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
-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适合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2、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着力于研究性学习,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都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2002年秋季初中也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并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此,我校初中部于2001年秋季在部分学生、学科中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并决定于2002年2月在初一年级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初中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先以“人与自然”为主题,探索农村初中如何结合农村本地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先在初一年级试行,积累成功经验后向全校推开。⑴学生层面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羊中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⑵教师层面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平等中的首席)。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⑶学校层面探索一条符合农村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2-课程内容实施内容①全员培训与特长学生培训相结合课时安排课程管理每周1课时(同时增加主题活动课时)指定领1、信息技②电脑小报、网络访谈、网页制作术教育③学科教学与之整合④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①摄影技术普及、创作、服务师生②摄影故事创作★③自行车修理、服务师生、社区域2、劳动技④航模制作普及、设计、比赛、六术教育一航模展示活动设计★⑤农忙活动⑥校办厂实习教务处劳技组信息技术每周2课时组(同时增加主题活动课时)⑦花卉栽培⑧其它重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2.阶段目标及主要内容⑴(2002.2-2002.9)从初一年级开始试验,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适当加入人与生活、社会的内容,全面启动综合实践活动。从中探索以下几个问题(子课题):①如何充分开发农村本地课程资源;②如何对原活动类课程加以提升、延伸和发展;③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内的四块内容进行整合,体现综合化特点;④如何把非指定领域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⑤如何在学科教材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活动;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初步方案);⑦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实效性(学校、家庭、社区结合);⑧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变化;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多元发展;⑩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的重建。⑵(2002.9-2003.9)修改和完善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初二年级以“人与生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初一年级继续全面实施,做好初三年级的相关准备。⑶(2003.9-2004.2)构建适合我校初中三年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课程体系,全面启动初三年级以“人与社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使初一到初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个系列,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三、课程内容的实施及管理1、课程内容的组成及管理-3-3、社区服务与社会①走进敬老院(调查、服务、宣传)②走进五个德育基地(实习调研)每学期2-3次政教处教务处实践4、研究性学习③走进社区(服务、宣传)④羊尖庙会宣传环保及调研①初一“人与自然”(关注自然)②初二“人与生活”(体验生活)③初三“人与社会”(走向社会)①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弹性课时)每周3课时(周五)总务处教务处②文化游(初一远足、扫墓,初二每学年各1次1、校传统春游,同时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活动③法制教育系列活动非④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2-3次以政教处指⑤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切入定①百人入团仪式系列活动上集中课时与分散课教务处总务处领2、班团队②争做五小合格小公民活动时结合,每学期各域活动③羊中学生形象讨论活动④其它一次,包括每周一的班会课3.学生心①心理咨询与辅导理健康活②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动③其它每二周1课时排入课表教务处教科室注:原“新视野活动”融入相关领域并加以提升、拓展。2、课程的实施方式⑴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跨班级活动、跨年级活动等)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不同主题、不同场合同时开展活动,主题有分有合,活动有分有合。⑵活动地点(校内、家里、社区等)⑶活动时间(集中课时与分散课时结合)⑷教师工作量计算3、课程的校本特色建设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开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课程重点内容的建设与实施将会体现学校课程的校本特色。如我校原先已有广泛基础和成果的课程内容:①“乐凯杯”摄影故事创作;②航模的设计与制作;③文化游中的微型课题研究;④学生-4-心理健康活动课程;⑤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⑥以学科素材为切入的综合实践活动;⑦锡剧文化和学唱锡剧。实施线索:以自然与生活、社会与生活、自我与生活为三条主线。实施策略:以综合主题的方式整体进入,体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4、课程内容的整合⑴指定领域四块内容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四块内容既可以相对独立地设计和实施,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或项目,以其中某一领域为切入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将四块内容融合在一起(如图),这种整合化的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样式,也有助于初中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的综合实践活动。