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gb15977-1995
【GB15977—1995】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2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3诊断标准3.1急性血吸虫病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3.1.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3.1.3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3.1.4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3.2慢性血吸虫病3.2.1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3.2.3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3.2.4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3.3晚期血吸虫病3.3.1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3.3.2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3.3.3粪检找到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3.3.4血清学诊断阳性,标准参见3.2.4。疑似病例:具备3.3.1与3.3.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3。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4。4处理4.1化疗4.1.1个体化疗详见附录C。4.1.1.1急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的6天疗法。4.1.1.2慢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40mg/kg一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4.1.1.3晚期血吸虫病一般可用吡喹酮总剂量60mg/kg,于1至2日内分3~6次服。4.1.2群体化疗4.1.2.1通过粪检抽样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凡血吸虫感染率高于20%的地区,不进行病原或血清学检查,对5岁以上、60岁以下当年有疫水接触史而无禁忌症的人群进行普治。普治用吡喹酮40mg/kg顿服或分2次服。4.1.2.2对抽样调查感染率在20%以下的流行区,宜进行粪检或血清免疫反应检查,凡符合3.2.3或3.2.4条件之一者,给予吡喹酮40mg/kg治疗。4.1.2.3渔、船、牧民及其他频繁接触疫水的人群,不作检查,按上述剂量每年治疗1次,或2次。4.1.2.4中、重度流行区的家畜(黄牛、水牛为主)每年化疗一次,宜与人群化疗同步进行。家畜化疗黄牛可用兽用吡喹酮30mg/kg顿服,水牛25mg/kg顿服,猪30mg/kg顿服。4.1.2.5化疗时间:在流行区,人群化疗一般可在入冬感染季节结束以后进行。家畜化疗最好与人群化疗同步进行。4.2灭螺4.2.1对钉螺面积大的流行区,一般宜处理易感地带的钉螺孳生地,以化学灭螺药氯硝柳胺杀螺为主,每年1~2次。辅以必要的、尽可能结合生产的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灭螺方法。4.2.2对钉螺面积较局限的流行区,以结合生产、水利改变环境为主,辅以药物杀灭。4.3防护在感染性钉螺密度高的地方,特别是江、湖、洲、滩地区,必须做好血吸虫病防护工作。防护方法根据当地情况酌定。包括用杀尾蚴剂杀灭水中尾蚴、改变耕作方式,或进行防护性灭螺,或用涂肤防蚴剂,以避免或减少人群接触疫水,杀灭或排除水中尾蚴,或阻止尾蚴入侵。如已接触疫水可进行早期治疗。4.4安全用水保护饮用水源,减少或避免人畜粪便污染;挖井或兴建农村自来水;或用加热或药物杀死尾蚴后再使用,以减少或防止尾蚴入侵。4.5粪便管理在查清当地粪便污染水源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卫生建设,制定管理和处理粪便的具体措施,以防止粪便污染水源,杀死粪便中血吸虫卵。附录A病原学检查(补充件)A1粪便检查A1.1尼龙袋集卵孵化法操作步骤:取受检者粪便约30g,先置于40一60目/in的铜丝筛中,铜丝筛置于下口夹有铁夹的尼龙绢(260目/in)袋口上,淋水调浆,使粪液直接滤入尼龙绢袋中,然后移去铜丝筛,继续淋水冲洗袋内粪渣,并用竹筷在袋外轻轻刮动助滤,直到滤出液变清。取下夹于袋底下口的铁夹,将袋内沉渣淋洗入三角烧瓶。若需加做沉淀镜检,可在烧瓶中吸取沉渣3~4滴放在载玻片上,抹成涂片,涂面应占载玻片面积的2/3。涂片的厚度以能透过涂片尚能看清印刷字体为标准,将涂片置于低倍显微镜下检查。全片镜检时间不宜少于2min,每份粪便至少检查两张涂片,镜检时应仔细识别血吸虫卵和其他蠕虫卵。然后将盛有粪便沉渣的三角烧瓶加水至离瓶口1cm处,放入孵化室(箱)或在室温下孵化。一定时间后取出烧瓶,观察毛蚴。一般需观察2~3次,观察时间随温度高低而不同。温度高时孵出较早;温度低时毛蚴孵出迟。气温超过30℃时,第1次观察可在0.5~1h后进行,阴性者可在4h后观察第2次,8h后观察第3次,3次均为阴性者,判作阴性结果;气温在26~30℃时,可在孵化后4h开始观察,阴性者8及12h再观察1次;气温在20~25℃时,则可在8h后观察第1次,12h后观察第2次;如利用自然气温孵化,一昼夜之间的气温悬殊,可在操作后的次晨再观察1次;气温在20℃时则在12h后和24h后各观察1次。一般室温在20℃上下时,可利用自然气温孵化,无须加温。观察毛蚴时,应将烧瓶向着光源,并衬以黑纸板。要注意毛蚴与水中原生动物的区别。如有怀疑,可用毛细吸管吸出,在显微镜下鉴别。A1.2改良加藤厚涂片法A1.2.1操作步骤A1.2.1.1置尼龙绢片于受检粪样上,用软性塑料刮片在尼龙绢片上轻刮,粪便细渣即由绢片微孔中露至绢片表面。A1.2.1.2将定量板(3cm×4cm×2.5cm,板中圆孔的孔径为3.5mm,刮平后,孔中可容粪量41.1mg)放在载玻片中部,以刮片从尼龙绢片上刮取细粪渣填入定量板的中央孔中,填满刮平。A1.2.1.3小心提起定量板,粪样即留在载玻片上。A1.2.1.4取一张经甘油孔雀绿溶液浸渍24h的亲水性玻璃纸(30mm×30mm),盖在粪便上,用橡皮塞或另一块载玻片覆于玻璃纸上轻压,使粪便均匀展开至玻璃纸边缘。