是围绕着波的形成过程展开的。设计思路是所有的规律、结论都是尽量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和大量的思考后自己得到,即使不太严密,不太完善,学生自己悟出的道理应活动6【练习】6、巩固练习ABC活动7【总结】7、总结、布置作业1、小结: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小结教学反思6该印象最深刻的。另外,通过对“波动”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通过“人浪”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经历了本节课的备课、上课后,我有以下反思:一、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方面:1.本节课能够借助简单的实验道具绳子让学生亲身体验波动的形成,通过波的演示器初步观察到“波动中单个质点做机械振动”这个物理现象,初步理解波动是传播机械振动的。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物理模型。实验时学生很活跃,总结时也很积极。2.“带动性,滞后性,重复性”三个词语的描述特别准确。通过让学生总结,再加以修正,使学生理解准确。解决了“机械波形成的本质原因、机械波传播的特点”难理解和难接受问题。3.在波的分类中用视频和动画演示横波和纵波的形成和特点,演示效果很好,学生体会比较深。二、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1.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把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由于长期的“满堂灌”教学习惯已经养成,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过多的干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这一设想流于形式。2.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首先,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叙述。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是学生的思维整理过程,不要随意打断。其次,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如何、甚至是错误,都应该给予鼓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自己在课堂上没太多的注意,有时直接指出学生回答错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3.课堂教学语言要进一步锤炼。精炼、准确、有效的语言描述无疑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知识的有效生成。自己的课堂语言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总之,本节课自我感觉还有许多的不足,但无论是前期的准备工作、上课环节还是课后的反思都带给了我许多的思考,也体验到了成长。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自己以后努力上每一节课,继续学习、继续努力、继续反思、继续成长!
本文标题:《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9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