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启示本文中讲到的文化就是狭义上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有着民族特质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等,[1]是中华文明的具体表现。从狭义上讲,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文化,其中自强不息、崇德尚物、天人合一、重义轻利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尚中庸、重和谐、求统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注重社会伦理、个人修养,强调家族、血缘关系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伦理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在价值实践中定然复归到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的伦理本位上来。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简析(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这些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荀子》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论语》中有“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屈原曾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求索、奋斗精神的集中写照,是进行理想教育的丰富素材。(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支柱,是崇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先贤们对爱国主义有过深刻的论述,从贾谊的“国尔忘家,公而忘私”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始终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仁人志士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这些精神文化资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素材,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常会遇到义利冲突的问题。怎样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义利观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真知灼见。其中,儒家文化对义利关系的论述最多,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孟子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都强调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认为应按照公正、诚实的原则获取个人利益。[2]传统文化肯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赞扬为国为民而夙夜在公、公而忘私,这对调和人们的义利冲突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文化中,义与利也并非绝对对立的,儒家就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之有理,享之有度,主张在集体、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适当考虑个人利益。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一)用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文化有许多文化精华,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生气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这些都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优秀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意识。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古人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儒家就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慎独”等,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高度提炼。[3]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教育体系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道家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德报怨”“福兮祸之所伏”等,这些思想能够化解人的心理紧张情绪,使人保持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这对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民族尊严的体现,也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动力。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始终贯穿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始终,在古老的《易经》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阐述,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进行人生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素材。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深入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之间的关系,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二)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之中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失去了传统文化就失去了民族之根、民族之魂。因此,应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之中,使传统文化进入思想政治课堂。新中国成立以来,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种种偏差,以至于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被误认为是封建遗毒,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曾经流行一时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足以折射出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虽然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又重新回归到学校教育中,但在当前不少地方,重智育的观念误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而青少年时期是受教育者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积极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是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的有力手段。[4]教育主管部门应在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凸显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材之中。思想政治教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如在启蒙教育阶段让学生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经典,在中学教育阶段让学生学习《论语》《老子》《中庸》《唐诗三百首》等,将传统文化、传统经典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此外,应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如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大唐时期的国富民强、大宋时期的经济繁荣、清朝末年的民族屈辱等,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情操;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等文学家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追求,理解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三)开辟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新途径一是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在学习传统文化课程时,可以将《周易》《论语》《中庸》《荀子》等文化宝典融入文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各学科应根据学科特点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如医学学科可以讲述《黄帝内经》、麻沸散等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农业时,可以讲授《齐民要术》等传统农业知识。二是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外活动之中。如可以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通过文化节、文化沙龙等方式弘扬民族文化。如韶关学院就曾举办了国学读书活动月、国学大讲堂等。[5]三是将新媒体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等制成数字化产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民族传统文化,如学习《走进山西》时,就可以将平遥古城的“龟城”“瓮城”“女儿墙”等古建筑用精美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针对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引入课堂,用“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伯乐不可以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传统思想进行诚信教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传承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作者:刘万军单位:安阳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52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