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校园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富活力的元素,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他们的思想政治状态和道德素质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前途。“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让青年学子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当前,我校正掀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的热潮,通过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们深感作为当代新青年,要自觉的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笃学创新,把知识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更饱满的热情和风貌投身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在高校贯彻宣传十九大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我们注重各类课程与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向同行,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要形成科学塑人与价值育人合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一样,都具有育人育德的内在功能,深挖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价值信念、理想追求、责任使命,激发和创新专业课程的价值育人功能。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学校理念、制度保障建设。增强专业课教师的价值自觉意识,深化他们对十九大精神、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核心价值观中深层次的科学精神、人文价值的认识,提高其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依托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德树人格局。其次要注意整体优化、重点突出、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注意整体优化、重点突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编制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教学内容与要点、提供权威教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培育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之充满人文关怀,从而大大增强实效性。再者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长效制度。建立全面有效的制度是确保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制度支撑,保证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能深入、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要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促进学校积极发现、主动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务求实效。党的十九大在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基本方略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描绘了新的蓝图。这一宏伟蓝图和精心部署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精准把握,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气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还有点潮,创新运用各种方式手段,这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南高校生根发芽的最好方式,润物细无声的增进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深入开展,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活动主题传承传统文化精粹,培育诚信厚德少年,创建和谐文明校园三、基本原则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习惯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四、活动内容(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1.开展“亮家风守家训”活动。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通过开展征集家训好格言、讲述家风好故事、拍摄家庭好风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寻家训、讲家训、守家训”的过程中感觉到中华传统美德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行动自觉。同时,通过学生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带到每个家庭和家族,带动家长和家庭培养起良好家风,进而改进家庭教育环境,实现“用家训育家风,用家风促校风”,推动家训校训两相长,家风校风两提升。2、通过开展“倡美德做表率”活动,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引导儿童崇德向善,学习身边的榜样,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点滴入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月等活动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包括升旗、就餐、课堂、尊师、同学间交往、穿戴、待人接物等礼仪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综合运用课程教学、主题活动、道德实践,把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全过程,让学生感受礼仪之美,养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二)重视传统节日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开学第一课”、“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或纪念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广泛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展演活动、团队活动,引导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教育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1、开展“孝父母知感恩”活动。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师长、感恩长辈”等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2、开展“赏民俗忆传统”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积极挖掘这些节日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3、开展“爱祖国祭英烈”活动。以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三十国家公祭日、十一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三)抓好经典诵读教育。1、构建国学经典诵读体系。各班每学期要制定诵读计划,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符合学情实际的国学教学内容,组织师生读《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诵读体系。2、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活动,即:每日开展“诵经典”活动,保证诵读内容的落实;每星期开展一次“写经典”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写字教学相结合;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孝父母、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等话题,以诗文朗诵、快板、课本剧、美文说唱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弟子规》、《论语》、《礼记》、《孝经》等经典美文表现出来。(四)开展地方文化教育。1、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师生头脑”;将地方传统名人名事、文化遗迹、艺术、传播媒介等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2、培育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陈列馆、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等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3、做好地方国粹教育。以学校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如:民间艺术、泥塑、剪纸、戏曲、棋类、书法、刺绣、武术等传统文化精髓教育,将中华文化精华发扬光大。五、组织保障1、结合语文课开设书法课、利用早读、课前进行诗文、弟子规诵读;结合美术课开设美术欣赏绘画课。舞蹈、习作可以结合兴趣小组。2、传统文化融入各学科,利用语文、思品、综合实践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3、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板报进行宣传,利用好团队活动课,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获得鼓励,提高教育效果。4、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知识能力。
本文标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516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