⑵非指定领域内容与指定领域内容的整合可以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学生间交往活动等某一领域为载体开展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以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⑶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可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素材,使之延伸、提升、综合、重组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必将促进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和拓展,提高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整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最终必将走进学科课程,并与之融合为一个整体。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可以打通进行。5、课程的组织与实施⑴准备阶段(2002.2)方案引路:制订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稿),以方案指导活动。课题带动:成立《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组,以课题带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加强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形成校长室领导、教务处主责、各处室联动、年级组基点、班级主阵地、社区共参与的实施与管理体系。校长室――统筹规划、校长办――联络协调、社区服信息技务与社术教育研究性会实践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5-政教处――课程实施、教科室――课程指导、教务处――课程管理、总务处――后勤服务师资培训:邀请专家作相关知识讲座,充分利用和积极借鉴高中部的相关经验,对学生、教师作必要的培训。确定主题: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并公布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课题。导师组成: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各班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各任课老师相协调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导师组(每组4-6名导师),并尽可能使学生选导师(公布全校教师的地点、电话、特长),选课题,自主组成课题组,同时聘请家长、社区专家为校外辅导员。通过网站获得专家指导。⑵实施阶段(1)、政教处负责开发实施(全校性活动),教务处负责课程管理、设计的内容。①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题切入,适当整合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如敬老院、德育基地、庙会、文明卫生镇、区运动会等)。②以校传统活动为主题切入,整合其它领域(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文化游、法制和交通安全、传统节日纪念、班团队活动、文明礼仪等)。说明:①②两块内容每学期1-2次,有计划、内容、成果。(2)、教务处负责开发与设计综合主题类活动,教研组、年级组具体实施的内容(立足年级、班级、小组活动)。①以“新视野”活动切入(如体育、陶艺、窗花、锡剧、航模、摄影、文学社等),开展相关综合主题活动(跨班级活动)。②以研究性的综合主题活动切入(学生小组可选择学科素材类、项目设计类、课题探究类、兴趣活动类等)整合其它领域(班级分小组活动)。说明:第①②块内容每周五、六活动,两块内容体现主题有分有合,活动有分有合。(3)、教科室负责开发设计与实施,教务处负责课程管理的内容。①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切入(如咨询、辅导、活动课程),开展年级、班级、小组和个人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②其它。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按计划排入课表,同时也实施弹性课时,以便实施相关的综合性的活动(见实施内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走进敬老院(三月份),走进社区服务、宣传环保(四月),-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流程图走进德育基地(五月份),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自由组成课题组,并选举课题组长,填写活动实施计划表、活动情况记录表、导师组指导意见表、活动评价表㈠㈡、活动成果汇报表(附实施量表),导师组负责对学生课题组的指导与监控,在活动之前,各小组须将活动的详细安排报导师组,由导师组填写指导意见表。每次活动结束须填写活动情况记录并上交导师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随时记录活动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及体会。(3)、总结阶段:(2002.7-2002.9)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考察报告、研究论文或体会文章,包括个人总结一份,以及整个活动中的原始“资料包”一份(以班级为单位),同时以活动课题组为单位,利用班会活动课进行成果交流与评价,选出突出成果组进行全年级全校性的成果交流,对重点研究性课题进行年级组的答辩、报告会。2002.9,学科各部门写好工作总结一份,教务处负责汇总各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操作变量,布置新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四、课程评价1、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家长、地方和社区。评价对象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及家长社区评价、评价主体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评价内容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同时更关注全过程的评价以及过程评价的及时性,及评价的多次性。2、对学生的评价突出过程、注重体验、关注情感、重视态度,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如有成果最好(专利),但不作为评价的普遍要求。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成长记录袋”,全面记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和评优、评三好学生相挂钩。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1.活动主题与目标2.活动内容及要求3.活动方式与步骤4.活动成果交流评价5.活动的延伸与拓展-7-4、从考查学科入手试验考试评价的改革。如期末考试成绩中20%的分数为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成绩,积累成功经验后向考试学科全面推开,以从评价机制上激励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5、对教师的评价,一方面侧重于对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和指导;学生的资料包的整理,成果展示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看是否有课程的整合能力及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6、课程成果交流包括各种实施量表、学生资料包、展板、课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展示与研究。五、课程实施的组织机构1、课题组:《农村初中综合实
本文标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49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