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A卷(语文版八上)
第七单元A卷·基础知识过关一、积累与运用(11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将这些字词在横线上认真抄写一遍。(6分)胶鬲()曹刿()踬目()赉()樽()逡()巡白诩()釂()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默写《己亥杂诗》,要求书写规范。(2分)二、文言文阅读(51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发于声舜发于畎亩之中B.人恒过国恒亡c.举大计亦死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行拂乱其所为人则无法家拂士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2分)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3分)(二)曹刿论战(1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又何间焉立有间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三)(9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加点的实词。(2分)是()豆()得()已()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2分)’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B.所欲有甚于生者。苛政猛于虎也。c.呼尔而与之。温故而知新。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3.翻译句子。(2分)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4.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陈毅诗中也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宣言,试比较两个“义”的内涵有什么不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又该怎样去理解“义”?(3分)(四)(7分)昔有大长者①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②洄流矶③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④。至洄泱漩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注释]①[长者]显贵有德的老人。②[漩袱(fú)]漩涡。③[矶]露出水面的大石头。④[处(chǔ)]处置,即驾船。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①语众人言语:②不能前进至于宝所所:③举船商人没水而死举:3.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五)(9分)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因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2分)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横线。(3分)→→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2分)三、诗歌欣赏(8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自由,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种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问有何联系?(3分)3.谈谈你对诗中“真意”一词的理解。(3分)四、写作(30分)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其杰出的成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你所崇拜的名人激励过你,震撼过你,改变过你,引你思索,促你成长,催你成熟。请以“名人的魅力”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发表议论。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第七单元A一、1.géguìzhìlàizūnqūnxǔjià02.①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②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③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3.略二、(一)1.B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3.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二)1.D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三)1.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得:同“德”,感恩。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2.B(解析:A中“则”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一为连词,相当于“就”。C中“而”一表修饰,一表顺承。D中“之”一为动词“到”,一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只有B中两个“于”都表示比较,都可译为“比”,所以选B。)3.①不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能的人能(保持到最后)使它不会丧失罢了。②(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行走在路上的人(都)不会接受。4.本文分别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中心的,如第二节举例从正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第三节又从反面举例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孟子散文气势恢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采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向见利忘义者给以义正辞严的质问,语句有力,充满气势。(四)1.①语:告诉。②所:地方或处所。③举:全。2.一位富家子弟熟背驾船方法,夸夸其谈,却没有实践经验。一次人海采宝途中,船师猝死,由他驾船,结果船沉人亡。3.示例: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或:既要重知识,也要重能力。②不盲从,不轻信。或:听其言,观其行。(五)1.这样尝试着和别人换一下位置,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果真没有一点过失吗?或:如果设身处地,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难道没有一点过失吗?2.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或:治学要严谨,不要自以为是。3.指出现象一讲述道理或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4.示例:①这种行为不妥当。对古书没有认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评论和否定。②对这种行为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读古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这种行为有可取之处。“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三、1.A2.“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3.略四、略
本文标题:第七单元综合测试A卷(语文版八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74615 .html