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培养朗诵能力。3.积累羁旅诗相关知识。4.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2.学会羁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铺垫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历史上的佳作更是灿若星河。在座的同学们一定也掌握了不少诗词名篇,那么,我们来一场温故知新的诗词大抢答,同学们敢迎战吗?通过四首学过的诗词的回顾引出——羁旅诗。下面就以《商山早行》为例来了解一下羁旅诗。展示羁旅诗的概念: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情感的诗歌。明确学习目标1、知人论诗,整体感知,读懂诗意。2、深入理解,赏析诗歌,领会情感,学习方法。一、犹抱琵琶半遮面——了解作者温庭筠,代、。本名,字,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其他方面由同学补充)写作背景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明确两点:1.作者认为杜陵是故乡2.宦游表明作者仕途之路不顺二、与君山中初相逢——读一读、译一译1、初读,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3、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价。4、全班齐读。5、结合注解翻译诗歌。三、淡妆浓抹总相宜——赏你之妙赏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补充)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檞树很多。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3.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4.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绘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两幅画面,并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凄清冷寂、温馨美好感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结这首羁旅诗选取了等典型意象,运用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对家乡的以及的落寞情怀。四、万紫千红总是春——晓你之法羁旅诗选取典型意象运用表现手法表达思想感情五、它山之石以攻玉——学以致用1、运用羁旅诗的解读方法去解读课前背诵的诗。2、解读新诗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教师寄语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愿同学们都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板书设计商山羁选取典型意象早旅运用表现手法行诗表达思想感情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2.通过诵读,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情感。3.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诗风。教学重点:读诗,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学关键:熟读并牵引思乡情结教学流程:一、导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是安史之乱的灾难让杜甫家忧国愁齐上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感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胸中涌动的爱和哀愁。二、板题释题1.师板书并让学生读诗题(1)舍的读音:shè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有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当时只有杜占和自己在一起,其余的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2)诗题中蕴含的信息点明时间:月夜;情感:忆(思念)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思念对象:舍弟三、整体感知1.读诗(1)自读:学生自由读找出认识的字并正音戍shù军队防守(2)练读: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读律诗讲求平长仄短,练习朗读(3)朗读:情感是思念,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语气读2.译诗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每联写了什么内容。3.感知(1)情感:同学们读懂了这首诗,那我考查一下,月夜忆舍弟的原因用原诗回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造成忆的最根本原因是:未休兵。烽火未断,这首诗写在什么时候。(2)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记录的是战乱中与弟分散,思念弟弟。如果我是杜甫我可以这样记录。(3)律诗改绝句忆舍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我这样由律诗改绝句是不是可以,我认为前两联和忆弟无关,你的想法呢?(学生讨论)4.赏析(1)表现手法首联,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一响就开始宵禁了,“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这里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塞景象。烘托战争气氛,也是为什么怀念弟弟的原因,在章法上,这一句与下文中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呼应。秋边一雁声,从地上写到空中,秋日、边地、雁声,起引起了“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让人想到了什么?一是秋天是大雁南归的季节,诗人流寓他乡,闻雁声而起思乡怀亲之情。二是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雁行:指排列飞行的雁的行列借指兄弟。一雁喻兄弟分离。联系下文“乡书不可寄”,此时“秋雁又南回”。这两句是诗人所见所闻,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颔联:“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时令,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晚格外苍白,“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明明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心里的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然而这种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真情实感的流露。是移情手法的运用。这两句炼句上也是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明月白露夜已寒,人不寐,这两句你能说与忆弟无关吗?点题,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望明月,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无不引起思念之情,所以字字忆弟,句句有情。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战争,他和自己弟弟都分散在不同地方,而第六句无家更让人悲哀,因为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都因为战争关系而破坏了。因为战争,又收不到家书,生死茫茫,更难预料,读到这我们便能明白杜甫为什么说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样凝练警策的语句。(2)情感: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月夜忆舍弟,除了表达个人遭遇了不幸之外,还能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对人民,对战争?(学生讨论)杜甫诗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儒家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这样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读出诗人的爱和哀愁。(3)结构:全诗层次井然,结构严谨。“戍鼓”起和“未休兵”结,首尾照应,“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四、延伸拓展1.学生齐读诗:体会诗的结构特点。2.吟诵思乡诗句:短短的诗行,道尽了战火纷乱中骨肉离散的哀痛,然而流传至今,最脍炙人口却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每读来总不免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潸然泪下,原来诗句中藏着离人心中乡土情结,你还知道那些思乡的诗句吗。五、背诵古诗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这种情结折射到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是浓浓的思乡情结,让我们再次有感情背诵《月夜忆舍弟》。板书月夜忆舍弟杜甫月夜所见所闻所感忆思亲思家思国舍弟分散无家书不达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抒情特征;3.背诵及默写诗歌重点难点1.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抒情特征;2.背诵及默写诗歌教学方法:朗诵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即现在的广东东部,距当时京都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刺史。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三、初读诗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四、细读明义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晨送上奏章,晚上就被赶出长安。用了“朝”、“夕”这两个联系如此紧密的时间副词,并不仅仅是表示时间相隔的短促,而从中还透露出这次对皇帝得罪得不轻。(为什么得罪皇帝呢?)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帅朽惜残年”说明自己的原意是想为圣明的皇帝去掉一些不利于国家的事。为了国家的利益,怎么敢顾惜自己的年老体衰呢?这里,感情很复杂,一方面表白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不敢顾及个人的生死安危;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到了衰朽残年,还走上贬谪远方的长途,心中无限感叹。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有家也不能回;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马不肯前进,对长安恋恋不舍,正是人恋恋不舍的反映。“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既是他当时的眼中景,正烘托了他被赶出长安时冷落、凄凉的心中情。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知道你远路赶来,应该是特意来的吧,那末,就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来收葬我的尸骨吧。五、精读悟情结合诗句内容,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六、反复成诵比一比,看看哪些同学能迅速背诵古诗。七、拓展迁移回忆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贬谪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八、作业布置背诵默写古诗文九、板书设计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被贬抑郁愤懑
本文标题: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一)全部教案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51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