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靖江市实验学校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八年级语文一、积累与运用(30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美国蒙特里海湾的沿岸,一棵柏树,历经cāng()桑,独自守候了百年;浩浩戈壁,茫茫沙漠,胡杨将根深深扎进地下20多米,挺拔的身姿顽强撑起一片生命的绿洲;奇寒无比的雪山上,雪莲花傲然zhàn()放……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却有如许震hàn()人心的生命奇迹在上演。大自然就是以其神奇来导演一幕幕神话和传奇。请怀着一份敬畏之心去看待大自然,请珍惜、hē()护每一个生命。2.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2分)()A.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嶂,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B.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C.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D.《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见如故....。B.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C.莫言是中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故乡在山东高密,他以那里的风土人情为背景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D.近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小动作不断,其手段之卑劣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耳闻不如目见,。②,不尽长江滚滚来。③蓬山此去无多路,。④,欲上青天揽明月。⑤县官日有廪稍之供,,。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自然规律的句子是:,。5.名著阅读。(7分)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作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倾,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选:“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1)上面这段话语出写的名著《水浒》,从以上言行中,你读出了鲁达怎样的性格?请再写一个与鲁达相关的经典故事名称(3分)班级姓名考场号密封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2)“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请借助阅读经历,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①简要说出“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情节中的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2分)②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2分)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7分)学习了《叶》专题后,八年级某班开展了题为“绿色生命——叶”的专题系列活动。(1)为了使这个活动丰富多彩,班长要求大家群策群力。请你也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活动方案,并简要说明你的创意思路。(2分)(2)诗中的叶不同于生活中的叶。诗中之叶的形状、色彩、荣枯等等,都抹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注入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请联系你所熟悉的一首诗,具体说说你的理解。(3分)(3)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沙尘暴、雾霾、酸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学家指出: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请你用学到的叶专题里的知识,解释这一说法的科学性。(至少说到两点)(2分)二、阅读理解。(60分)(一)阅读司空曙的《峡口①进友人》,完成第7题。(6分)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7.(1)选出与“峡口花飞欲尽春”一句中描写季节相同的一句。(2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3)试分析本诗中的“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目。(14分)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座位号: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节选自《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8.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道题目。(6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①客谢.之()②监试者异.之()③以病去.()④朗躬.巡视()(2)下列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A.以.中有足乐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D.生以.乡人子谒余9.用“|”划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2)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司马朗是个怎样的人?(至少两点)(2分)(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文后题目。(10分)不容忽视的“镉大米”人们总是在食品安全中学习化学知识,两年前“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让人们空前关注起“镉”。而最近“广州超过4成大米镉超标”的报道,在“谈食色变”的今天,更让公众群情激愤。“镉”究竟为何物?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沟渠河流,再通过灌溉污染农作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衡量,镉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主要危害肾脏和骨骼。目前,国际卫生组织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它对肾脏的危害程度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但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比如说,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每公斤0.15毫克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但也超过了国际卫生组织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含量为每公斤0.25毫克的——虽然它超标了,但是总摄入量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来说,镉的其他来源就更不能忽视。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它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在日本的“镉大米”地区,统计了近两万名成人,出现了近二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为主。目前,中国还没有详细的病例统计。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也会导致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剂量是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对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依据。镉中毒更大的麻烦在于它的长期性,即使停止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状依然会持续。中国人主食米饭。“镉大米”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治理工业污染,也迫切需要广泛严格地检测大米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公布与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此外,根据研究,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所以,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增强对镉的抵抗力。(摘自新浪网有删改)12.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对“镉大米”进行了介绍?(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说说文中划线句的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4分)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10分)“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密封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
本文标题:靖江市实验学校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68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