A1.2.1.5编号后置于室温25℃,相对湿度75%下过夜,镜检。对薄壳虫卵,如钩虫卵等的透明时间以0.5~1.0h为宜,最长不能超过2h。否则会因透明过度而漏检。A1.2.1.6每份粪样至少需做2张涂片,以镜检每片平均检出的虫卵数乘以24即为1g粪便中的虫卵数(EPG)。A1.3集卵透明法操作步骤:将粪便充分搅匀后,取5g置于搪瓷杯中,加水调成粪液。把粪液通过60目/in的铜丝筛淋水滤入2只套叠在一起的尼龙袋中(袋深20cm,袋口直径8cm,外袋260目/in,内袋120目/in)。然后移去铜丝筛,继续淋水冲洗袋内粪渣,并把袋轻轻振荡,使加速过滤,直至滤出液变清为止。用药勺刮取外袋内全部沉渣,分作涂片。在沉渣涂片上,覆盖经甘油-孔雀绿溶液浸渍24h的亲水玻璃纸(2cm×5cm),以牙签压匀,置室温中过夜,次日镜检。以全部沉渣获得的虫卵数相加,再除以5得出每克粪便中虫卵数(EPG)。A2直肠活组织检查按医院常规进行。本法可用于医院内对疑似病人的诊断,不宜用于普查。A3肝脏及其他组织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对于无病史者,肝脏及其他组织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发现血吸虫卵的都可确诊。附录B血清免疫学检查(补充件)B1环卵沉淀试验(COPT)B1.1常用方法B1.1.1虫卵:热处理超声干燥虫卵粉。以重感染兔血清(接种尾蚴1500~2000条,42天的兔血清)测试环沉率>30%为合格。B1.1.2操作方法:先用熔化的石蜡在洁净的载玻片两端分别划两条相距20mm的蜡线,在蜡线之间加受检者血清2滴(0.05~0.10mL),然后用针头挑取干卵约100~150个,加入血清中,混匀,覆以24mm×24mm盖玻片,四周用石蜡密封后,置于37℃温箱中,经48~72h后用低倍(80~100×)显微镜观察反应结果,疑似者应在高倍(400×)显微镜下加以识别。为简化操作亦可选用预制干卵PVC膜片,只需加入血清,置湿盒中37℃保温经24h取出,倾去血清,加少量盐水显微镜下观察反应。B1.1.3反应标准:典型的阳性反应为泡状、指状或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边缘较整齐,有明显的折光。其中泡状沉淀物须大于10μm(约相当于两个红细胞大小),才能定为阳性。阳性反应的标本片,应观察100个成熟虫卵,计算其沉淀率;阴性者必须看完全片。阴性反应:虫卵周围光滑,无沉淀物;或有小于10μm的泡状沉淀物。阳性反应的强度和环沉率:a.“+”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指状沉淀物的面积小于虫卵面积的1/4;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小于虫卵的长径。b.“++”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指状沉淀物的面积大于虫卵面积的1/4;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相当于或超过虫卵的长径。c.“+++”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指状沉淀物的面积大于虫卵面积的1/2;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相当于或超过虫卵长径的2倍。B1.2双面胶纸条法B1.2.1虫卵:热处理超声干燥虫卵粉。以25mg/mL的重感染兔血清y-球蛋白为标准血清,测试环沉率>30%为合格。B1.2.2操作方法:取国产打有双圆孔的双面胶纸(厚度约150μm,圆孔直径16mm孔,间距8mm),先将其一面的覆盖纸揭去,然后粘贴于载玻片上,胶纸条须与玻片紧密粘牢,不能留有空隙。然后再揭去胶纸条上面的覆盖纸,用适宜的滴管滴加2滴约50μL血清于圆孔中,覆以盖玻片(22mm×22mm)后,置37℃孵箱中,观察48~72h结果。B1.2.3反应标准:同B1.1.3。B2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B2.1常用方法B2.1.1抗原:为用葡聚糖凝胶G100初步纯化的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所用绵羊红细胞先经2.5%戊二醛醛化及1∶5000鞣酸溶液鞣化后再行致敏。致敏后的红细胞以含10%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的pH7.2PBS配5%悬液,分装安瓿低压冻干封存。每批致敏红细胞作效价测定,滴度达1∶1280~2560为合格。B2.1.2操作方法:B2.1.2.1启开安瓿,每支以1mL蒸馏水稀释混匀备用。B2.1.2.2用微量滴管加4滴(0.025mL/滴)生理盐水于U型微量血凝反应板第一排第二孔内,第三孔空白,第四孔加1滴。B2.1.2.3第一孔内储存待检血清,并从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内,充分混匀后,吸出两滴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各加1滴。在第四孔混匀后弃去1滴使第三孔、第四孔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5,1∶10。B2.1.2.4用定量吸管吸取致敏红细胞悬液,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内各加1滴,立即旋转震摇2min,室温下静置1h左右,观察结果。B2.1.2.5每次试验均应有阳性血清及生理盐水作阳性和阴性对照。B2.1.3结果判断:B2.1.3.1阴性反应为红细胞全部沉入孔底,肉眼见一边缘光滑,致密的小圆点。B2.1.3.2阳性反应。++++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边缘呈现不规则的皱褶。+++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充满整个孔底。++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面积较+++者小。+红细胞大部分沉集于孔底,形成一圆点,周围有少量凝集的红细胞,肉眼见周边模糊(或中间出现较为明显的空白点)。B2.1.4反应标准:以血清1∶10稀释出现阳性反应可判为血吸虫病患者。B2.2二氨酚致敏法B2.2.1抗原:
本文标题:gb15977-199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58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